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蠵龟(Loggerhead turtle),俗名绿蠵龟。分布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内温水海域。中国南海、东海海域有大西洋蠵龟。体大,长可达1米,一般重约100千克。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和藻类为食。
繁殖方式
卵生。产卵期5~7月,每次产130~250枚。卵白色,形似乒乓球,直径4厘米。在产卵期可多次产卵,每次间隔2~3周。在间隔期,雌龟在浅海的岩礁上休息。卵经30~65日自然孵化。
体形特征
大西洋蠵龟的体型较大,背甲
曲线长度745~1025 mm (n=16)。背甲红棕色,腹甲橘黄色。头宽大,头背鳞片对称排列,前额鳞2对。背甲呈心形,臀部窄而高。体鳞平砌。颈盾宽短,椎盾一般5~6枚,肋盾通常5对,第一对与颈盾相切,缘盾13对,具3对下缘盾。四肢浆状,前后肢各具1~2
爪。
海水生活
大西洋蠵龟为海水生活。以鱼、虾蟹等
甲壳动物以及软体动物为食物。每年5 ~7月为繁殖期,在海边沙滩掘穴产卵,每次产60~150枚,卵白色,球形,卵径38~40 mm左右。在自然条件下经60天孵出仔龟。在西太平洋的主要产卵场所为
日本国
熊本、
鹿儿岛以及
冲绳岛等沿海沙滩。
濒危状况
估计数量
S.S. Frazier等(1988)报道在中国
福建省与
广东省调查资料,共观测得大西洋蠵龟16号。据该文作者统计
中国大西洋蠵龟记录多在福建(81%),其中一半以上得自福建
平潭岛沿海。
致危因素及现状
掠夺性的乱捕滥杀,滥挖龟卵,是西沙群岛
海龟琼海县渔民为甚。他们不仅在海上撒网捕龟,(本文所指
海龟包括
海龟、
玳瑁、
龟、
棱皮龟),而且上岛捉龟挖蛋。在每个岛屿附近的海面上都能看到捉
海龟的渔船游弋。在
中建岛看到琼海00258号渔船已捕有
海龟20多只(该船回
琼海县谭门港被渔政部门抓获,
海龟没收放生并罚款);在珊瑚岛,有2条装有
海龟的渔船看到调查船开来便仓惶逃跑。每当
海龟产卵旺季,捕捉
海龟的船只多达数十条,1条船1年捕捉
海龟100只以上,挖去的
海龟海南岛也曾有过较多
海龟,正是由于人们捕龟挖蛋,导致海南岛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
海龟踪影了。
台湾省东海岸沙滩风景优美,可惜在人为捕杀破坏后,已几乎无
海龟在此产卵(程一骏,1997)。
驯养繁殖状况:仅沿海少数水族馆或海洋公园饲养1~2头供观赏。
保护措施
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名录中。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农业部联合颁布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Ⅱ级保护动物。
下一步需要做的:
1、加强宣传教育,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运用各种媒介,在驻岛机关、部队及群众中掀起保护
西沙群岛生物资源重要性的宣传,特别要大力宣传严禁捕杀保护动物,宣传岛上与海洋里的资源归国家所有,宣传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来争牟取私利。
2、加强西沙群岛资源管理:①驻岛有关部门联合制订生物资源管理条例,任何人都必须严格执行;②取消海岛
承包的错误做法;③限制去西沙群岛的船只,凡进入西沙群岛的船只及人员必须执行上述条例,对进出船只严格进行检查是否有违反条例情况。
3、加强渔政管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知法犯法要严惩。
4、建立
海龟自然保护区,在永乐群岛的中建岛和甘泉岛,
宣德群岛的东岛和
西沙洲建立4个海龟自然保护区,形成四角形的保护包围圈。
洄游行为
简介
大西洋蠵龟是大型的海洋爬虫类动物,所以发报器的大小不会对其行为构成影响,但因具造价与资料处理
费用十分昂贵,所以到目前为止,采用这个技术来研究大西洋蠵龟
洄游行为的桉例,全球不超过两百个,其中大西洋蠵龟的相关研究亦不到四十个。基本上研究人员发现,海龟的洄游方式可分成跨海的快速游泳,和沿着大岛或是大陆边缘缓慢游泳两种。在前一种方式中,对大多数的大西洋蠵龟而言,因水过深,没有合适的栖地,再加上他的游泳速度很快,经常需要浮上水面换气,因此一般不会在超过30公尺的水中活动。然而对巨大的大西洋蠵龟如
革龟而言,他因追逐大洋中的
水母为食,其潜水深度可达一千公尺以上。
在后一种方式中,除格龟外,因沿岸的海域尤其是
岩石及
珊瑚礁的海岸,多为海龟的优良觅食地,加上母龟在长达三、四个月的产卵期间多会停止进食,因此它们在返回长期觅食地的途中,往往会在这种地方小做停留,以便觅食补充体力。此期间,大西洋蠵龟通常会停留在海底做较长时间的栖息,浮上水面换气的频率也较少。此时亦是他们遭到捕杀或渔民意外捕获机率最大的时候。这两个不同的洄游方式,并无一定的排列顺序,如望安三号会跨越
台湾海峡快速的游到大陆近海,沿着
广东、
福建沿海向南游到香港外海,再跨海游到海南岛的近海地区。
当大西洋蠵龟结束其产后洄游之后,便会返回其觅食地。产后洄游时间的长短则视其产卵与觅食地的远近而定,从九、十天到两、三个月不等,洄游的距离则从两、三百公里到数干公里不等。成龟回到其觅食地后,就会待在那一直等到下次发情才会重新返回其出生地去交配及产卵。这个间隔,从两到九年不等,但以三年的情形最为常见。虽然有学者认为海龟,尤其是大西洋蠵龟,不但对其出生地,而且对其觅食地的忠诚度很高,因此他的产卵洄游,基本上是在觅食与产卵地之间的来回迁徙。然而,我们并不知道,成龟
的终生觅食地是否在其结束幼年浮游期即决定之,还是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一连串的转换才决定下来的。至于大西洋蠵龟为何不像许多的鱼类,每年都会返回其出生地去产卵?
