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山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南部山脉
大珠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南部,西北东南走向,三面临海,突出于灵山、古镇口两湾之间, 长约15公里,宽约5公里,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主峰大寨顶海拔486.4米,位于珠山街道南10公里处。
位置境域
大珠山,位于山东半岛南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东南。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三面临海,突出于灵山湾古镇口湾两湾之间,长约15公里,宽约5公里,面积约65平方公里。
主要山峰
大珠山山体庞大而集中,支脉很少。
大寨顶,主峰,海拔486.4米,位于黄岛区市区南10公里处。
山南峰,主峰面海,高329.7米,状如楼,故名望海楼。
帽子峰,望海楼东南5公里海拔223.1米。
小帽子峰,在帽子峰南,海拔138米。再南为湘子门、帽子峰西北临海处,岸陡水深,有小口子港。再北有古镇口炮台遗址。
阔落山、金把顶,在主峰大寨顶东北,产重晶石和金矿石。
玉泉山,在大寨顶西北,玉泉山西北有山口,204国道由此穿过。山口北部山势稍缓。
黄石坎,海拔229.1米,临204国公路屹立。产磨蟠桃,品味极佳。
崆峒山,亦名崆峒寨,在黄石坎东北。
松山,在崆峒寨西北;峰山,东北山岭逶迤直抵黄岛区市区西南处。
另外,大珠山向南延伸入海,形成许多岬角海岛,也属于大珠山的一部分。
大黑石栏,位于大珠山镇高峪村东北2.5公里外,系陆上岬角向海中伸延的岩礁带。高潮时分割成石林。长约1公里,宽约100米(最宽处250米),面积约0.1平方公里。因礁石多黑色、块大,当地称石林为“栏”,故名大黑石栏。地质属新生代第四纪砂及砂砾层,海积。礁周围有砾石,藻类较丰富,适合海参、鲍鱼和石花菜等生长。
里岛,位于大珠山镇高峪村东1.7公里。礁石长约350米,宽约100米,面积约0.035平方公里。呈东南西北走向。距岸200米处,低潮时适露,高潮时水深4米左右。地质年代属新生代第四纪砂及砂砾层。因涨潮时没于水中,故名里岛。礁周围水域海珍品资源丰富,产海参、鲍鱼、石花菜及多种贝类。鱼类资源也较丰富。
大珠山嘴,状如鹰嘴,又称鹰嘴子。系大珠山南伸入海的岸角。南北长300米,东西宽500米。上有雾笛站和10米高灯桩。
外岛子,在大珠山南海中。距小冲里岛子约250米,平潮时显露,大潮时淹没。长约40米,宽约19米,面积约7600平方米。因在里岛子外面,故称外岛子。航行时需绕道。
龙门锅,位于大珠山镇龙门顶村东,系连岸礁石。长10米,高4米。南部呈圆形,有豁口通南北,状如阙门,又有巨石如锅,翻扣其上。附近有暗礁。
地理环境
气候
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无霜期202天,降水量794毫米。气候四季分明,春迟秋爽,夏无酷暑,冬少严寒。
地质
大珠山地区,地质构造属鲁东地质次一级构造单位——胶南隆起。早期太古代以褶皱为主。元古代以后以断裂为主,断裂构造线主要为北东向,出露地表的岩石多为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分布较面积较大的为岩浆岩。岩浆岩主要为侵入岩,地质年代为太古代、元古代和燕山晚期,岩体多侵入变质岩中,岩性多为花岗岩和闪长岩。
