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大观圣作之碑》,此碑立于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为李时雍摹勒的宋徽宗御书《八行诏》。碑高450厘米,宽l55厘米,厚41厘米,圆首龟趺。碑阳文20行,满行71字,字径3厘米。书画极瘦,书法似褚河南。额题“大观圣作之碑”3行6字,字径13厘米,系蔡京行书。碑原立泰安城内文庙泮桥西侧(今泰山区机关宿舍院),1974年移置岱庙院天贶殿前。
泰山《大观圣作之碑》,此碑文,首列诏旨,次列8行科条,最后列郑居中、李时雍、郑久中、葛胜仲、韦寿隆、李图南、蔡京等官员衔名。所谓“八行”,即孝、悌、忠、和、睦、姻、任、恤,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姻,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反是为“八刑”。当时普颁之州县,通国皆立。但存于今者无几,且历史上很少著录,今仅参考他碑予以著录。
宋徽宗的书法先学初唐薛稷、薛曜兄弟(薛氏均师其舅褚遂良),后又学同时代书家黄庭坚(山谷)。徽宗信奉“书贵瘦硬”的古训,用笔源于薛氏,结体笔势取法于黄,将他们清瘦恣纵的特色加以融会贯通,又吸取画坛前辈的笔法,并揉入工笔院体画的勾线功夫,创造出新体楷书“瘦金体”,亦称“瘦金书”。徽宗瘦金体早为世人所珍爱,亦得到历代文人的赞美。如元代袁桷赞云:“笔法飞动,有凌云步虚之意。”柳贯赞云:“鸿笔宛委扬清风。”赵孟頫赞云:“天骨遒美,逸趣霭然。”清代王文治赞云:“不徒素练画秋鹰,笔态冲融似永兴。善谏工书俱第一,宣和天子太多能。”当代学者
王克煜认为,《大观圣作之碑》艺术特点:一、笔画尖削,行笔细劲,尾钩锐利。横竖起笔如利刃切入,撇捺的末端如竹叶形。整体感觉剑拔弩张,斩钉截铁,体现运笔的力度并具有行书的舒畅风貌。二、结体新奇,抑上扬下、抑左扬右。字体多呈长方形,上半部紧凑,重聚散,右下部多开张,圆满秀丽。这种中宫内收,四面开张的字体造型,带有一种锋锐迫凑的强烈感及明显的飞动效果。并把长锋狼毫的弹性及提捺强调到突出地位。通篇则重法度,写作态度一丝不苟。三、笔致清劲瘦硬,神完气足,笔墨精劲韵致。《大观圣作之碑》虽为摹写,全是宋徽宗“瘦金书”真迹的再现,且刻工精湛,保留了“瘦金体”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