生理生态学家对此有一套说法,他们认为对于那些一生多产性而且每次产卵时都得做长距离洄游的动物而言,为了节省洄中所消耗的能量与减少可能的
天敌捕食压力,最佳的生殖策略就是每隔数年才回去产卵一次。由于每头大西洋蠵龟的
发情期都不一样,因此每年回去产卵的成龟数量变化很大,幅度甚至超过200%。像从1992到1997年之间,在澎湖望安岛上产卵的大西洋蠵龟数量变化度为8到14头之间,而在美国夏威夷岛上产卵之母的大西洋蠵龟,数量则介于200到600头之间,每年产卵的母龟数量均不相同。
难解谜题
大西洋蠵龟在茫茫的大海中是靠什么才游到它的目的地?长久以来,人们都相信大西洋蠵龟和
鲑鱼一样,是靠记忆出生地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来决定的,因此不少人在释放小
海龟时,一定要让它们爬一段沙滩,以便记得其出生地之沙滩及海水的味道,如此一来,当它长大成熟后,便知道那里是儿家。然而,这种假说在1980年代中期,受到强烈质疑,许多人认为大西洋蠵龟出生的沙滩环境不若鲑鱼那么稳定,不但围绕沙滩的水团会随着潮汐、季节、风浪等而迁移,其产卵的沙滩也会因各种气候因素如风暴等而产生大量的位移,甚至搬到附近的岛屿去堆积。另外,大西洋蠵龟如何能从数公里以外的海上闻得到其出生地的气味,亦是一大问题。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人们都相信海龟出生地的物理及化学特性,无法当成其回家之路的
指标。也有人认为,大西洋蠵龟和候鸟一样,是靠太阳做为航行的指标,但近十年的卫星追踪研究显示,大西洋蠵龟为了要躲避天敌,除了短暂的换气外,几乎是不浮上水面的,因此每天95%以上的时间是在水面下活动的,在这种情形下,
太阳自然无法做为大西洋蠵龟的航行指标!
如果这些假说都不能够满意的解释大西洋蠵龟的洄游机制,那什么才是可能的答案?洛克曼从1990年开始在美国
佛罗里达州进行了一连串的贾验,他将刚出生的大西洋蠵龟带回卖验室,并测试在不同的
磁场倾角
和强度下,它们的游泳方向,由这些实验的结果洛克曼提出了这两种因素为决定大西洋蠵龟洄游指标的假说,他认为当大西洋蠵龟出生时,它会记得出生地之地磁的
倾角与
强度,而这两项资料就像地图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一样的精确,因此当大西洋蠵龟长大成熟后,它便能按照记忆中的地磁地图,游回其出生地去交配及产卵。由于大西洋蠵龟的脑中和大洋洄游的鱼类一样,具有类似
磁铁的组织,因此这个假设较能为人们所接受。然而,由于洛克曼所使用的实验材料是稚龟,因此无发证卖是否成龟仍贝有相同的辨识能力。 另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不少产卵沙滩附近的海域,如
澎湖的望安等地,都有大西洋蠵龟优良的
栖息地,为何它们还要不辞辛劳地洄游到数百甚至数千公里以外的地区去觅食,经过数年后再努力的游回来产卵?他们为何不就近选择其觅食地呢?演化生物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和地壳的板块漂移有关,由于大西洋蠵龟在两亿五千万年前就出现在这个
地球上,而且他对其出生地的忠诚度很高,因此有可能它在演化的初期和许多的动物一样,都会选择出生地附近合适的海域做为其觅食栖地。然而,随着原始大陆的分裂与漂移,大西洋蠵龟的产卵地与出生地也就愈离愈远,大西洋蠵龟的洄游距离也就越拉越长了!尽管其出生地附近的海域,在新的大陆定形后,会形成优良的生存环境,但因大西洋蠵龟对其觅食地也有很高的忠程度,所以不会放弃其原有的栖地而改在其出生地附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