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的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历史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三十余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主要的是:旧的高等教育体制的基础计划经济逐渐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十年制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得到完善,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随着上述变化的发生,一些矛盾开始暴露,相应的教育改革最先在北大开始酝酿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并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元培计划”。复旦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
2024年的招生中,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进一步降低了学生转专业的门槛。比如,南开大学明确,在学生需要在校学习的期限内,转专业无转出人数比例及次数限制,支持符合教育部与学校关于转专业要求的学生,按照专业兴趣及自身能力实现学业上的自主选择、多元成长。但这里也特别提醒考生,目前高校的转专业政策,并非“转专业自由”,很多高校在转入环节会设置对学生的考核,还有的学校会设置可转入的上限比例等,确保培养质量。
具体含义
按大类招生是高校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大类招生政策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所谓厚基础,就是强化做人(人格素质)的基础和强化做事(职业能力)的基础。所谓宽口径,就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地方、行业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以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突破单一学科式设置模式,实行按大类专业招生,小专业(专门化)施教,设置柔性专业方向。
大类招生政策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下,建立“全校通修课程+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第二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并且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要求,新政策进行了管理制度的创新,实施了开放选课制度,导师制度,专业分流制度,专业流转制度等。从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特色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学分制,以落实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元化实践教学育人体体系、学分制运行管理机制来贯彻落实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三种模式
按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模式:
按学科招生
这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我们经常在学校招生计划中看到的新闻传播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公共管理类等。
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即使是同样的类,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如厦门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3个专业;而武汉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7个专业。
招生形式
高校以“基地班”等形式招生
考生熟悉的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等都是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试验班”的培养过程是:第一年和第二年学习基础课,尤其是打好数学和英语的基础,同时也接触专业基础课程,以便考生确定自己的学科兴趣,寻找到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第三年和第四年,考生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专业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分流到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三个专业方向学习。除此,河海大学水利类(基地强化班)、
北京科技大学的“理科试验班”、浙江大学的“工科试验班”都是以这种形式进行大类招生。
通识教育
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如复旦大学从2005年对新生开始实行一年的通识教育,3700名新生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的4个学院学习,学院构建了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全新的书院式学生管理体制。学院以马相伯、李登辉、颜福庆和陈望道4位复旦历史上德高望重的老校长的名或字命名,建设志德、腾飞、克卿 和任重4个书院。一年级学生面对共同的课程,划分为“学养拓展计划”“大学导航计划”“公民教养计划”和“知识补习计划”4个方面。不难看出,复旦第一年的课程除了专业课和英语等公共课外,更多的是接受综合素质教育。除此,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也对新生进行通识教育。
优点
减少盲目性
在选择志愿时,大多数考生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比较盲目,未必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甚至连自己是否对这个专业感兴趣都不清楚。所以在填报志愿时跟着感觉走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认为学管理就能当领导,学建筑就要下工地,学金融就是去银行。考生最终被录取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相距甚远。实行大类招生录取后,不急于确定方向,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对专业产生质的认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喜爱专业,有助于学生减少未进校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同时,按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延迟了专业选择时间,学生可以零距离体验专业,近距离观察市场,从而增强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提升就业实力,使人才培养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大类招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考学子在专业选择上的迷茫和无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符合志愿者意向
