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第十七中学
大连市公立初中
大连市第十七中学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凌水街道凌水河畔,位于大连理工大学和海事大学之间,南临高新园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花园式的格局是育人教书的理想场所。学校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教学楼面积8000多平方米,新建一流的多功能教室、远程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微机室、“放心吧”、“休闲吧”、瑜珈功室等,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环境。现有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92人中市区级骨干教师占10%,研究生学历6人。
学校简介
大连市第十七中学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凌水街道凌水河畔,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是一座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0多人,教职工92人中市区骨干占10%,研究生学历6人。
这所学校,曾经面临困境:优秀学苗的大量流失,“活跃、散漫”同时又“朴实、落后”的学生群体,落后的教学条件,薄弱的师资力量,成了学校前进路上的绊马索。
2000年,十七中学崭新的领导班子,秉承“无情制度、有情管理”、“铸高尚师魂,打造班主任队伍”的原则,为十七中学构建了一支团结协作的和谐团队,学校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学校秉承“先学做人,后做学问;要想成才,必先成人”的校训,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规律和模式。学校确定了“以文体活动为突破口,发展学校特色,推进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创新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完善目标考核。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措施,为十七中学划出一个崭新的起跑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育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先后被评为大连市德育先进校,辽宁省教师实习基地先进单位,辽宁省课程改革先进校,全国教改的先进单位,文体科技各项活动在区市皆名列前茅。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学成绩也连年创新高。学校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由2000年之前的0人上升到2007年的91人;2008年,高新园区张开怀抱接纳了发展中的十七中学,随着园区的不断加大投入、深入指导,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更是一跃达到2010年的134人,实现了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十七中学全体师生将努力拼搏,艰苦奋斗,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为中心,以追求卓越的雄心、争创一流的气概,把握机遇,精益求精,拼搏奉献,实现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十七中学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观念先进、机制灵活、设施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示范中学。
学校特色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在大的教育背景下,该校被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确定为教学管理基地校。
学校荣誉
在教育中心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该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力度,深入挖掘教师与学生的潜力,历经两任领导班子,通过7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薄弱学校的行列中脱颖而出,曾多次在国家、省、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该校还先后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授予“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大连市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综合督导评估示范性学校”、“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校本建设项目全国重点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全国重点实验基地”、“辽宁省科研兴校百强校”等荣誉称号,并于2013年被评为大连市教育学院“十大优秀基地示范校”。
教学成果
教学管理的进步带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年攀升,尤其是今年中考,全校师生克服了学苗差的巨大困难,仍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600分以上的同学达到40人,最高分达到659分;重点高中进线人数达到139人,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兄弟学校以及社会的认可。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基地校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一、绿洲行动提升学校发展动力
2007年3月大连教育学院“绿洲行动”正式启动,由21所学校组建成“非热点学校联盟”,由教育学院和区教师进修学校两级研训教师和优秀教师组成“绿化”队伍,采取了多种途径对“联盟学校”教师进行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十七中学就是其中一所受益的学校。专家团队采用三种策略对学校的教学进行有效指导。
(一)开展现场教学指导
“绿洲行动”的工作团队深入该校,聚焦课堂,与该校教师“亲密接触”,近距离指导,实现有效的专业引领。大连市教育学院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教研员与四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一道,集体深入该校进行教学观察,并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老师们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开展面对面的教学指导。同时由大连教育学院牵头,各区教师进修学校参与,组织市内四区名师打破校际限制,与“非热点学校”薄弱学科有潜质的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通过名师面对面指导,培养了该校各个学科的领路人。如语文学科刘玉、数学学科王桂萍、英语学科智辅辉、物理学科金弘、化学学科王艳珍、历史学科高歌等。
(二)跨校集体大备课
大连教育学院将“非热点学校”的教师组织起来,每两周一次开展跨校集体大备课活动。在活动中,教研员带领相关教师从“非热点学校”的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师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入手,结合学期的工作重点,确定活动的主题,制订研讨方案,并进行精细分工,通过专人主讲,其他教师互动研讨、对话交流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对学困生的共性问题和症结进行多层面的诊断和剖析,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升该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能力。