地貌
大珠山隆起地带的顶部,海拔223~724.9米,坡度15~30度一般为裸岩地。自然植被率小于60%,石隙间生有赤松和杂草。
岭地主要分布在山脉裸岩地以下和丘陵上。海拔50~350米,坡度10~20度,自然植被率大于60%。岭地分为三部分:荒坡岭,面积372760亩,海拔55~350米,坡度20度,自然植被率大于60%,为主要的薪炭林基地;坡岭梯田,面积1032426亩,坡度10~15度,分布于山的中上部和岭系上部,属中低产农田区;坡麓梯田,面积384940亩,海拔50~150米,坡度在10度以下,属中产农田区。
土壤
大珠山周围丘陵主要为棕壤土类。海拔10米以上。棕壤成土母岩多为酸性岩和部分基性岩,成土母质为洪积物和洪积冲积物。土壤粘粒较少,淋溶淀积十分明显。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颜色为棕色、褐棕色。表土质地粗松,通透性好,但耕层肥力低。随地势高低依次分布棕壤性土、典型棕壤和潮棕壤3个亚类。棕壤性土主要分布在荒坡岭和岭坡梯田上,面积598493亩,占可用面积的27.54%。母岩多为酸性花岗岩。海拔一般在60米以上,坡度大,地势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土体厚15~30厘米,少量达到60厘米。表层砾石较多,质地粗松,通气性好,但结构不良,地下水极缺。荒坡岭上的土层小于20厘米,生长树木和杂草。岭坡梯田上土层较厚,为果树、地瓜和花生种植区。棕壤性土分为酸性岩类和基性岩类2个土属,分草皮土、青砂土、石碴土、掺面石土、浅灰壤土、灰壤土6个土种。
典型棕壤发育在大珠山麓的岭坡梯田和坡麓梯田上,土层厚度大于100厘米,PH6.5~7.0,是地瓜、玉米、花生和小麦种植区。典型棕壤只有洪积冲积物1个土属,分死黄泥头、活黄泥头、浅黄土和黄沙土4个土种。
植被
大珠山地区,低山丘陵上部,土层较薄,多生长赤松和野生灌木等;中下部土层稍厚,主要分布黑松、刺槐和柞树等;山下土层较厚,是枰柳、柳树、刺槐、板栗、山楂较密集区;滨海地带,土质松散,肥力低,主要生长赤松、黑松、刺槐和棉槐等。低山丘陵区主要有白羊草、结缕草、画眉草、黄背草、野古草、百里香、山蓼、狗尾草、黄花菜、青蒿、皂角、地榆、苦参、南牧蒿、萎菱菜、瓦松、石竹等分布;滨海滩涂主要有翅碱蓬、沙里旺、狭叶车前、长叶车前、小叶藜、猪毛荤、二色补血草、砂礸苔、珊瑚草、滨海旋花等分布。
海湾
灵山湾,位于县城东南。湾口在鱼鸣嘴与大珠山嘴之间,宽23.4公里,总面积107平方公里。泥沙底,水深5—12米,沿岸多为平缓沙滩。西北有风河注入,形成河口港,港南盛产阡里虾。东北有唐岛湾,西南有胡岛湾、鱼池湾。东南有灵山岛,是湾口的天然屏障。
胡岛湾,位于大珠山东,灵山湾西南部。呈半圆形,口向东南,宽100米,面积0.5平方公里。岩岸,岩礁底。水深2~4米。可泊帆船和机帆船。岩礁上有海参、鲍鱼寄生。
鱼池湾,位于胡岛湾西南,大珠山嘴北。口向东南,宽10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沿岸岩石陡立,状如池。水深10米。沙、岩底。有海参、鲍鱼、石花菜寄生。可泊木帆船和机帆船。
龙湾,位于琅琊台东北,大珠山西。湾口在大珠山嘴与斋堂岛之间。口向南,宽12.2公里,面积66平方公里。两侧岩岸,北部滩岸。泥沙底。水深5~14米。有小口子港和古镇口湾。古镇口湾 又称曹家溜,龙潭口,崔家潞。位于龙湾北部。缩口圆形,面积19平方公里。湾北岸,明清时曾设巡检司,有古镇口炮台。
自然资源
矿藏
大珠山塔山河、逯家庄西南各有1处小型铅矿,多零星分散于石英脉中,少数富集成矿囊。含铅品位1~4%不等。
