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绿竹
禾本科簕竹属植物
大绿竹(学名:Bambusa grandis (Q. H. Dai & X. L. Tao) Ohrnb.)是禾本科、簕竹属的多年生常绿植物,竿直立;株梢端作弓形下弯,其下部通常略肿大,被稀疏脱落性针状刺毛;节处略隆起,均有竿芽;茎竿芽紫色,三角状圆锥形,被灰色短柔毛;叶末级小枝具6-10叶,被易落的粗硬短毛;叶耳和鞘口繸毛俱缺;花在花枝每节上单生或簇生,紫色;果实未见。
形态特征
竿直立,高10-15米,直径8-10厘米,梢端作弓形下弯,节间长30-40厘米,其下部通常略肿大,被稀疏脱落性针状刺毛;第四节间的竿壁厚2-2.5厘米;节处略隆起,均有竿芽。箨鞘脱落性,顶端狭窄,两肩广圆,背面幼时被有深褐色刺毛,后毛脱落而变无毛;箨耳窄长,线形,多少有些外翻;箨舌高3-5毫米,边缘呈细齿状,两侧向上延伸各形成1三角形的小尖头;箨片直立或外翻,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两侧向内紧收窄,背面无毛,腹面生有向上的粗硬毛。
竿每节簇生多枝,主枝甚粗长。末级小枝具6-10叶,叶鞘长8-12厘米,被易落的粗硬短毛;叶耳和鞘口繸毛俱缺;叶舌高1-1.5毫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3-5厘米,两面均无毛,次脉8或9对,小横脉在叶片下表面明显存在;叶柄长约3毫米。假小穗在花枝每节上单生或簇生,紫色,长卵形,长1.5-2厘米,先端尖,两侧扁;小穗含成熟小花4-8朵,顶端小花有时不孕;小穗轴节间长2毫米,中空,被白色微毛;颖1片,宽卵形,边缘的上部生纤毛而下部则无毛;外稃宽卵形,长1-1.2厘米,边缘生纤毛;内稃较其外稃甚窄,无毛,顶端钝,背部2脊间宽2-3毫米,并具2或3脉,脊上及顶端生纤毛;鳞被3,近相等,扇状兼倒卵形,先端及边缘均生有长纤毛;花药长6毫米,顶端具小尖头;子房倒卵形,上部被小刺毛,花柱长,亦被小刺毛,柱头单一,大波浪状折曲的帚刷状。果实不详。
产地生境
大绿竹,原产地广西柳州及南宁,分布于柳州、来宾,常见于河流两岸、村边路旁,引种至广西南部;适生于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喜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壤土和沙壤土,要求年平均气温20℃;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可母竹移植、栽培种植。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石山地区土层较厚、湿润的壤土或砂壤土作造林地,如山坡中下部、房前屋后等,冬季挖好种植穴,穴的规格应根据石山区土壤分布、厚度等实际情况而定,通常要求长50厘米、宽50厘米、深30厘米,造林前下足基肥,常用厩肥、绿肥等,每穴施20-30千克,若再混合复混肥1千克、磷肥1千克,可促进母竹早生根,早发笋,造林效果更好。基肥必须与土拌匀,才可定植。
竹林管理
除草松土:新造幼林当年和第2年,竹林尚未郁闭,林内杂草容易生长,每年要除草松土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8-9月,种于洼地的竹林可全面松土,种植于石山中下坡的可坎状进行;成林后每年6-10月锄草,将锄倒的杂草铺在竹丛基部,既呵遮荫保湿,腐烂后又可作肥料用。成林深翻松土1-2年1次,时间在12月至翌年2月,松土既可改良土壤,又可防止害虫在土里越冬。松土深度15-20厘米。
抗旱:石山区土层厚薄不一,保水性差,土壤较土山更易干旱。为促进竹丛发笋,有条件的地方,在雨季未到前,每1-2周淋水1次。在6-10月,出笋季节,若遇6-7天不下雨,应及时淋水,保持土壤湿润。
施肥:大绿竹生长快,产量高,吸收土壤养分多,要通过施肥及时补充营养物质,才能保证竹林正常生长。速效性化肥在5-10月出笋期施放。依据少量多次的原则,幼林每年可施4-8次,每30-45天施1次,根据林地土壤肥瘠、竹丛大小和竹材采伐量,每次每丛施尿素或碳氨0.1-0.3千克。笋用成林施肥可结合采笋作业,每次在采笋留下的笋穴内施尿素或碳氨0.1千克,既可及时补充竹丛消耗的养分,又不因为一次施肥过多,竹丛吸收不完而造成浪费。材用成林若不采笋,也应每年施肥1-2次。出笋期施肥对增加笋产量和提高竹材质量非常重要,要特别注意与水灌溉或降水相结合,如果土壤干燥,竹子吸收养分能力降低,施肥效果无法发挥。施放农家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在石山区应大力提倡。冬季结合松土工作施放农家肥,每丛20-30千克。施肥时距竹丛30cm开环状沟,施肥后盖土。
扒晒与培土:在石山区洼地、平缓坡地种植的笋用林,每年3-4月,将在竹丛蔸部周围的泥土扒开,露出笋芽,曝晒15-20天,以提高温度,促进笋芽早萌动,同时也便于施肥。4-5月,重新培土。培土能保持竹笋幼嫩,延长竹笋细胞分蘖时期,竹笋个体增大,从而提高笋材产量和质量。
覆盖促笋:结合抚育,将杂草、竹叶等覆于竹丛根茎部。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在秋冬季节覆盖厚20-30厘米的玉米秸秆、碎稻草等易腐烂发酵的有机物质,通过增温保湿促进竹鞭多发笋、早出笋。
护笋养竹
大绿竹出笋期为5-10月,5-6月为出笋初期,7-8月为盛期,9-10月为末期。为提高竹林密度,增加竹材产量,于出笋期间严禁闲人及牲畜进入林内破坏,并注意笋期害虫防治,及时挖掉不能成竹的退笋。大绿竹出笋初期和盛期(5-8月)的竹笋占当年出笋总量的85%以上,笋体粗壮,成竹质量好,材用林应尽量留养,后期生长的竹笋数量少,细弱,成竹质量差,可挖取食用。笋用竹林为增加笋产量,初期和盛期的竹笋要全部挖取,留养母竹应在9月初进行,每丛选留粗壮新竹3-6株,新竹在竹丛中应分布均匀。每年冬季,每丛留选4-6株枝叶茂盛的2年生竹株,将其余老竹砍伐利用。
病虫防治
石山竹林病虫害,主要是竹大象虫(Cyrtotrachelus longimabus)、长足大象虫(C.buqueti),蛀食竹笋和嫩竹。对危害严重的用材林,出笋前后,林地喷洒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80%敌百虫晶体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出笋前喷1次,出笋后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出笋时在竹腔注射氧化乐果原液,每秆1-2毫升。但食用笋出笋后不宜喷洒化学农药。
主要价值
经济
大绿竹秆高大,竹材坚硬,可作建筑的梁柱、引水管以及编扎竹排;竹材是较好的造纸材料。
食用
笋材产量高,笋肉嫩而厚,可鲜吃或加工成酸笋、笋干、罐头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5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