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亭,旧址位于安庆市大观亭街中段(今大观亭街56号),位踞安庆龙脉,背倚大龙山,前临长江,境界开阔,气象雄伟,占地面积为5000平方米。
大观亭介绍
大观亭即元末郡守余阙葬处。位于安庆市大观亭街56号,称大观楼或大观台,建于明世宗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系两层砖木结构,画栋飞檐,负山面江,环境清雅,素称“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列为“宜城八景”之一。建亭后,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留有大量诗词、楹联。清咸丰年间,兵燹亭毁。同治年虽有重建,但由于世事乖谬,兵荒马乱,各处景点渐渐破败。而今,随着城西片区老城改造,安庆市政府决定重建大观亭,发掘其精华,开发以大观亭为标志的安庆历史文化保胜区,尽而带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并为安庆人民提供休憩娱乐的新场所。
历史沿革
历史起源:元将余阙悲壮守城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江淮起义军风起云涌,元将余阙临危受命,率兵镇守安庆。当时的安庆可谓孤城,潜山、太湖、宿松等周边城邑均被起义军所控制,此后的五、六年间,余阙率军与起义军激战十余次。至正十八年春,起义军再次集结,战船蔽江而下,急攻安庆城西门。余阙身先士卒,出西门迎击,命部将督守其它城门,其杀敌无数,身受十余处伤。拼斗中,突然见城中火起,余阙得知城池已失守,便拔刀自刎,坠濠西清水塘而死,时年56岁。
余阙阵亡后,元朝廷追封他为豳国公,谥号忠宣。起义军也敬佩其大义,为其具棺敛葬于安庆西门外,后明太祖朱元璋复为余阙建碑立庙,并派官员来安庆祭之。
明嘉靖四年,安庆知府陆钶深感余忠宣公之节义,于其墓之西山建一亭。亭子建成后,陆知府携士大夫们登亭远眺。
“俯看长江一泻千里……皖中风景俱若踊跃奋迅而出。”当时陆知府即兴说:“是亭宜名以‘大观’。”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就此而出。
清代民国:曾经辉煌,最终残破
据《怀宁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巡抚徐国相重建大观亭。清朝末间、民国初时,大观亭景区是“皖省第一名胜之区”,被称为“省会绝妙江山”,但这种灿烂只持续了70年。咸丰三年,太平军战乱中大观亭尽毁,同治年间,巡抚彭玉麟重修。辛亥革命后,安徽都督柏文蔚在大观亭景区内的望华楼设立陈列馆,陈列徐锡麟烈士生前衣物和战刀,
马炮营起义范传甲等8名烈士和刺杀五大臣的吴越烈士的遗骨也安葬于大观亭后的平头山。“1938年安庆沦陷,曾两次重建的大观亭,成了日军飞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到
抗日战争结束,整个大观亭景区的建筑只剩下断壁残垣。”
如今:纳入全国保护设施
大观区政协委员们曾经对大观亭景区建设进行过调研。大观区政协办公室一名姓章的工作人员曾在调研报告上写着:“占地面积约2公顷的预留风景区内,共有各类房屋354户,总建筑面积21284平方米,若按安庆市现行的有关拆迁安置文件规定,大观亭景区房屋拆迁安置费,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以大观亭为主体,拓展大观亭景区建设将耗费则更大……。”
即使这样,通过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了《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建设规划》,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等9个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项目被纳入。
2014年12月23日上午,市建委名城办胡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观亭景区修复早已有明确的规划。“重建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除新建大观亭休闲亭、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中心和
花卉盆景园外,这里还将复建忠臣庙、正气楼、感恩亭、余阙墓等。目前,这项工作在努力推进中。”
2024年7月,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024年11月29号下午,市委书记张祥安深入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现场,专题调研街区建设情况。
诗词
倚槛苍茫千古事;
过江多少六朝山。
——陶澍题安庆大观亭
万古乾坤此江水;
千家山郭静朝晖。
——冯志沂集句题安庆大观亭
地隔中原劳北望;
天生江水向东流。
凤水龙山,江左人文相望;
吴头楚尾,中流形胜在兹。
——黄宝桢题安庆大观亭
两皖生才,台阁犹含雄杰气;
四郊多垒,江山莫作等闲看。
——徐旭题安庆大观亭
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
英灵不昧,览兹蹇蹇匪躬愚。
——佚名题安庆大观亭
“蹇蹇”:蹇而又蹇,多难的样子。《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意谓王臣不避艰险济君之难,绝不以个人利益为念。
一碧无垠,吴楚青苍分极浦;
千秋如在,江山名胜得斯人。
——安庆大观亭
杰阁四望开,地扼中原控吴楚;
忠魂—抔在,天留正气壮山河。
——李丙荣题安庆大观亭
我辈复登临,旧业已随征战尽;
大江流日夜,天风常送海涛来。
——李小涯题安庆大观亭
此地何幸埋公,黄土一抔元气在;
小阁差堪坐我,青山四面大江横。
——佚名题安庆大观亭
城郭如故人民非,曾否灵归华表;
风景不殊山河异,有谁泪洒新亭。
——周行原题安庆大观亭