水产
大珠山两侧海域水产资源较为丰富。基岩质海岸带分布有刺参。大珠山两则分布面积1000亩,资源量13.8吨,年可采捕4.14吨。
皱纹盘鲍俗称鲍鱼,是名贵海珍品。胶南开发历史悠久,早在汉代琅琊张步曾把鲍鱼进献朝廷。大珠山两侧海域也有少量分布。
大珠山以东浅海水域沿海潮间带水浅,涨落潮水浑浊,加上底质是淤泥,搞海水养殖条件差,因而长期没有开发利用。自1978年开始,胶县水产局、营海公社组织人员在胶南县进行海带养殖,因缺少经验,未能成功。
药材
大珠山地区中药材品种多,分布广,历史悠久。早在唐、宋、元时期,就有桑、芫麻、扁豆、荷等药用植物的栽培。明、清时期,山药、莱菔子、桃仁、杏仁、苏子、竹、木槿、冬瓜、芍药、牡丹等广有出产。民国期间,大珠山盛产瓜篓、紫苏、木瓜、牛膝等。建国后,从1950年代开始,开展人工种植,品种和产量进一步增加。有海藻、黄芩、益母草、茵陈、蛤蟆草等。植物类分布广、产量大的药用植物有卷柏、瓦松。
社会经济
建置
大珠山坐落于大珠山镇,属黄岛区——胶南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部落定居,历史悠久。然而建置兴废无常,或分而他属,或合而自立,几经变迁。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有齐邑、越都之置;秦代设琅琊郡、县之治;汉承秦制,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晋省琅琊,境域分属今诸城、胶州旧置;隋复置琅琊县;唐再裁之,境地仍归胶州、诸城。废置千余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诸胶边办事处,次年析置藏马、诸胶边两县,属滨海行署;1946年改建胶南县,属滨北专区;1956年裁藏马县入胶南,隶属昌潍专区;1958年胶南县划入青岛市;1961年复归昌潍专区;1979年再度划入青岛市。1990年12月撤县设市。2012年12月,撤销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黄岛区。
大珠山镇, 总面积108平方公里。 1987年辖40个行政村, 居民9579户,37988人(非农业人口5954人)。镇政府驻朱家小庄。地势三面环海,成半岛状,海岸线长约30公里,有小口子等天然良港。大珠山群峰纵贯南北, 东、西滨海处有少量平原。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36553亩,果园5707亩,林地面积43727亩, 居全县之首。水产品较丰富,年产量2357吨。阡里虾、新红星苹果、蟠桃等遐迩闻名。1987年农业总收入3939.7万元。镇办工业有农机、皮胶、砖瓦、木器、 纺机配件等行业,1987年工业总产值950万元。境内大珠山,为岸海名山。与小珠山并称“双珠嵌云”,是古胶州八景之一。山中有石门寺遗址及隋唐石窑造像多处。
名胜
相传,大珠山麓共有99座小型石窟。保存较好的仅有3处,另有石室1处。
峡沟西山石窟,位于大珠山镇峡沟村西1.5公里之山坡上。石窟为一高大岩石凿成,门东向,高0.8米,宽0.7米,门外两侧各镌一虎。窟室呈房屋状,高1.5米,东西长1.4米,南北宽1.3米。内壁浮雕佛像30尊,经鉴定为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现大多佛像保护良好。
