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湖
湖北省黄冈市境内湖泊
大源湖,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独山镇,坐落在山冈和丘陵之间,南面与龙感湖一堤之隔,与小源湖相连。东起黄花片区的骑龙、快岭等村;南至下新片区的李河、钱林等村和湖口大坝;西邻长岭片区的宛大、沿地等村;北靠独山的大坝村和幸福河(独山河),跨独山、下新两镇。沿湖周边21个行政村,38个自然墩。湖泊总面积为17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2.9平方千米,最大蓄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平时约3000万立方米,枯水季节约2000万立方米。
形成演变
大源湖原与龙感湖连为一体,为其湖汊。1964年,为开发湖区经济,黄梅县在湖口与龙感湖连接最窄处,东起骑龙村,西至下新窑厂,筑起一条长1330米、宽19米、高17.5米的大坝。自此,大源湖与龙感湖分离,由天然湖成为独立的湖泊。
20世纪50年代后期,沿湖居民纷纷围湖造田。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源湖周边围筑东西圩、五汉圩、黄港圩等大小圩48个,造田400公顷。
位置境域
大源湖主水面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独山镇,坐落在山冈和丘陵之间,南面与龙感湖一堤之隔。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4'6”,北纬30°1'42”。东起黄花片区的骑龙、快岭等村;南至下新片区的李河、钱林等村和湖口大坝;西邻长岭片区的宛大、沿地等村;北靠独山的大坝村和幸福河(独山河),跨独山、下新两镇。沿湖周边21个行政村,38个自然墩。湖泊总面积为17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2.9平方千米。
水文特征
大源湖的水深最深5米,汛期平均水深3~4米,枯水期平均水深2米,湖底高程11.5米。最大蓄水量约5000万立方米,平时约3000万立方米,枯水季节约2000万立方米。
大源湖周边皆为自然村庄,无大的城镇,加之林木众多,植被丰茂,水源清洁。成为养殖湖后,湖水水质下降为Ⅱ类。20世纪80年代后,湖区上游开采铁矿,造成水土流失,浊水泄流,给湖区造成污染。21世纪初,黄梅县进行矿山治理,关停了一些采矿点和冶炼厂,并进行采区回填和植树保土,防止泥土入湖,水质有所改善。
流域特征
地质地貌
大源湖东西北三面均为小山、丘陵,沿湖河港冲积泥沙在湖中淤积,故其地质多为岩砂和湖积的细砂、亚砂、淤泥及腐殖土。其地貌多自然湖汊,像一只巨大的佛手嵌于山区之间。民间传说”庐山有九十九个凹,源湖有九十九个汊”。湖底北深南浅,成为倒装湖。
气候特点
大源湖湖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区内年平均气温16.7度,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是湖北省多雨区之一,年平均降水日数138.2天,暴雨日数为6.5天,无霜期267天。
资源状况
植物资源
大源湖的水上植物以莲、菱、菰、芡为多,水下各种水草几乎覆盖整个湖面。辟为养殖湖后,莲、荾、菰,逐渐减少,湖面主要水域几乎看不见水草。
动物资源
大源湖有越冬的鸟类在栖息觅食。湖蚌、螺蛳、湖蚧等软体动物较多。鱼类现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鳊鱼、鲫鱼等83种,沿湖周边,多山风林地,植被恢复向好,山鸡野免等动物逐年增多。
旅游资源
高山庙又称福主庙。位于独山镇柯思湖村,建于明代。内供福主菩萨宋益(宋飞仙)。宋益,民间称为“梅山福主”,曾受六朝皇帝赐封,在黄梅一带建有数座寺观。最初,建大洋庙于黄龄洞,明万历九年(1581年),分身在庙墩嘴落殿。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迁往独山,名高山庙。高山庙建有前后殿,四合院。1949年,庙废。1984年,在原址上重建一座小庙。之后,经3次重建,现有前后两殿带厢房,共15间,前殿供福主像,后殿供观音佛像。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二日为梅山福主诞生日,每年这天,当地善男信女都要赶集做庙会,放河灯。