(三)“量身打造”教学评优
“平时的评优活动,很多时候是按照学校名额分配的,根本没有大连市第十七中学的份。可现在,‘绿洲行动’专门面向这些‘非热点学校’,组织了教学评优活动,现在居然也能获得市级奖励,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该校教师不无感慨地说。为了鼓励联盟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联盟学校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2007年,“绿洲行动”策划了两次专门为“非热点学校”教师量身打造的教学评优活动。通过教学评优活动,该校的校本研修的氛围日趋浓厚,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崭露头角。
二、基地校建设的有效开展让教学研究有的放矢
在该校被确定为教学基地校以来,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刘世斌主任多次带领研训教师到该校进行现场指导,极大的提升了该校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极大的推动该校教学改革的进程。
尤其是杨增祥老师和侯丽娜老师为了更深入了解该校的教学管理优势与不足,曾常驻于该校达两个月之久,他们对学校的日常教学、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深入调研,为理清该校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积累了第一手材料。在两位教师的指导下,该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探索适合该校的教与学的方式,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和师生的课案,使得该校的“六字教法”更科学合理实效。同时有效利用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推广。其中该校王瑶主任(现任高新区实验学校的副校长)执教的《名人传》一课在“大连市初中有效教学·减负增效暨基地校建设”现场会上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刘玉老师、王琳老师、贾秀芳老师的常态课都是该校探索新的教与学方式的典范。
更振奋的是,根据调研情况,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的领导为该校量身制定“基地校建设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工作目标:实施教学改革,提炼典型经验;
第二步:工作目标:完善教学模式,形成教育特色;
第三步:工作目标:推广教育经验,提升学校影响力。
这无疑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校教师投入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源泉。
三、“五五六”工程的开展为学校发展注入活力
2012年,十七中学迎来了又一次更新换代,在姚忠礼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制定了开展“五五六”工程、创新效能教育的新的发展方向。
第一个“五”,指的是铸造“五心”师魂,即教师“用爱心关怀学生,用诚心尊重学生,用细心宽容学生,用耐心帮助学生,用恒心悦纳学生”,从师德角度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第二个“五”,指的是在教师关怀下,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格自尊、行为自律、生活自立、学习自主、体魄自强”的“五自”少年,从学生全方位发展方面塑造合格人才。
“六”字包含两个方面,有针对教法的“标、本、智、导、炼、评”和针对学法的“学、思、练、自、合、探”。即教师要“钻研课标、钻研课本、了解学情、善于引导、精炼教学、正确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练习、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第一部分铸五心教师,培养优秀教师团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出色的业务能力。两者的完美结合才会造就满足新时代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家长学生需要的好老师。该校开展教师五心工程,就是要逐步完成这个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具体采取措施如下:
(一)全方位地打造教师师魂
1、加强教师师德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开展师德形象大讨论,进行师德建设专题讲座,思想上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规范行为,仅师德专项学习一学期就达到了30课时。
2、在党员教师中开展“爱心帮教”活动,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在班主任中进行“师爱进家庭”活动,关爱学生健康发展,把师爱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做好家校沟通,为“减负增效”搭建桥梁。
3、利用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为教师指明教学研究的方向,增强教师教学研究的内驱力、约束力和推动力,有效保证教学研究的顺利展开。
(二)多种形式开展专业培训
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开阔广大教师的视野,学校领导班子在加强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方法。
1、“请进来”。即从外校邀请优秀教师与全体老师交流,教师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吸取了很多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育学博士李广教授做的《课堂教学实践追求》以及《评好课应知应会》,张素兰、李景龙《合学教育》等。
2、“走出去”。组织外出学习,领导带队分批到宁达中学、山东杜郎口等中学参观学习。班主任和骨干教师赴香港、澳门、深圳、广州进行考查学习。骨干教师到上海华东师大参加研训。还组织教师到开发区7中学习。
3、“同伴互助”。即加强科研中心和教研组的建设,将教科研工作制度化,常规化。
4、自主学习。并且要求各备课组在充分集备的前提下完成教学设计。备课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认真备课,群策群力,最终定稿,在实践之后,发现问题,又及时进行个人和集体的反思,继续完善教学设计。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设计的层面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重视实践研究,坚持走“实践——反思——实践——”的行动研究之路,并且借助“示范课”、“校级教学大赛”、“每周组内课”、集备制度、教研组例会制等“同伴互助”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另外,寒暑假每位教师都会拿到一本教育教学专注,利用假期自学研究,并在下个学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全校教师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4、“专家引领”。学校定期邀请市、区教研员到校指导,每学期学校还会邀请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做讲座,例如甘井子区进修学校赵校长《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教育学院负责科研工作的杨增祥老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007年-2012年五年中,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绿洲行动” 专家队伍深入学校,开展了全方位的教学指导工作。姚忠礼校长做了《导学案专题培训》的讲座。王文先副校长做了《集体备课的策略与方法》的讲座等有效提高了教师业务能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进行有效的校本研修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校本研修是教学研究的有效途径,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因此,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教科研中心、信息中心为主要管理者的教科研管理小组。建立了以教研组长为核心力量,备课组长为攻坚力量的覆盖全体教师的科研网络。制订了各主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细则,将教科研工作常规化、系统化、实效化。
