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市的世界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含多宝塔)、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岩;市级有尖山子、千佛岩、峰山寺、圣水寺、陈家岩、普圣庙;区级有板昌沟等61处。造像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石窟造像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相齐名。
历史沿革
石窟背景
石窟艺术源于古印度,自公元三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五世纪和七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的一座丰碑。
建设周期
五代十国时期(907~965年间),造像主要集中在北山石刻,此时期造像具有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纹饰渐趋繁丽的特点。
北宋初期,大足境内主要为寺院圆雕造像。北宋中后期,石刻造像再度重兴。
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965~1077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大足区境内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征者,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延恩寺等多处。至20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佛教圆雕纪年造像100多件。
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1078~1173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高潮。自南宋元丰五年(1082年)大庄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250多年,亦至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建成。
南宋初期,大足石刻造像之风蔚为大观,北山转轮经藏窟美神荟萃,可以说是石窟艺术宝藏中的一颗亮丽的明珠。南山、石门山、妙高山等地的儒释道造像,体现出三教融合深入民间。
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蜀中名僧赵智凤,清苦70余年,四方募化,在宝顶山主持开凿佛像近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
明、清时期的500年间,大足境内造像之风得以延续,有千佛岩、光明殿等摩崖造像39处,其中造像虽不乏一些佳品,但雕刻技艺、规模等方面不及唐宋时期,造像题材更具有世俗特点。
建筑格局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其中,国家级有宝顶山、北山(含多宝塔)、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舒成岩;市级有尖山子、千佛岩、峰山寺、圣水寺、陈家岩、普圣庙;区级有板昌沟等61处。造像约5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雕刻类别主要是高、浅浮雕,少数圆雕,极个别阴线刻。
主要建筑
北山
北山,古名龙岗山,其摩崖造像为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韦君靖开凿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后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250余年。北山造像以佛湾为中心,包括观音坡、佛耳岩、营盘坡等处,为中国晚期石窟重要代表作之一。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对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较高价值。
佛湾为北山造像集中区,长500米,岩高7米,共264个金窟(编为290号),造像约6000余躯,题记和造像记55则。造像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多晚唐及五代作品,北区多两宋作品。南区编号3、5、9、10等的造像,为此间晚唐典型作品。刻有乾宁、光化等纪年的50、51号盒,人物造型丰润华丽,富于写实。5号毗沙门天王像亦为晚唐刻造,高2.5米,宽0.83米,面南而立,形象雄健,头戴高方冠,身后有火焰和圆形祥光,身着甲,腰佩刀,右手平伸,左手上扬,双足下二夜叉。主像左右侧为侍者和部属,形象各异。北山晚唐造像丰满圆润,气质浑厚,衣饰简素,具有轻快流畅的特色。
此外,佛湾尚有碑碣6通,经幢8座。唐《韦君靖碑》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等有重要价值。题记中还保留有古代匠师名字,除颖川胥安外,还有伏氏一宗,如伏元俊、伏世能等。
北区是北山造像的精华,其中136号转轮经藏窟,高4.05米,宽4.1米,深6.79米,平顶方形,中央刻八角盘龙转轮藏。下层为须弥山,山上刻蟠龙,首尾相交于正面。正壁为释迦坐像,双手置于胸前,做说法状。左右为观音、大势至。南壁为文殊、玉印观音、如意轮观音。北壁为普贤、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
窟壁间尚存题记5则,刻于南宋绍兴十二至十六年(1142~1146年)。其他纪年像,有北宋咸平、靖康及南宋建炎等。宋代造像精品,还有125号“数珠手观音”113号“水月观音”155号“孔雀明王”及117号“地藏变”等。
舒成岩
舒成岩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中敖镇大屋村,属道教摩崖造像,原有道观已被毁坏。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又沿岩旧基建半边长廊,保护造像,故而又名半边庙。开凿于南宋绍兴十三年至二十三年(1143~1153年),崖面全长38米、高6.5米,共有11窟。现存造像70余尊、铭文13则。主要题材有淑明皇后、东岳大帝、紫微大帝、三清、玉皇等道教神祗,展现了东岳世家的演变发展,在道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舒成岩摩崖造像与大足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区域道教造像形成了以“三清”“四御”为主导的完整道教神灵信仰体系,是中国宋代道教石窟的重要遗存,对研究道教发展演变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该摩崖造像铭文确切,历史信息丰富,极具考古价值,其造像人物造型、服饰体现宋代造像世俗化的审美取向,为研究宋代服饰提供了重要实例。
妙高山
妙高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季家镇曙光村。山顶原有古庙妙高寺,故名妙高山。妙高山摩崖造像是以佛教造像为主,仅有一窟为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妙高山摩崖造像面长35米、高13米,共有8个窟龛,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妙高山摩崖造像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主要有阿弥陀佛、释迦孔子老子三圣、西方三圣、十圣观音、十六罗汉、水月观音等。造像布局与构图将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表现手法有机结合,层次分明,主题突出,极具观赏性。第2号窟为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同龛的造像,是国内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该摩崖造像保存完整,纪年明确,题材丰富,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蜀地区中小型石窟群中的优秀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和艺术价值。
南山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南2千米。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但无确切开凿年代。南宋绍兴年间开凿三清古洞造像,洞口留有题记。明代仍有雕凿,清代至民国增补不少碑刻。为道教石窟,共有6个窟龛。主要洞窟有“三清古洞”“三圣母洞”“龙洞”。明正德年间又凿“真武祖师洞”。“三清古洞”是南山摩崖造像的代表。窟龛的方柱正面设龛,雕玉清、太清、上清像,龛左右雕六道君像,洞壁浮雕天尊220身。造像总数约500尊。南山摩崖造像区前有玉皇观,现存前殿、三清殿、太清亭等古建筑,多数为20世纪90年代迁建或重建。原有老君阁,内列十二弟子石像,民国时塌毁。南山摩崖造像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宋世道教之神系,是研究道教史的实物形象资料。
南山有碑刻题记28件。其中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的《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碑记载了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社会政治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具有“以碑证史中国“以碑补史中国“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其余碑刻题记,多属上乘之作品。