东庙,位于独山河大桥东。建于明代,内供福主菩萨。原为砖木结构一进两重仿古建筑。1949年初毁,2010年重建。重建东庙一进两重,13间带圈仿古建筑。
西庙,位于独山河大桥西。建于明代,内供杨五郎。原为一进两重仿古建筑,1949年被毁,2000年重建。重建西庙为一进两重,6间带圈仿古建筑。
东、西二庙,是大源湖畔主要庙宇。每逢初一、十五,当地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到庙烧香膜拜,有时还在庙中做会。明万历进士、兵部尚书汪可受,幼时在独山读书,因犯校规,先生罚其对对联。出句为“独山镇东西二庙”,汪对曰“普天下南北两京”。因才思敏捷,对仗工整,免受责罚,此事在民间一直传为美谈。
帅承瀛墓位于下新镇杨家畈,清道光二十年(1821年)谕葬。墓为麻石打造,高15米宽1.33米,墓向坐北朝南,背靠山冈,面向源感湖。帅承瀛(1766~1840年),字士登,黄梅下新镇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探花,官至浙江巡抚。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浙江人修生祠于西湖边名“帅公祠”。道光皇帝嘉奖他是“一代名臣”。
历史文化
传说故事
龙姑洲,为四面环水的一个小岛。原面积约4公顷,现约2公顷。传说南海龙王傲光有一小女,名叫傲婷婷,由龙王包办,许婚于北海龙王的儿子青龙。小龙女对婚事不满,遂逃婚,来到长江北岸的源湖中,看见湖心一座小岛风景秀丽,清幽宜人,便在此住下,白天游乐,夜晚纺织,并常常救济当地乡民。人们称小龙女为龙姑,称湖心岛为龙姑洲。
源湖汊在大源湖畔,世世代代流传“庐山九十九个凹,源湖九十九个汊”的传说。相传秦始皇见东海涌涛,欲赶庐山填东海。庐山老母(俗称梨山)不乐意,趁秦始皇酒醉,偷换了神鞭,于是,神鞭威力减小。秦始皇用鞭子抽打庐山九十九下,将庐山打了九十九个凹;鞭梢反弹,将源湖打了九十九个汊,庐山还是没有赶动。故庐山多凹,源湖多汊。
革命故事
旧时,大源湖遍地芦蒿,其长过人,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黄(梅)广(济)宿(松)地方武装领导人桂平、邹一清、蔡琼等,在湖畔建立湖区革命根据地,成立水上游击队,利用芦蒿隐蔽,在湖上与敌周旋,开展水上游击战多次沉重打击日伪军,并击沉日军汽艇一艘。当时,沿湖一带流行一首革命歌谣:“湖当田,船当房,大墩芦苇好躲藏。敌人来了就打仗,战斗结束再撒网,捕来鱼虾换口粮。”
1949年渡江战役开始前,刘邓大军开进了大源湖畔,驻扎在柯思湖、细房湾、朱嘴等自然村。由当地征集40余名渔民40多只渔船,随同渡江部队在大源湖上训练20多天。1949年3月10日,大军扬帆起航,向华阳挺进,参加渡江战役,历时50多天。1997年为纪念渡江战斗胜利50周年,向民间征集革命文物。1998年4月10日,柯思湖村柯自生参加渡江战役驾驶的一条小渔船,运往北京,送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陈列。
社会生活
经济
1964年,黄梅县政府成立国有大源湖渔场,进行人工养殖。1994年,县水产局设立水产公司,将大源湖渔场水面租赁给柯思湖村民承包经营。到2012年,成鱼产量增加到1250吨,其中螃蟹、鳜鱼、鲍鱼等名贵水产品65吨。公司拥有作业和服务船50多只,冲锋舟2艘,建有100吨的冷冻厂和存栏5000头的养猪场。
管理
1964年前,源湖湖区为自然湖,大源湖由黄梅县水产局管辖。1964年成立国有大源湖渔场管理湖泊水面。
参考资料
黄梅县水资源.黄梅县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11:36
目录
概述
形成演变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