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菉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地处
防城区北部,东接
滩营乡和钦州市
钦北区大直镇,南连华石、
那梭镇,西邻
扶隆镇和上思县叫安、公正乡,北靠上思县叫安、公正乡和钦州市
钦北区大直镇,行政区域面积22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大菉镇户籍人口为45444人。
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设大兼镇,属广东省防城县。
1949年,设立大菉乡,属防城县北区。
1952年,属广西省防城县第七区(大景区)。
1957年,设大菉乡,属广东省防城县。
1958年,那为乡和龙头石乡的那米村并入,成立大菉公社,属东兴各族自治县。
1961年,分设那为公社。
1963年,那为公社复并入大菉公社。
1965年8月,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各族自治县。
1978年,属防城各族自治县。
1984年,大菉公社撤改为大菉镇。
1993年,大菉镇改属防城港市防城区。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大菉镇辖大恭1个居民委员会,大菉、百里、坡稔、那余、那排、山中、万德、那德、横路、那为、那批、那蕾、德兰、那米、米中、米丰1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5个居民小组,357个村民小组。辖十万山华侨林场,17个归侨生产队(分场)和太平、地平、四方岭等3个农村管理区。
截至2021年10月,大菉镇辖1个社区、16个行政村:大菉社区、大菉村、百里村、坡稔村、那余村、那排村、山中村、米丰村、横路村、那为村、那批村、那蕾村、那米村、德兰村、米中村、那德村、万德村,镇人民政府驻教育路33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菉镇地处
防城区北部,东接
滩营乡和钦州市
钦北区大直镇,南连华石、
那梭镇,西邻
扶隆镇和上思县叫安、公正乡,北靠上思县叫安、公正乡和钦州市
钦北区大直镇,行政区域面积22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菉镇地处十万大山,山高岭大,地势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30-200米,最高点翁官障岭,海拔520米;最低点那米村冲碰组,海拔25米。
气候
大菉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季多为细雨蒙蒙,夏季雨量集中,秋季风干气爽,冬季干旱气冷。平均气温22℃,1月平均气温16℃,极端最低气温4℃。7月平均气温26℃,极端最高气温35℃。平均气温年较差16℃,生长期年平均270天,无霜期年平均275天,最长286天,最短19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3252小时,年总辐射198.4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雨2000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2500毫米,极端年最小降水量1212毫米。
水文
大菉镇境内属小清河水系,百里江自扶隆镇那勤江那农村入境,由西向东,境内河长13千米,大莫江由北向东,自十万山林场四方岭管区流入大菉镇坡稔村,境内河长9千米。百里江与大菉江在百里村甲江组处交汇合成一条河流,途经华石镇,流入防城江,境内河长28千米。大菉江集水面积101.14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2.02亿立方米。
自然灾害
大菉镇主要有干旱、洪涝、大风、霜冻等。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1960年的特大洪灾,造成的农田、坡地、农作物受灾面积12000亩,部分道路被水冲毁、民房倒塌达5000多间,受灾人口25600人,粮食因失收从而引发饥荒,部分灾民因缺乏粮食饥饿发水肿、甚至死亡,造成经济直接损失1000万元。
自然资源
大菉镇境内主要蕴藏有萤石、镐、花岗岩、河卵石等资源,萤石矿主要分布在十万山四方岭;镒矿主要分布在大茅村、德兰村;花岗岩主要分布在那蕾村、那米村、百里村;河卵石主要分布在大恭村、米丰村、横路村、米中村。
2011年,大菉镇有耕地面积22367亩,山地面积28.8万亩。
人口
2011年末,大菉镇辖区总人口44141人(不含十万山华侨林场人口11427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560人,城镇化率10.3%。另有流动人口13000人。总人口中,男性23395人,占53%;女性20746人,占47%;14岁以下12359人,占27.9%;15—64岁28206人,占63.9%;65岁以上3576人,占8.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6241人,占82.1%。有壮、瑶族等19个少数民族,共7800人,占总人口的17.9%。2011年,人口出生率15.1‰,人口死亡率0.52%,人口自然增长率14.5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73人。
2017年末,大菉镇常住人口为47034人。
截至2019年末,大菉镇户籍人口为45444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大菉镇完成财政收入505万元,比上年增长26.5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1万元,比上年增长26.3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19万元,增值税334万元,企业所得税5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14元,比上年增长8.6%。
2019年,大菉镇有工业企业1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农业
2011年,大菉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9470万元,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49%。
大菉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花生、红薯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1222吨,人均254千克,其中水稻8347吨、玉米1521吨、花生268吨、红薯636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2500亩,产量19997吨,主要品种有芥菜、白菜、火筒菜、韭菜、葱、西红柿等。林业主要以肉桂、八角为主,截至2011年末,全镇有肉桂林6万多亩,八角林8万多亩,年产量分别在1000吨和1500吨以上。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鸡、鸭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69万头,年末存栏0.95万头;牛饲养量5300头,年末存栏4300头;家禽年饲养量13.9万羽。
工业
大菉镇以采矿、小水电、石材开发、红砖生产为主。2011年,工业总产值19765万元。拥有工业企业9家,职工62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7940万元,比上年增长21.97%。
商贸
2011年末,大菉镇有商业网点103个,职工985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0.56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大菉镇镇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0.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各项贷款余额0.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
邮电业
2011年,大菉镇邮政业务总量1800万元,其中纯收入793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5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大菉镇有私立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75人,专任教师11人;小学17所,在校生3598人,专任教师19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50人,专任教师5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035万元,比上年增长11%,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2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大菉镇有各类科技人才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25人,经营管理人才4人,技能人才5人,农村实用人才8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大菉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6个;各类图书室11个,藏书2万余册;各村均有1支业余文艺队、篮球队。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60户,入户率62.8%。
2011年末,大菉镇有16个村小学和1个中心小学、1所中学各有1个篮球场,有7个村民委员会各有1个篮球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菉镇有中心卫生院1个、门诊部2个,有床位60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5张;固定资产总值22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51名,其中执业医师6人,执业助理医师9人,注册护士11人。2011年,完成诊疗1.68万人次、16个村的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5%。
社会保障
2011年,大菉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5户,人数309人,发放低保金796920元,比上年增长9%;月人均215元,比上年增长3%;医疗救助5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39人次,共发放救助金61950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44户,人数4135人,发放低保金3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3%,月人均62元,比上年增长0.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9万元,比上年增长8%;社会福利费12万元,比上年增长3%;敬老院1家,床位50张,集中供养农村五保户42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1655人,参保率94.6%。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大菉镇有邮政分局1处,报纸、期刊累计发行9670份(册)。电信企业1家,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000门,固定电话用户1500户,电话普及率18%;移动电话用户18000户,互联网用户41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大菉镇有水力发电站5座,年发电量2100千瓦时,供应群众700户。有煤气代销店3家,煤气用户1245户,全部是居民用户,煤气普及率11.3%,月煤气平均用量7472立方米。
1991年,大菉镇建成集镇自来水厂1座,年供水15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排水管道4000米。
2002,大菉镇建成变电站、供电站。2011年,供电量为5073255千瓦时。
2011年末,大菉镇有花坛29个,绿化面积0.93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
2011年,大菉镇境内有(峒美至扶隆)255县道公路通过。16个行政村,全部通村公路。
历史文化
相传古时此地是大山麓,常有妖魔鬼怪出没,人们用白布画上大“符箓”以驱除。故名“大箓”。后因谐音把“箓”改为“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