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瘕泄
中医病名
大瘕泄,中医病名。即今之痢疾样病变。《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名词解释
今之痢疾样病变。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般认为是西医疾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
腹中瘕聚。
病机
湿滞瘀结、气滞瘀结、气虚瘀结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痢疾
文献:《研经言》:“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
2.阴虚似痢症:由肾虚所致。
文献:《医贯·痢疾论》:“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其证红白相杂,里急后重,悉似痢疾,必小便短涩而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脱,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遗。”
治则:治宜补肾
方药:用附桂八味丸加补骨脂、肉豆蔻、阿胶等。
3.肾泄:
文献:《罗氏会约医镜·杂证》:“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每在五更明之时。”
4.热泄之一:
文献:《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
方药:宜用八正散加木香槟榔再用天水散
5.泄而腹有瘕聚:
文献:清·怀抱奇《古今医彻·杂症》。“大瘕泻,则腹中有瘕,时作时止也。”
6.病名:
文献:《源考·肠澼》云:“瘕本当作蛊,大瘕泄之名本应为大蛊泄者,乃言其痢血瘀黑如病蛊也。”根据症状描述,似现代医学之阿米巴痢疾,因其粪便暗红呈果酱状,与蛊痢之便血瘀黑相同。
辩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里急后重,痢疾状
二、治疗原则
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三、证治分类
1.导滞承气汤
组成:酒大黄、姜汁厚朴、枳实、炒山楂、红曲、苍术、桃仁。水煎服,得利即止后服。
主治:大瘕泄,湿滞瘀结证
2.理肺和中汤
组成:前胡、川芎、青皮、莲子肉、藿香梗、丹皮、生山楂、茯苓、苍术、生车前子,水煎服。同服紫金锭一片。
主治:大瘕泄,湿滞瘀结证。
3.理气活络汤
组成:骨碎补、生车前子、炒车前子、生山楂,炒山楂、丹皮、九香虫,水煎服。
主治:大瘕泄,气虚瘀滞证。
4.增损补中益气汤
组成:生晒人参、炙黄芪、升麻、柴胡、当归尾、生白术、骨碎补、红花诃子肉、炙甘草、樟木皮,水煎服。
主治:胃脘痈
文献摘要
1.《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2.《研经言》:“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
3.《医贯·痢疾论》:“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其证红白相杂,里急后重,悉似痢疾,必小便短涩而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脱,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遗。”
4.《罗氏会约医镜·杂证》:“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每在五更明之时。”
5.《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
6.清·怀抱奇《古今医彻·杂症》。“大瘕泻,则腹中有瘕,时作时止也。”
7.《源考·肠澼》云:“瘕本当作蛊,大瘕泄之名本应为大蛊泄者,乃言其痢血瘀黑如病蛊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0 09:40
目录
概述
名词解释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病因
病机
诊查要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