我辈复登临,远挹余公,近思彭老;
大江流日夜,东趋溟海,北拱神京。
——陈彝题安庆大观亭
不耸亭高,看天边云树苍茫,无非乐土;
潮平岸阔,问江上舟帆来往,那是闲人。
——佚名题安庆大观亭
是晴川阁,是岳阳楼,一览江山斯亭为伍;
有唐睢阳,有宋信国,千秋俎豆得公而三。
——钟伯芬题安庆大观亭
“睛川阁”:在汉阳龟山。“岳阳楼”:在湖南洞庭湖畔。“唐睢阳”:即张巡。“宋信国”:即文天祥。
溯清水塘流,独明季金沙河衣冠,甚同不朽;
问皖公山色,与吾杨梅花岭风景,相较如何。
——杨竹簃题安庆大观亭
东望石城春,唤杜牧何之?故国杏花太零落;
南招彭泽隐,问渊明在否?隔江杨柳要平分。
——佚名题安庆大观亭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李振钧题安庆大观亭
“赤壁”:苏轼曾作有前后《赤壁赋》,故此处以其代指苏轼。“与客泛舟”:取自苏轼《前赤壁赋》。“青莲”:李白,号青莲居士。“举杯邀月”:取自李白《月下独酌》诗。
高阁媲滕王,遥看秋水长天,犹指点云中乡树;
荒台邻皖伯,试问铜驼石马,经几多眼底沧桑。
——彭广钟题安庆大观亭
“滕王”:滕王阁。“皖伯”:周大夫,封皖伯。“铜驼”:铜铸的骆驼。喻天下将乱。
片土寄忠魂,听栏前万马江声,滚滚惊疑钲鼓动;
孤城销战气,指窗外二龙山影,苍苍飞入酒樽来。
——周文炳题安庆大观亭
凭高吊幽古英灵,任千古江潮,淘不尽孤忠魂魄;
揽胜忆滇池杰阁,对八公烟景,问何如故里河山。
——朱家宝题安庆大观亭
“幽古英灵”:指南宋夏琦和元朝余阙。“滇池杰阁”:指云南昆明大观楼。“八公烟景”:即安徽凤台之八公山,晋谢安曾和前秦王苻坚激战于此。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且安排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
好风月不用一钱买,休孤负青山红树,送爽气西来。
——宫尔铎题安庆大观亭
“莽乾坤”:苍茫大地。“铁板琵琶”:宋人评苏东坡词语。“青山红树”:北宋欧阳修有“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诗句。
樽前帆影,槛外岚光,数胜迹重重,都向江头开画本;
楼上仙人,阁中帝子,溯游踪历历,又来亭畔吊忠魂。
——邓嶰筠题安庆大观亭
“楼上仙人”:指费长房,东汉汝南人,曾为市椽,从壶公学道不成,持符而归。相传能医疗众病,鞭苔百鬼,又善变幻捉妖,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数处。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阁中帝子”:指李元婴。
天开图画,美尽东南,落日咽孤忠,战血腥余千载后;
鲁酒不温,高丘返顾,歌风思猛士,江流倒卷万山来。
——王复康题安庆大观亭
“鲁酒”:鲁国酒薄,因称薄酒曰鲁酒。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
忠宣本往代荩臣,试看芸史芳留,古木寒泉,犹是当年祠墓;
逸少乃吾家才俊,为问兰亭雅集,茂林修竹,何如此地江山。
——王之春题安庆大观亭
跨太白楼之上,鸳瓦排云,倚画槛一味乡愁,已渐近钟阜晴岚,六朝城郭;
横彭蠡湖而西,鹭涛堆雪,唤沙鸥共谈宦迹,最难忘峨嵋春水,万里风帆。
——汪恩题安庆大观亭
“鸳瓦”:即鸳鸯瓦,成双对偶的瓦。“钟阜”:南京的钟山。“彭蠡湖”:江西鄱阳湖的别称。“鹭涛”:象鹭鸟一样的波涛。“沙鸥”:水鸟名,古诗词中常以其形容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宦迹”:做官的经历。“峨嵋”:联作者曾在四川峨嵋做官。
五千年皖公何在,地接东南,消除浩劫,选胜快登临,尽鹤唳丹霄,鸥盟黄浦,拓此一亭佳景,荡涤胸襟,寄语墨客骚人,莫孤负新秋风月;
卅六载贱子重来,天开图画,俯仰狂吟,凭栏休感慨,看龙峦叠翠,鹅屿浮青,骋我百战壮怀,放开眼界,收览练湖灊岳,依然是旧日山河。
——彭玉麟题安庆大观亭
压台之联:(古韵1988年收集)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清·
李振钧(安庆太湖县人,道光九年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两卷,存诗415首。 李聪敏好学,善诗文,工书法。5岁开始读书,即能辨解四声。7岁受业于刘香云门下,曾作题山水画诗一首。9岁在山东莱州读书时,元宵夜父亲宴请宾客,命他作诗,他一气呵成。第二年妹妹周岁,又作啐盘诗。)
上联“秋色满东南”截取自宋米黻《垂虹亭》诗句“垂虹秋色满东南”,切合安庆的地理位置,“与客泛舟”出自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苏轼在赋中说“于是饮酒乐甚”,而作者说“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下联“大江流日夜”集自宋郑梦协《八声甘州》词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愁、不禁晚来风”,切合大观亭的具体地理环境,“举杯邀月”化自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号青莲居士)。
沈复笔下的安庆大观亭
是年九月,余从石琢堂殿撰赴四川重庆府之任。溯长江而上,舟抵皖城。皖山之麓,有元季忠臣余公之墓。墓侧有堂三楹,名曰“大观亭”。面临南湖,背倚潜山。亭在山脊,眺远颇畅。旁有深廊,北窗洞开。时值霜叶初红,烂如桃李。同游者为蒋寿朋、蔡子琴。南城外又有王氏园。其地长于东西,短于南北,盖北紧背城,南则临湖故也。既限于地,颇难位置,而观其结构,作重台叠馆之法。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盖上叠石者则下实,上庭院者则下虚,故花木仍得地气而生也。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其立脚全用砖石为之,承重处仿照西洋立柱法。幸面对南湖,目无所阻,骋怀游览,胜于平园,真人工之奇绝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