大类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考一考定终生而是一些学子在高考发挥不当的情况下或是因几分的差距而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而痛悔的遗憾,给考生一个机会先进大类,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自己喜爱感兴趣的专业。因此实施大类招生,因为给了学生们在学习1~2年的时间后在根据成绩和表现选择专业,也是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和老师们,学习和教学的激情与热情。为了让自己上喜爱的专业要努力学习,为了让广大学子认识自己课程的魅力要既专心又创新的去授业,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在实施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政策下很多或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进行1~2年的学习后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规划,给予学生们更大的选择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认清楚自己的目标所在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掘和发展出来,培养和锻炼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而且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解了政府招生部门和学校招生部门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
培养人才
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中,社会需要的是高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所迫切需要的就是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精神和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为基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况下的接受教育变得并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括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言语所能“传授”,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地发挥作用。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能力,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创新思维需要联结各个学科的知识,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组合推理,最后形成一个全新的思想。如果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将如何开启创新思维“引擎”呢?按照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尤其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确定目标,因材施教。也对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跨行业、跨国界创业的能力,促成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外语水平差距较大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合适的条件。而以上种种正是在做出战略性调整下,实施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为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的便捷之处。
提高学校效率
按“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可以更好发挥院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
学资源的合理和有效配置,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别一方面各系和学院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出发,拓宽专业覆盖面,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其他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学校在办学中不断整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凸显自己的教育个性和品牌。
平衡冷专业
大类招生也是一项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政策。大类招生有利于使“冷热”专业趋向平衡。能够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过去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对专业不了解,经常造成的“冷、热”专业分化严重现象,也相应地引起高校冷热专业教学资源投入的不平衡,这种恶性循环使冷热分化日益严重。大类招生在招生过程中不分专业,而一个大类中通常包含着“冷、热”专业,这就无疑相对提高了“冷门”专业学生的质量,淡化了因过分强调专业而造成的种种矛盾。由于前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便于稳定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学生学有所爱。有利于平衡“冷、热”专业生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受社会就业走向和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的影响,报考各种专业的生源很不均衡,出现“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按文理大类招生能有效抑制这个问题,因为每个大类“冷”、“热”专业都含在其中。先以文理大类招进来,进行统一的前期培养,能淡化因过分强调专业而造成的种种矛盾,对引导生源流向、改善生源质量、增加招生量、平抑社会的需求差异发挥作用。同时,学科大类包括多个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的后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专业选择,避免了过去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了解不够深刻,造成“一次报名定终身”而又很难在以后的大学学习过程中调整或重新选择的窘迫状况。有利于按需培养人才。近年来,考生在录取后要求调换专业的现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教学计划的
相对稳定性又制约了专业的调整。而按文理大类招生培养,一方面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拓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一专多能和适应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每大类包含了多个专业和专业方向,而通过1—2年的按大类培养,可以有效地延缓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动态和市场就业信息,从而避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同时,对学生总体而言,在专业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的原则,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弊端