为了更好地推进校本研训工作,学校制定了详尽全面的校本研训制度。
1、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听评课制度。教导处及学校主要班子成员包组到人。实行每教研组每次教研都有人旁听指导,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研活动对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作用。
2、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两次,学校各科老师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进行商榷,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每月一次的全校大集备,更是将学校的校本教研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3、建立教师听评课制度。每周都有以备课组为单位的组内研讨课,研讨课要确立小的研究专题,并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进行点评。
4、建立教研组例会制度。每两周召开一次教研组例会。例会由教研组长主持,分年级确定中心发言人,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疑难进行讨论。
5、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每月,学校把全体教师召集到一起进行理论学习,由领导班子的成员主讲。
6、建立教师每学年大型赛课制度。每学年第一学期举行“校园百花奖”授课大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本次比赛由教研组内选拔,到学校比赛,老中青教师齐聚一堂,各显神通。
7、建立各级教师示范课制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动作用。每学期学校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示范课活动:小型的备课组研讨课,校级的骨干教师的引路课、青年教师汇报课、中年教师的展示课、期中期末复习课穿插进行,将研训融汇到教学的各项活动中。
8、开展课题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每学年,全校的每一位教师根据学校设立的科研总课题,分别制定出各自的子课题,使自己研有方向,教有目标,并把对课题的研究渗透到教学中。
9、开展个案学习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先给教师提供身边最常见的、最熟悉的现象或事件作为个案让全体教师设身处地思考处境和对策,这就使理论学习水到渠成,实践和理论也就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另外,学校结合研究课题,经过不断摸索,形成了“333”校本研训模式,即“三备三改三听评”。
“三备”,指的是主备人提前备课并将学案提供给全备课组教师——备课组教师在主备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备课,对原始教案提出修改意见——在每周二、周四的常规集体备课中,全备课组教师集体研讨备课,对学案进行全面细致的修改,定稿印刷授课。
“三改”,指的是在备课过程中对原始教案的个人修改——备课组集体备课修改定稿——授课结束进行教学反思。
“三听评”,指的是学校的三级听评课制度,由备课组的每周一位教师上的组内研讨课及课后评课,到学校教学部门随机点击推门听课并点评,直至校级各类公开课、展示课的听评课。由备课组参加,到教研组及教学部门领导参与,到全校教师共同研讨学习,形成了立体全方位覆盖的网络系统。
第二部分育五自少年,激励学生持续发展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为了将学生培育成为“人格自尊、行为自律、生活自立、学习自主、体魄自强”的五自少年,该校充分利用激励原则,全面实施发展性评价,建立起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摒弃一味地为了“甄别”的评价功能,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强调全过程性评价,倡导并建立发展性评价。为了保证评价的全面、客观、公正和合理,坚持评价的基本原则,做到领导考核、个人自评、教师互评、学生及家长信息反馈相结合,重实绩与讲实效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具体体现在用《评星晋军衔评价方案》激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该方案包括班内晋级、加减分细则、周月评选、表彰办法。值得一提的是,加减分细则中囊括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测大考等全过程,学科教师和小组长全过程参与评价管理。班级每周、学校每月评选出做人星、学习星、文体星、进步星和学科星。创新表彰办法,班级累计达到10颗星,晋升学校一级军衔,班级累计达到20颗星,晋升为学校二级军衔;以此类推。依次为列兵、上等兵、一级士官、二级士官、三级士官、四级士官、五级士官、六级士官、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少将、中将、大将。利用班级黑板报,把每个学生每周得星情况在班级展示出来,学校利用晨会定期进行单项表奖和授衔仪式。《班级量化考核评价条例》通过常规管理、学习成绩、大型活动进行等级评价,并量化总分。班级量化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常规管理50分,学习成绩40分,大型系列活动10分。
这种评价方案在设计上体现出科学性。首先,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其次,在评价功能上,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评价更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通过多元评价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果是学生群星灿烂,通过多元评价提升了学校文化的建设,结果是各个班级军衔不断晋升,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大为增强。
教育为教学服务,教学提升教育。这种多元的评星晋级评价体系让师生的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也大幅度提升。
第三部分展“六字”特色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将校本研修工作与课题研究、学校实际相结合,突出针对不同时期内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的重点,确定了两大工作目标——研究并解决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思想转化工作;研究并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注重新教法、学法的学习和研究。
