大树巷
旧巷名
大树路南起凤起路,北至体育场路,长630米。大树巷原由南大树巷、北大树巷两条巷在大樟树下汇合而西出建国北路。1989年10月建成住宅小区,两巷地名消失,南北通道总称为大树路。
《东城续记》:灵鹫庵,在东园大树巷内。坍塌,乾隆五十二年(1787)僧与参募修,请里中钱泰阶书额,仍名“树德法林”。灵鹫庵亦称灵潜庵,1984年址北大树巷36号。《艮山杂志》:灵鹫庵在郑家桥北数百步,顺治十五年(1658)建。解放后余屋拆除,仅存大殿(五开间),旧城改造时拆除建东园小区。
《东城小志》:今武林门内观桥左有桑孝子坊,孝子名天显,字文侯。居城东大树巷,鬻餈筒(卖棕子)为业。幼丧母,父病翻胃,日必熬肉粥以进。父死,乃日夜抱铛(锅)而泣。其子弢甫绘《抱铛图》,丁敬身诗云:“人生失怙情难述,况复亲存抱奇疾。通肠入胃百不能,除却铛糜无异术。豚糜羊糜渐谢功,子心如沸一铛中。明明亲在养不得,岂待皋鱼挠木风。宛转亲之肠欲裂,思见团团煮糜铁。抱铛哭绝咽无声,啾啾有耳铛应泣。”诗为当时传诵,桑孝子名满杭城。清代御街分段立名称,北段(中山北路)有同春坊、小学前、观桥街、孝子坊等地名。孝子坊以有祀桑孝子而立的牌坊为地名。桑孝子却住在大树巷。
桑调元(1695—1771),字伊佐,号弢甫,天显之子。博学善文,雍正十一年(1733)特赐进士,授工部额外主事。《江山草堂诗钞》有《桑先生弢甫》诗:“伸纸即千言,性理资训诂。讲席名士延,扃刻杂宾户。半生五岳游,百里一节挂。乞养早归田,风诗吟屺岵。回忆抱铛图,孝子足千古。”
袁枚《小仓山房集》有《余生东园大树巷中,周晬迁居,今六十五矣,重过其地》诗:“六十衰翁此处生,重来屋宇变柴荆。想同买得寻邻叟,谁复婆留唤乳名?蓬矢挂时桑已尽,儿裙湔处水犹清。斜阳影里千回步,老泪淋浪独自倾。”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人。出生于大树巷,后迁居葵巷(小粉墙)。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进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知县,勤于政事,整顿吏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以居,世称随园先生。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其文以骈体为长,深得六朝体格,所作书信颇具特色,亦被人攻击为“野狐禅”。善画梅。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及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大树巷口南、建国北路上,旧有关帝庙,祀汉寿亭侯关羽。1946年5月杭州救火总会成立,金润泉兼任会长,下设东南西北中五区分会。东区救火分会就是由关帝庙改建而成。后迁盐卤缸巷口南建国北路上。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19:5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