首先,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满足了一部分,得罪了一大批”。按学科大类招生后,大二或大三时按照怎样的程序和标准将学生分流到相关专业呢?不同学校的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多高校的做法都是按照入学后的1~2年的学习成绩(学分绩点)排名,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流。这样做的结果是,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学生”聚集到“热门专业”,其他学生分流到“冷门专业”。“单纯按照学习成绩(学分绩点)分流学生貌似公平,但却必然导致‘冷门专业’越来越冷,学生没兴趣、老师没干劲,形成恶性循环。”一所高校的学生处长这样说道。其次,加剧了“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就财经类高校而言,在按学科大类招生后进行专业分流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热衷于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审计学等少数优势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资源与设施等都与“蜂拥而至”的学生不相匹配,教学质量难免“偷工减料”。难怪有些财经类高校的热门院系本科生人数多达五六千人之多,而一些冷门院系则“门庭冷落”,如此景象也让一些高校“受不了了,不得不紧急刹车。第三,学生理性选择专业只是“一厢情愿”。虽说学生经过前1~2年的学习,其对专业方向和自身专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确有助于其理性选择专业,但在实际操作中,专业选择中的从众行为、父母包办等现象大量存在,很少有学生真正考虑个人特质与专业职业的适配关系,高校虽也竭力加以引导,但收效甚微。学生扎堆“热门专业”的结果,必然带来毕业就业时“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境况。第四,暗箱操作让专业分流变为“拼爹”。按大类招生以后,每到专业分流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感到压力特别大,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很多,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广东某高校的招生就业处处长介绍说,“一些学生家长能量很大,他们的孩子入学后学习不算努力、成绩却很优秀,就是为了能够转入理想的专业”,正因为此,这位处长从当初按学科大类招生的“最早支持者”变成现在“最大的反对者。”广西某高校还因此引发激烈矛盾,被学生“告”到教育部。
实施高校
现今在100多所“
211工程”院校中,已有近一半多的高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可见大类招生渐成趋势。2002年,北大有13个院系实行按院系招生,3个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同年,清华大学在经管学院也试行了按“
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的人才选拔模式。像很多考生熟悉的
浙江大学从2005年就对学校的经济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3个学院开始尝试按学院大类招生;2006年开始逐步按大类招生,共有11个学院按照学院大类招生,招生专业数从2005年的83个减少到37个;2008年浙大的新生全部到一个学院报到——“
求是学院”。这个庞大的学院拥有庞大数量的班级,仅一个“工科试验班”,就出现了60多个小班。从2008年开始,浙大所有考生进校后在未确认主修专业前都是“求是学院”的学生。求是学院将专门负责大类招生后一年级新生及专业确认前学生的
通识教育培养。为管理这个庞大的学院,学生分三块居住,文理社科大类学生住在
丹阳青溪学园,农生医大类学生住在紫云碧峰学园,工科大类及
竺可桢学院学生住在
蓝田学园。学生以数字为序进行编班,相邻几个宿舍将会被编成同一个班。学校为班级配备班主任、辅导员、学长及导师。到2009年除建筑学、城市规划、
数字媒体技术等个别专业采取按专业招生外,其他大部分专业都涵盖到大类招生中来了,共分为6个大类:分别为“
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科学试验班”“
应用生物科学”“
工科实验班”“
理科实验班”“医学类实验班”而在2010年又将建筑类等4个专业合并为“科技与创意设计实验班”,将“工科实验班”拆为“工科实验班(信息)”“工科实验班(工学)”,至此,文理科所有专业基本上都包含到8个大类中。
其他实施大类招生的学校有:
复旦大学、南开大学、
武汉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中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厦门大学、
西南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等。下面列出了部分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学校(2011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年各个学校都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改变,考生在报考某一高校前一定要详细查阅招生简章和相关资料介绍。
北京
部分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如
交通工程专业和
交通运输专业按交通运输类招生;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
制药工程专业按化工制药类招生;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数学类招生;
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专业按化学类招生;
工商管理专业和
市场营销专业按工商管理类招生等。
生物工程类(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金融数学方向)、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与金融方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实行大类招生
交通运输类、
电气信息类、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按大类招生。
数学类、电器信息类、公共管理类、
生物科学类按大类招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按材料科学与工程大专业统一招生、经济管理学院按3个大类进行招生: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2个专业按机械类统一招生、
热能与动力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2个专业按
能源动力类统一招生。
工商管理类、机械类、经济学类实行大类招生。
上海
1.复旦大学
2011年复旦合并和新增6个招生专业大类,包括英语、历史学类、社会科学试验班、经济管理试验班、自然科学试验班和医学试验班,其中的“试验班”仅为招生专业大类属性,而并不是指某个特殊的班级。
2011年首次实行跨院系大类招生共设有5个大类,分别为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历史学类、医学类。学生将根据各自修读课程的实际情况和院系的修读方案进行个性化选择。其中医学类学生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实施选专业,经济管理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历史学类的学生于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期间实施选专业。
2.东华大学
部分专业继续实行按专业大类进行招生(7个大类,19个专业。按专业大类招生的类别及专业:经济学类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
金融学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含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和
物流管理专业;工商管理类含
工商管理专业、
市场营销专业和
财务管理专业;
电气信息类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