多宝塔
多宝塔始位于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至二十五年间(1148~1155年),塔高33米,为砖石结构密檐楼阁式八角塔。塔内外各级镶嵌石刻高浮雕像140余龛,造像记、碑刻70余则。雕刻之精美,堪称宋世佳品。
石篆山
石篆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佛会村,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北宋绍圣三年间(1082~1096年),是严逊出资,由文氏工匠开凿的一处儒释道三教造像聚于一区的造像。原发现有9龛500余躯,有“珂利帝母”“志公和尚”“文殊普贤”“地藏与十王”和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等。其中,有前代石窟罕见的“三教”造像,如“文宣王洞”“三身佛龛”“老君龛”等。还有“孔子及士哲像”,实为珍贵。
宋代碑刻和造像题记证实,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严逊于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间(1082~1096年)开凿。元、明少有续凿。宋元丰五年(1082年)开凿三身佛像龛;元丰六年(1083年)开凿老君像龛;元祐三年(1088年)开凿孔子及十哲龛;元祐五年(1090年)开凿文殊普贤龛;绍圣三年(1096年)开凿地藏及十王和二司官龛。僧希昼撰《严逊记》碑证实,佛惠寺在宋元丰年已经存在。后于明永乐年间重修,后屡有兴废。文革期间部分被毁。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3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宝顶山
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以大佛湾为主,包括小佛湾、广大山、龙潭、松林坡等处,凿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历70余载。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崖壁上,共有31幅巨型雕像,碑刻17则,造像崖面约3600平方米,其中除毗卢洞及圆觉洞外,均为摩崖群雕。造像有“护法神”“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释迦降生”“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六耗图”“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道场”“牧牛道场”等。在每幅作品中,多数刻有经文、偈语和颂词等。
小佛湾在圣寿寺左侧,现存造像2000余躯,有“父母恩重经”“十大明王”“地狱变”“柳本尊行化”及浮雕小像等。在毗卢庵前,有三级方形石塔1座,上两级刻释迦诸佛及赵智风像,第一级四周满刻经目,故名经目塔。其中有赵智风所造新字数十个,为字书所不见。该处有宋碑1块,刻“唐柳本尊传”,字迹部分可识,相传为赵智风转刻于此,可考柳本尊轶事。
大、小佛湾旁有释迦真如舍利塔和转法轮塔,此外周边尚分布十余处结界造像。
圣寿寺地处宝顶山大佛湾右后侧,是由南宋高僧赵智凤于宋淳熙五年(1178年)始建的一座密宗禅院,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原称“五佛崖”。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主要殿宇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广大寺距圣寿寺里许,造像刻于广大寺外的悬崖上,为三躯半身像,头有螺髻,戴冠。龙潭摩崖造像距圣寿寺约2千米,下部一坐像,头戴笠,束带,反首仰望。另有观音菩萨等像及残题2则。
松林坡距圣寿寺约1千米,摩崖龛,刻佛、菩萨等像。
石门山
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石门山上,为佛、道、儒三教兼容的摩崖造像,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造像400余身。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进等工匠师镌名。石门山造像为佛教和道教合一的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内容变化多样,题材特殊。道教代表龛窟有2号、7号、11号、13号龛等,题材有玉皇、千里眼、顺风耳、五通大帝、炳灵、山王、地母等。佛教造像的代表龛窟有1号、3号、6号、8号、9号龛等,题材有药师佛、释迦佛、观音、孔雀明王、词利帝母等。
石门山摩崖造像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区,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是大足石刻重要的组成部分。石门山摩崖造像为研究西南地区宗教、历史、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研究中国儒释道三教融合提供了资料。
文物价值
大足石刻是公元9至13世纪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代表作,是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和谐共处和空前的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实物例证。遗产地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石窟艺术及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丰碑。
大足地区“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所表现出的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公元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文物保护
文保单位
1956年和1980年,大足石刻(部分)两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南山-石篆山摩崖造像及多宝塔归入北山摩崖造像;石门山摩崖造像与宝顶山摩崖造像合并,两处文物保护单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妙高山摩崖造像、舒成岩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山摩崖造像合并。
法律护守
1998年,重庆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足石刻,将现行办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颁布了《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
2017年3月30日,《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在重庆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条例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修复工作
2011年3月,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了中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修复方案》,并于当年4月18日开始对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最科学系统的一次修复工程。
截止2012年9月13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已完成顶层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的修复,修复面积约20平方米,占本体修复总量的1/4。
2015年6月12日,重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举行了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性工程竣工仪式,这意味着全国首个石窟修复项目、历时近8年的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修复工程完成,正式对游客开放。
2017年5月10日,大足石刻宝顶山上又一处与千手观音价值等同的珍贵造像——31米的宝顶山卧佛修复方案已编制完成。
2017年5月27日,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与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签约,计划将在两年内修复大足石刻考古遗址内舒成岩摩崖造像。
2019年6月底,国家文物局川渝石窟重大示范项目试点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和小佛湾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2021年12月24日, 经过两年多修缮,大足石刻小佛湾石窟室外遗存本体修复基本完成。
旅游信息
地址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
开放时间
全年 09:00-18:00(最晚入园16:3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3: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