峡沟南山石窟,位于大珠山镇峡沟村南300米之山顶上。石窟为一高大岩石凿成,门南向。窟室呈房屋状,高1.7米,东西长1.6米,南北宽1.5米。内壁浮雕佛像21尊,经鉴定为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现佛像面目已模糊不清。
石屋子沟石窟,位于大珠山镇石屋子沟村东北700米处。石窟为一大岩石凿成,门南向,高0.8米,宽0.7米,窟室呈房屋状,内壁浮雕佛像11尊,兼雕飞天、云纹,现保护良好。
珠山石室,位于大珠山东侧悬崖峭壁间,《增修胶志》载:“石室在治南几十里,大珠山之阳,晋高士陈仲举隐居于此。”《胶州志》载:“珠山石室,在大珠山之阳,悬山腰石壁间,东瞰大海,若在足下。”“一名麻衣庵,土人云明赵麻衣辟谷处。”石室深3米,宽2.5米,高2.5米,有门框洞槽和石雕门槛。室呈椭圆形,四壁及地面磨制平滑。
大珠山刻石,位于大珠山镇崆峒寨,《增修胶志》载:“邑西南大珠山北头山名崆峒寨,庙曰玲珑庵。庵后石壁孤立,直入云霄,古峭奇秀,别开异境,而石壁中间有横书“清华岩”三字,字如斗大,纯系楷书,体势端严超隽,殊非凡笔,未知何人所书,其年代亦不可考。”此刻石现仍完好无损。
石门寺,即玉泉寺,《增修胶志》载:“玉泉寺在州南百二十里大珠山麓,一名石门寺,金大定五年(1166年)建。”寺院座落于山间,占地400余亩,绿树掩映。寺内建有天王殿、大殿和东西两庑,分别供奉四大天王、释迦牟尼等神佛塑像。寺东南有石门,东向,为自然石形成。清顺治年间,平山和尚游至石门寺,于殿壁题《秋怀》诗17首。寺前有卧象石,状如象,背镌“卧石”二字,琅琊刘子羽所书。寺西有磨铁庵,为清代著名画家法若真读书处,“磨铁庵”为若真手书。寺南侧山坡有塔林,共有花岗岩石塔12座,塔高2.6米,形态各异,传为金代始陆续镌立。寺院早圮,遗址在大珠山阴胡家小庄西南1.5公里处,大珠山水库南侧。1995年,胶南市人民政府投资重修石门寺大雄宝殿和墓塔林。
大珠山东段濒海处,有湘子门、南天门、阎王鼻子等名胜。湘子门西侧,一山直立,常有白云萦绕,远望如帽,故名“帽子峰”。上有徐庶庙,庙甚小,但名气大,深得四乡八邻百姓和渔民礼敬。庙后有浅泉,传说可祛病健身,故名“神泉”。
大珠山还有女儿石、老鹰石、鳖儿石、和尚石、八戒石等自然景观,形象生动逼真。
珠山秀谷,位于大珠山东麓,群山环抱,水泽丰沛,一年三季有花,有芙蓉花、棠梨、迎春、野玫瑰等,最被称道的是千亩天然杜鹃花。每年4月是赏杜鹃的季节。期间,杜鹃花在黄色迎春花、白色棠梨花映衬下,热烈奔放,赤艳骄人。清人高凤举过此赋《七绝·经大珠山下》曰:“夹岸山花红浸水,夕阳倒影动鱼罾。胡麻莫问秦人饭,只此风光已武陵”。
黑龙潭,位于大珠山西麓,东山张村东北约3公里的山沟内。天然深潭,潭阔6米,水深2米,清澈透底。上方有两块大盖石笼罩,周围布满滚水石,潭中常年蓄水,沙石底,上方河流形成跌水,发出声响,可至百米之外。水流来自山顶两道溪水,长年流水,大旱不涸。
农业
大珠山地区,丘陵低山,间有台地和河谷小平原。土壤质地粗,保肥保水能力差,是胶南的花生商品生产基地。以小麦、地瓜、玉米为主。
渔业
大珠山南麓有前小口子渔港,港内水深5—10米,可避东北和东南风,能泊渔船120余艘。周围多岩礁,为胶南县海参、鲍鱼的主要产区。有水产供销站和水产品加工场地。大珠山镇有渔船200余艘泊于此港。1987年,产鱼虾650吨,其中鹰爪虾60吨。
林业
大珠山苗圃,位于大珠山镇凤凰村东,1952年建立,总面积98亩。主要培育刺槐、杨树、泡桐、板栗、苹果、棉槐、黑松等苗木。1980年并入环海林场。
高峪林场,1956年,高峪村毕秀兰带领5人成立林业队,开始封山造林,1958年建起万亩林场。之后在大珠山东侧山地造林2000亩,在村东海滩营造5公里长的海防林900亩,建设用材林400亩,发展果园200亩,引种茶树80亩,栽种板栗1万株。毕秀兰被评为华东地区劳动模范。1960年代末,林场收入占全村收入的32%。1983年,林场撤销,林地分包到户。
