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风号图
明末清初项圣谟创作纸本设色画
《大树风号图》是明末清初画家项圣谟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此图描绘一老者宽袖红袍,拄杖立于石坡前,远眺云烟缥缈的青山和日落的夕辉,流露出感怀忧思的神情。其身后一株参天大树。树上枝条繁茂丛生,虬曲多姿,而树叶早已落光。
画幅右上作者自题:“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
款署:“项圣谟诗画。”钤“项氏孔彰”、“未丧斯文”、“兔乌叟”、“项圣谟印”、“楠李胥山樵父诗书画”、“项孔彰留真迹与人间垂千古”印。
鉴藏印有“明久所藏”。
创作背景
项圣谟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和国家民族的危亡,曾创作一系列的作品,表达出他这种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1644年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定都北京后大举南侵。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残酷地摧毁扬州之后,进入南京,阴历闰六月攻破了嘉兴府城。项圣谟的堂兄前明蓟守备项嘉谟,带着两个儿子和一妾跳城内天心湖殉节。项圣谟的家里遭到了抢劫,他祖父所遗留给他们兄弟的古代法书名画,有的在战火中毁灭,有的为清兵所掠走。项圣谟仅仅背负着他的老母亲、携带着妻和子,逃出了一条性命。面对国破家亡,项圣谟难以抑制住满腔的悲愤,尤其是异族的残酷统治,更增加了他对故国的怀意,时常借诗画的创作,把它们倾泻出来。《大树风号图》即是他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这类主题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没有记下具体的创作年代,根据作者另一《山水册》中,画有同一题材、同一构图、同一题诗的“大树图”来判断,大约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前后。有可能,当项圣谟在孕育、构思这一作品时,曾经受到《哀江南赋》的启发和影响,或者正是有意借此暗藏他深刻的主题,因为清初的统治是非常严酷的。
艺术鉴赏
主题
画的左上方有画家自题七言绝句一首:“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其悲愤绝望的遗民情怀跃然纸上,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此图中央画了一棵枝下粗壮结实的参天大树,但是孤零零的,树叶落尽,枝权毕现,一片秋风萧瑟的景象。天上一抹晚霞,远处青山隐约。在如此萧条冷淡的情境中,再画一着红袍白裙的隐士,持杖屹立于土坡上遥望落日,显然具有深刻的内涵。这里晚霞与红袍的色彩,暗示着朱明王朝,寒风呼号中挺立的大树,象征着作者自己的境况和心志。画面流露出作者作为遗民的内心痛苦和抑郁,并表达了对旧王室的怀念和敬意。
技法
作者的笔法严谨,为了描绘出老树身躯硕大的体积感,作者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认识:画树必须盘曲纠结,所谓“画树之寂,只在多曲”,而图中的树干是挺直的。作者还把画山石的皴法吸收进来,用范宽的雨点皴,把树干画得富有立体感,从而增加了厚重之意。项圣谟的绘画,既继承了宋人章法、格局、造型的严谨,又吸收了元人构思、用笔、情趣、风韵,两者均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名家点评
北京市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杨新:古树的形象塑造鲜明独特,背景简炼空旷,像是阅尽沧桑,饱经风雨,树叶虽经霜雪的摧残,飘零罄尽,但是却傲然挺立,有一种不可屈服的内在精神。整个画面包括诗题,给人一种沉郁、悲愤、孤寂、苍凉之感。
重要展览
2016年9月6日—10月26日,“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第九期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书画馆开展,《大树风号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项圣谟(1597—1658年),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浙江嘉兴人,晚明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孙。家学渊厚,诗画俱佳,于历代诸家多有临习,尤得力于北宋技法与元人神韵,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笔墨清隽,格调高雅,是明末不可多得的自成一格的文人画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0:36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