该校的“六字教学法”的课题研究分三步走:局部突破——全面推进——走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步:推行“讲、练、考、批、跟、盯”六字方针,以优化结构、夯实基础、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
第二步:由老六字方针发展为“精、实、严、勤、细、全”,拓展出“学、思、练、自、合、探”的六字学法,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造就一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第三步:应当说,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变革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但是在前两阶段,变革思路更多围绕的是教师教学的不断改进,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的研训教师走进该校的课堂,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研训人员和学校领导、教师不断进行深度交流、反复研讨,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因材施教”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校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入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最终总结出“标、本、智、导、炼、评”六字教法和“学、思、练、自、合、探”六字学法。
六字教法的含义是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学科教学目标,编写课案的练习题,科学地确定教学起点及教学深度;仔细研读教材文本,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突出重点难点;在前两项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提取知识点,形成学科能力;
六字学法指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充分利用课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在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师生一同提炼核心概念,总结方法,形成能力,并对学生的学习体会进行及时总结升华;通过自评、互评和师评,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并设定各种进步台阶,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六字教法和六字学法是新课程理念与学校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实现了学校管理者与教师理念的重大转变,从教师的发展变化入手,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发展为注重教师、学生、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校科研课题由主管校长担纲,仅由王玉平校长主抓的《“教学链研究与实践”暨“中学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研究与实施”》国家级课题,学校就投入8万元用于申报和研究。现在学校的各项教科研工作在姚忠礼校长的带领下,仍旧保持着高速运转的状态,目前处于研究过程中的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校本教研引领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总课题下的子课题《班主任德育实效性研究》和姚忠礼校长担纲的辽宁省《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区域中小学语文教学(主题式经典阅读)实验研究》课题组的《经典名著阅读生成学生习作智慧的研究》子课题,辽宁省教科所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还在申报过程中的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组的《生命教育》课题等项目。参与研究教师达到90%以上。
第四部分 创效能教育 探索学校发展新路
铸“五心”师魂,育“五自”少年,展“六字”特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能,探索出“效能教育”特色之路。随着效能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学校的变化也越来越大。
1、“五五六工程”引领下的效能教育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十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十七中学的“六字教学法”获得成功,成为教育教学的自主品牌。“五五六工程”的不断深入,使教师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理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该校教师的课堂可以看出,教师们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课堂设计、说课、评课等都能用新思想、新理念来指导,尤其是课堂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一批优秀教师也随着新课改脱颖而出,同时也造就了一批研究型的教师,许多中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学校教师中现有研究生12人,在读研究生5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区级骨干教师11人。教师的成长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的不断进步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五五六工程”引领下的效能教育带来科研的不断发展:
2009年11月,学校在辽宁省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研讨会上作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的经验汇报。2010年10月学校被评为“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2010年,学校《“教学链研究与实践”暨“中学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研究与实施”研究》课题结题,并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获一等奖。2011年3月,学校在北京举行的课改先进校校长论坛上作《“草根”的起点,未必“草根”的未来----“六字教学法”教与学的自主品牌》的经验介绍。
2012年4月,“大连市初中有效教学、减负增效暨基地校建设现场会”在大连市第十七中学召开,会上,十七中学的王瑶老师的有效课堂汇报课得到了极大好评,高新区文教卫生局王玉平副局长(原大连市第十七中学校长)进行了《有效教学、减负增效》的经验介绍。由大连教育学院初中教师教育中心、大连市第十七中学联合编辑的经验材料《草根生发 绿意盎然—大连市第十七中学教学改革纪实》记录了十七中学由薄弱到崛起、由崛起到优秀的全过程。
2012年学校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
2013年学校被评为“辽宁省第二届科研兴校百强校”。
3、“五五六工程”引领下的效能教育的深入研究,使学校课程体系更加完整:
“五五六工程”的推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能,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也使学生有了更充沛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开足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大力开发适应形势需要、有利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先后开发出《传统中国节》、《论语辑录》、跆拳道等校本课程,并自觉将开发的课程与教育相联系,从而优化了校园育人环境。
学校还成立了田径队、篮球队 、足球队、跆拳道队、轮滑队、跳绳队、踢毽队等训练队伍。高效能的教学带来的是更加丰硕的成果。
2013年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传统中国节》入选辽宁省优秀校本课程。
2012年9月荣获高新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一名
2012年9月荣获“三生海参杯”中国中小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
2012年10月荣获大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二名
2012年11月荣获大连市枫叶杯篮球赛男子组第四名
2012年11月荣获大连市枫叶杯篮球赛女子组第五名
2012年11月荣获大连市市长杯足球赛男子组第四名
2013年4月荣获大连市辽附杯篮球赛女子组第二名
2013年4月荣获大连市辽附杯篮球赛男子组第七名
2013年4月荣获大连市第二届青少年轮滑赛团体第一名
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家长认可十七中学的教学“孩子放到十七中放心”;、
上一级学校评价十七中学的学生“发展全面、后劲十足”;
十七中学的毕业生也迈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
4、“五五六工程”引领下的效能教育,使教与学方式有了重大改变。
“五五六工程”的推行实施,使领导乃至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开始注重教师的自身发展,变为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发展为注重教师、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变带来了课堂的变化,由“满堂灌”“一言堂”到鼓励促进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质疑、思考、观察、想象、试验、探索、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得知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有所尝试和运用,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课堂气氛变得和谐与活跃。
可以说,十七中学是“绿洲行动”和基地校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大连教育学院的领导和专家的高瞻远瞩,为“推进区域均衡,促进教育公平”而做出的重大举措,促使该校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实现了薄弱学校转化,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阳光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正是大连市第十七中学十七人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平凡,所以要思考、要进取、要追求、要创新。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还要在反思中不断进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在大连教育学院领导和专家高屋建瓴的专业引领下,十七中学必将大跨越地走在教改的路上,一路走来,一路收获。
创效能教育
通过提高事实师生内在的基础性素养,并将其二次转换参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效能过程,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效能教育: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增值发展
——大连市第十七中学“效能教育”特色项目建设纪实
大连市第十七中学位于高新园区凌水街道,始建于1958年,现有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88名,教职员工92名,办学条件齐备,是一所后发型学校。学校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办平民教育”作为永远的追求,坚持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要想成才,必先成人”的办学理念,探索创新课堂六字教学法,并在此基础上理性概括与推进“效能教育”,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走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理性定位,效能教育直面困境。
该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农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典型的教育“棚户区”。针对学校发展停滞、教师焦躁迷茫的现状,学校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索实践了课堂六字教学法:教法的“讲、练、考、批、跟、盯”,“精、实、严、勤、细、全”,“标、本、智、导、炼、评”和学法的“学、思、练、自、合、探”,构建了全新的的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回首十四年来十七中学由薄弱到崛起、由崛起到优秀的全过程,思考符合本校发展的特色定位——由追求教学效率走向注重提高教育效能,坚持走内涵式教育发展之路——高位建构了“效能教育”学校特色项目。
所谓“效能教育”,即强化对影响效能因素的教育、激活师生内在的活力因素、提高师生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教学效能、追求能力效率和效果的预期目标的教育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学校管理科学的形式和载体。 “效能教育” 的内容主要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包括自我效能感、情绪掌控、潜能激发、自信心与意志力素养、习惯养成、责任、感恩和理想、时间管理、自我规划设计、方法与技能、班集体建设、团队精神与文化、团队士气管理等全方位的素养训练与教育。效能教育提供了引爆师生无限潜能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它不直接追求效率和质量,而是从影响质量的各方面因素的教育入手,通过提高内在的基础性素养,并将这些素养二次转换,参与促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效能过程,以强化、提升教师服务能力和水平、学生心理、品行和能力等核心素养。
二、精心实施,效能教育强化育人。
实施效能教育,着重在“具体操作”、“基础保障”两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实施效能教育的具体操作
1、加强对教师的效能教育,重点放在“五心”上,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能。
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着力打造了教师“五心”工程,即用爱心关怀学生,用诚心尊重学生,用细心宽容学生,用耐心帮助学生,用恒心悦纳学生。采取构建教师“五心”教育校本培训课程、组织学习先进教师感人事迹、邀请专家培训指导、引导教师岗位锻炼等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业务能力,强化服务学生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教师的“五心”工程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2、加强对学生的效能教育,重点放在“五自”上,提高学生学习、发展的效能。
