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位于
延津县城北街,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24-755)。明
洪武年间置僧令司,
宣统六年(1426)僧定元重修。大门三楹,二门三楹。正殿为大雄殿,三间,供奉
佛祖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前右侧有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亲书《长明灯记》石刻一副。正殿两厢房左为伽蓝殿,右为地藏殿,正殿后为水陆殿(万历年间改为大土阁),三殿各三间。现仅存大殿。
大觉寺门口,高耸着一座六角七层的古塔,这就是
万寿塔。据
延津县志记载,万寿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又二年,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郝亦立再次施材续建,因郝奔丧,又未完成。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才有知县张光宇捐俸银命匠合顶,并铸千余斤重的铜宝瓶(塔葫芦)置于塔顶,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该塔自破土到完成, 共经历了三代皇帝、十五任知县,历时三十六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塔高28.4米,底层周长23.1米,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及直径稍有减少,但无明显锥体感。塔的
建筑风格有深厚的阁楼色彩。每层顶部都有青砖雕砌的阁楼飞檐,檐下六面墙,每面都有一个圆顶拱券楼门,飞檐伸出墙外约二尺多宽,精雕细刻,构思巧妙。
大觉寺,飞檐所雕图案花样又分三层,每层厚约三十多公分(6—8层砖)。下层为砖雕斗拱,中层为磨砖仿椽头及飞檐,上层为砖磨莲花瓣,层次分明,牢固美观,是古代叠涩雕彻的上乘工艺。塔的用料,除塔基垒彻一米高的石条外,其余全是青砖彻成。塔体结构分内中外三层。内层是一锥形空心圆柱;外层为里圆,外呈六角形;中间层为半实半虚的螺旋式登塔阶梯和通道。塔的最高层,中心放了个大木柱,至顶部改为铜刹和塔尖葫芦连成一体。各层内壁均嵌有塔铭,所写诗文大多为明代绅士登塔观感、抒怀等。
说起塔尖葫芦,还流传着一个南蛮盗宝的故事。传说塔顶铜宝瓶,经过多年风霜雨露的滋润,
日月精华的照耀,逐渐起了变化,有了灵气。每当大雨来临之前,塔葫芦便自动裂为两半,从中跳出个小孩绕葫芦跑几圈,雨一来就自动钻进去,塔葫芦就自动闭合,恢复原状。时间一久,被人传得活灵活现。
有一个
南蛮子前来盗宝,无奈塔高瓶重,虽几经努力,仍无功而返。于是那个南蛮子又勾引了一个外国巫师,围塔施法。说是在大雨之前,向塔顶的那个小孩投掷一百个烧饼,宝葫芦便会自动掉下来。
一次大雨前,南蛮子和那个外国巫师购买了许多烧饼,准备向塔顶投掷,当他们投到九十九个时,被人识破了阴谋,将他们赶跑了。但从此那个小孩再也没有出来过,只剩下那个塔葫芦至今仍稳坐塔尖,俯瞰着延津大地几经沧桑、几经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