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窑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东北约33千米的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是中国北方地区一处重要的石器制造场遗址。
历史沿革
大窑遗址年代为70万年—1万年前,分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依据石器类型,将晚期定名为“大窑文化”。
20世纪70年代,大窑遗址被内蒙古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发现。
1973年,大窑遗址二道沟被发现。
1976年,内蒙古博物院对大窑遗址二道沟进行首次发掘。
1978年,内蒙古博物院对大窑遗址二道沟进行第二次发掘。
1986年,内蒙古博物院对大窑遗址11号洞穴、25号洞穴进行发掘。
2011年开始,内蒙古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对大窑遗址进行区域调查和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分布规模
大窑遗址是由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和隧石构成的小山,占地面积2平方千米,隧石质地坚韧,适于制造石器,山下有土坡。大窑遗址11号洞穴遗址高3米、深6米。大窑遗址25号洞穴遗址高2米,深2米—4米。大窑遗址二道沟位于大窑村南山西北坡,西北东南走向,全长350米,最高点海拔1380米,高差100多米。
地层堆积
大窑遗址层剖面清楚,地层构造上为黄土,下为红土。
大窑遗址二道沟按堆积性质可分为原生地层和坡积地层。原生地层共有6个自然层,其中至少包括3个文化层,石制品全部出土于第1、2自然层;坡积地层按埋藏年代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大窑遗址四道沟包含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从下往上依次为:四道沟地层底层14.6—13.4米,处于第四纪下更新统上部,出土的文化遗迹、遗物为旧石 器时代文化早 期(第一阶段末期 );地层剖面13.4—6.9米,处于中更新统与上更新统之间,出土的文化遗迹、遗物为旧石器时代文化早期 (第二阶段);地层剖面6.9— 3.9米,地层年 代为128—300万年前之间,出土的文化遗物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剖面深度3.1—3.9米,处于上更新统晚期,该界线及以上地层中出土的文化遗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文物遗存
大窑遗址发现了大量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以及动物化石等在内的大量文化遗物。
大窑遗址11号洞穴出土文物人工打制石器品27件。
大窑遗址25号洞穴出土人工打制石器品49件,出土鹿角化石文物等。
大窑遗址二道文化层共出土石制品130余件,石制品类别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和残片,以断块和残片数量最多,工具以边刮器为主。石制品原料全部为燧石岩块,剥片技术和加工技术均为硬锤,属于中国北方的石核、石片、刮削器主工业范畴;坡积地层出土石制品达50000余件。石制品原料单一,99%以上为燧石,风格多样,有技术较为成熟的各类细石核,也有以硬锤剥片技术为主的普通石核,有形制较为规整的细石叶,也有各类完整锤击石片。石器类型有边刮器、端刮器、凹缺器、尖状器、两面器、砍砸器等,以单刃边刮器为主。石制品以最大径小于60毫米的小型为主。
大窑遗址四道沟东区剖面地层中出土肿骨鹿烧骨化石,剖面底部发现经过打击开采的十数块巨大隧石及石制品。
研究价值
大窑遗址的发现,不仅为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石器文化的分布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中国文化发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论证资料。 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呼和浩特地区及祖国北疆古老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研究民族起源都提供了史料和充分的证据。。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大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文物研究所对大窑遗址的保护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大窑遗址专项文物保护规划区的规划保护范围为343.7万平方米,从2004年到2020年,用17年的时间,分三期把大窑遗址的文化历史遗传信息完整保护下来。这个保护方案遵循理性化、科学化的原则,强调文物的原状保护和遗址的原有信息传承。
历史文化
大窑文化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现了大窑遗址、遗物,证明内蒙阴山地带曾有远古人类活动。大窑遗址上,古人打制的石器、石器半成品和石料遍地皆是。先后出土大量石器。经鉴定其年代约为旧石器时代初期至晚期(约50万年前)。这个时期的龟背形刮削器独具特色,是该遗址出土的典型石器,相当于北京周口店中国猿人的时代。1979年,国家文化部把这一石器制造场所代表的文化命名为大窑文化。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窑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约33千米的保合少乡大窑村南山。
交通
途经大窑遗址的公交线路有呼和浩特公交115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