把“学会做人”作为首要工程,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我“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实施学生发展的“五自”工程,即培育学生“人格自尊、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学习自主、体魄自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孝敬、完美形象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型活动纪念日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完善“评星晋级”激励制度,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思想意识等多方面核心素养,将 “五自”内化和外化落实在学生的言行中,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为提高德育效能打好基础。
3、加强课堂教学的效能教育,重点放在“六字教学法”上,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能。
全校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学习规律,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全力打造效能课堂。2008年以来,在探索“讲、练、考、批、跟、盯”和“精、实、严、勤、细、全”六字教学法的基础上,学校根据新课程理念,研究总结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标、本、智、导、炼、评”和“学、思、练、自、合、探”全新六字法。新六字法重视对师生的效能教育,倡导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标(课标点)、本(课本点)、智(智能点)、导(导学点)、炼(提炼点)、评(评价点)六字教法,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学(好学乐学会学善学)、思(动脑筋、想问题)、练(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自(自主、互动、互帮、互学)、合(合作、参与、竞争、交流)、探(探讨、探究、探索、提高)”六字学法,变革课堂教学的教学组织结构,形成了完整实用见效快的师生互动式教法与学法,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能,学生负担减下来了,教学质量升上去了,师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校也成为薄弱学校转化的教改典型。
(二)效能教育的基础保障
1、实施效能教育的理论支持。
效能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搜集国内外效能教育的理论和动态做文献分析,汲取和吸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持。柯尔曼《教育机会均等报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布鲁科维尔的有效学校研究……孙绵涛、王建侠、张鼎昆等对学校效能的研究,对于该校的效能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开发效能教育的校本课程。
在艺体类、科技类、传统类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效能教育课程系列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了《教师“五心”修养》《效能与学生“五自”养成》《自信心、意志力与自我效能感教育》《“六字教学法”与效能》等十余门课程,旨在通过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通过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而促进学习效能;通过改善和优化各种教育资源的质量和结构及方式,提高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的效能,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3、构建效能教育的评价体系。效能教育的评价采用现代教育评价的质的研究和发展性评价理念,出台教育教学的各类考核评价方案,坚持过程与终结、定量与定性、民主与多元评价相结合,采用“评星晋级”的综合评价方式,用全面、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杠杆激励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学业发展,让评价真正起到提高教育效能的激励作用。
4、积淀效能教育的文化元素。
效能教育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性的学校文化,效能教育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其特征:它不仅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更表现为凝聚在每一成员身上的服务意识、独立的意志力、自信心、严守时间、要事第一等优良品质,这些文化品质一经形成就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外显于言行,影响人的一生。
三、总结提炼,效能教育成效显著。
十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效能教育造就了一批研究型的市区级骨干教师,许多中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效能教育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成立了田径队、篮球队 、足球队、跆拳道队、轮滑队等,荣获“三生海参杯”中国中小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大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第二名,在枫叶杯篮球、市长杯足球、辽附杯篮球、轮滑赛等赛事中都榜上有名。“六字教学法”获得成功,成为教学的自主品牌,在北京课改先进校校长论坛、辽宁省初中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大连市初中有效教学减负增效暨基地校建设现场会上,学校展示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方式的成功经验;自主开发的《传统中国节》入选辽宁省优秀校本课程;《中学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研究与实施研究》课题通过国家级鉴定获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全国科研兴校”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辽宁省第二届科研兴校百强校等。上一级学校评价该校毕业生“发展全面、后劲十足”,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到十七中放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效能教育探索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实施素质教育道路上,将以追求卓越的雄心,争创一流的气概,深化效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不断突破,创出特色,永远扬起办好平民教育的旗帜,给孩子们构建一个更幸福、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大连市第十七中学.
大连市第十七中学 效能教育.大连市第十七中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19 08:05
目录
概述
学校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