通信工程专业;材料类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纺织工程类含纺织工程专业和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传播学类含传播学专业和
公共关系学专业。
3.上海大学
按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理学工学三个大类招生。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新闻传播类(文法类)、外国语类、土木与交通类、运载工程与力学类、化工与制药类、机械工程类、数学类、物理学与光电子类、电气信息科学类、建筑与艺术类
山东
1.济南大学
经济学类、法学类、政治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
生物科学类、环境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类、材料类、机械类、电器信息类、土建类、环境与安全类、化工与制药类、建筑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海洋科学类,涵盖海洋科学、海洋管理、应用海洋学三个专业;
大气科学类,涵盖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两个专业;新闻传播学类,涵盖新闻学、
编辑出版学两个专业。
绝大多数的本科专业都是分大类招生的
广东
1.中山大学
部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进行合并,按大类招生,招生专业名称由116个缩减为67个。
华工继续实行“大类招生”,招生专业相同。
华农将在经济管理学院、工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3个学院试点大类招生
湖北
电气、管理类按大类招生
机械类、
电子信息科学类、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艺术类、工商管理类及新闻传播学类按大类招生。
其他地区
在理工科专业范围内全面铺开大类招生,包括通信类、计算机与智能科学类、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类、电子工程类、生物技术与制药类、集成电路工程类、工商管理类等多个大类涉及29个专业
石家庄铁道大学
功能材料专业侧重于太阳能材料方向研究,入学时按大类招生
有部分专业是按大类招生的,例如数学类、化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英语、艺术设计等等。
今年还是有按大类招生的特殊类别,共设四个二级学科门类,有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还有能源动力类,和化工制药类,一共四个大类。
部分专业实行按类招生。2011年共有10个大类(包含26个专业)实行按学科类别招生,分别为:机械类(包含: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类(包含: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能源动力类(包含: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能源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材料科学类(包含:
材料物理专业、
材料化学专业、功能材料专业)、材料类(包含: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化工制药类(包含: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药学专业)、工商管理类(包含:
工商管理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包含:
工程造价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工业工程专业)、环境安全类(包含:环境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仪器仪表类(包含:测控技术与仪器仪表专业)。
7.中南大学
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
有旅游管理、导游方向、饭店管理方向三个专业按旅游管理类招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专业按
生物科学类招生,有电机工程机器自动化、电器信息工程按电器信息类招生,有机械设计制造,机器自动化,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按机械类招生。
继2010年实行2个大类招生专业后,2011年又新增8个大类招生专业,分别为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经济贸易)、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公共管理类(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气信息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工商管理类2(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类1(会计学、财务管理类)、电气信息类(电子类)、藏语言文学类(藏语言文学师范类、政史地师范类、藏汉翻译、汉文文秘、藏英方向)、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文秘)、英语(旅游英语、英语师范类、英语翻译)、蒙古语言文学(蒙古文化、双语文秘)等。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目前设有机械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系、商学系、化工与食品加工系等5个系。按大类招生前2年统一培养,2年后分专业
工商管理类、机械类、电器信息类实行大类招生。
相关问题
第一,在填报志愿之前,考生应了解大类的具体学科类别,要按照教育部2001年规定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分类,了解选报的大类是属于11个学科的哪一个学科?又属于那一个门类?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
第二,该大类名称包含的专业有哪些,这些专业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那些?不感兴趣的专业又有那些?感兴趣的专业越多,越值得选择,如果感兴趣的专业不多,填报时应当慎重!
第三,并不是所有高校都实行按大类招生,按大类招生的高校也不是所有学科或专业都按大类招生。这一点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要详细阅读高校的招生计划,搞清那些学科或专业是按照大类招生的,那些学科或专业是依然按照专业招生的。按大类招生的,大类相当于过去的“专业”,在填报志愿时,考生只需填报大类名称,而不用具体填报专业名称,如果是按照专业招生的,需要填报具体的专业。搞清这一点才能有效利用一定数量的专业志愿,增加选择专业的数量。
第四,注意按大类招生的种类和名称。高校按大类招生通常有两种,一是高校整合专业设定学科大类,譬如江南大学就把14个专业分为机械类、电器信息类、工商管理类、社会学类等四类,院系和学科大类的招生专业名称以类或专业来代替,如“物理学院”以“物理学类”作为招生专业名称;而有的高校是以“基地班”或强化班的形式招生,如南农大的国家理科基地班和河海大学的基地强化班。
发展前景
大类招生有着减少填报志愿的盲目性,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等诸多优势,是我国本科专教育的发展趋势。从世界各国的高校发展经验来看,
耶鲁大学、
斯坦福大学、美国
密歇根大学等世界名校都实行不按专业招生的办法。可以说,大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趋势。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适合大类招生的。拥有相对较齐全的学科,各领域具有完备的师资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实行大类招生的一个基本的要求。一般来说,专业数较多,但招生规模却不是很大的学校,以及师范类专业、
医学类专业等专业性比较强的特殊专业不适合大类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