林果
大珠山地区果品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广泛。建国前以桃、杏、梨、柿、枣为主,建国后重点发展苹果、山楂、板栗等。
山楂。1960年代前,多属零星种植,1970年代,引入安丘星石榴、磨盘山楂和大金星,并从益都引入敞口等良种成片建园。
桃。当地品种有六月鲜、秋桃、蜜桃、冻桃、盒子桃、磨盘桃等。其中大珠山黄石坎产磨盘桃,品味极佳,誉满乡里。1960年代后,先后引进七月红、白洋蜜、五月红、青州水蜜、上海水蜜、北京27、泸005、丰黄、黄露、寒露蜜、雨花露等10余个品种。
葡萄。当地品种有玫瑰红、龙眼白等,粒小色青,串如羊奶,多为零星栽植。70年代年产50吨左右。1976年后,陆续引入平度泽香、泽玉和龙眼等品种,在大珠山地区有成片建园。
交通
国道纵贯胶南的国道只有1条,为烟(台)上(海)路。此路北起烟台,南至上海,逾胶济、兖石、陇海铁路,涉烟台、青岛、石臼、连云港、上海等重要港口,是贯穿苏鲁南北沿海的重要公路交通干线。1987年烟上路划为204国道,玉泉山西北有山口,204国道由此穿过。
辛(庄)渔(池)路自辛庄经县城、袁家村、小井、石甲,沿大珠山东侧南下,过高峪,止于渔池。小井至高峪段为日伪时期修,高峪至渔池段1965年修。1970年至1971年将两段重修。辛庄至小井段是胶新路的一段。1987年改为辛渔路。
军事
海防
大珠山南的古镇口地区是历代中国的海防前线。明清时期在位于大珠山南的古镇司墩分别辖汛地3处。 另在古镇口置炮台。
古镇口炮台,位于滨海街道办事处古镇营村东南1.5公里的山坡上。作为黄岛海防遗址的组成部分,2015年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建立大珠山、大港口、灵山卫、薛家岛海防警备指挥部,统一调配使用各辖区驻军及民兵力量,严格海防警戒。海防警备指挥部下设若干护海小组,每组3至5人,并于渔汛时在渔民中建立情报小组。
此外,大珠山南小口子地区设有北海\u8230\u961f的机队胶州军港,及毗邻的小口子军\u6e2f,是中国的航\u6bcd基地。
歼特
1950年5月13日晚,台湾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山东地区人民反共救国军”第一、二纵队及青岛郊区流动组、华北站招远组武装特务共105人(其中提前潜入青岛3人),乘船自浙江定海县窜至胶南县大珠山东侧南小庄村前海岸登陆。8时许,敌特因大雾迷失方向,窜至大珠山。胶南县军民包围大珠山,封锁海口,并于小珠山等扼要处设防,防止敌特逃窜。县公安局派公安中队1个排,会同县人民武装部开往大珠山地区。15日上午,敌窜入朝阳山,遂被包围。下午,海防营二连和大珠山作战部队赶到,对敌发起攻击。晚,敌特乘夜幕向北突围,散逃于小珠山地区。至17日下午,除少数敌特化装潜逃外,余全部被歼。此战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军区誉为海防部队、公安武装、民兵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保卫海防的范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14:27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主要山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