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Dalian Minzu University),简称“大连民大”,位于中国
辽宁省大连市,隶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全国110多所中央部属高校之一,是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民族高等学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历史沿革
学校成立
1984年,东北民族学院立项筹建。
1993年,以中央民族大学名义开始招生办学。
1997年,大连民族学院成立。
1998年,预科教育学院成立。
学校合并
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民委签署了共建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和大连民族学院6所国家民委所属院校的共建协议。
2006年4月,国家民委、辽宁省政府和大连市政府三方联合共建大连民族学院;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31所大学英语改革示范项目院校之一。
2010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同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更名大连民族大学
2015年3月,大连民族学院更名为大连民族大学;10月,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决定共建大连民族大学。
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学校获批
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民族学”“生物工程” 和“工程硕士”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开设5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农八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拥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1300多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占近70%,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超过95%。教师中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160多人次。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有10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个,省部级实践教育基地14个,省部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
截至2024年10月,学院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4项、二等奖30项。
2020-2021年,学校学生参加A类51个赛事,1751个项目比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10项,获得奖励3000人次,其中“互联网+”竞赛获得省级金奖2项,银奖8项,铜奖6项;“挑战杯”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金奖4项;参加一院一赛 2400人次,获得奖励1200人次。
合作交流
“十三五”期间,学校已经与中国国(境)外22个国家和地区的122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约有50个正在执行的各类学生合作项目。
2019年,学校接待了由国家民委国际交流司与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族政策与实践研修班的学员开展交流考察活动;推进“教师校际访问学者项目”和“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项目”,支持三个学科特区的6位老师赴海外研修10-12个月,支持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8人次;主动开办了面向国外友好院校学生的短期游学项目——“游学大连”项目。
2018年,学校成功与英国切斯特大学互建海外科研与实训基地;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了《大连民族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意向书》。
2021年5月,西藏自治区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民委党组书记赵树明与大连民族大学校长丁克毅签署《西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大连民族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
2020年5月,学校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政府签订校地人才引培合作协议,双方建立长期的人才引培合作关系。
2019年9月,学校与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科技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重点围绕在金普新区资源植物的研究与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旅产业开发、食品安全、光电产业、电子商务产业、工业设计产学研合作、“智库”建设等方面建立长期全面深度战略合作。
2018年8月,学校与吉林省民委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就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以及旅游产业开发规划等战略协议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合作。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国家民委为武陵山片区联系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具体助力铜仁扶贫开发工作。截至2021年,大连民族大学累计派出119人次干部教师、10余个科研团队先后来到铜仁市担任联络员。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生物技术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省部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智库等18个。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就奖1人。
学术资源
《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创刊于1999年,是国家民委主管、大连民族大学主办的刊登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学报中自然科学板块开辟“生物与化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机电与自动化”“土木建筑与设计”“物理与数学”“教学与管理”等栏目;哲学社会科学开辟“民族学”“和谐社会”“文学”“语言·文化”“经济学”“法学”“教学研究”等栏目。学报已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
截至2023年8月31日,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225446册,数字资源8656744册,订购中外文报刊4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52个。另有自建数据库12个。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学校校徽为圆形,释义为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进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图案上方由书法家启功先生所书“大连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大学)”,下方是“Dalian Minzu University”英文字样,中间图型分别由拼音字头“D、M、Y”组成。
D(大)——一部知识的巨著。
M(民)——波涛万顷的大海。
Y(院) ——一只矫健、展翅飞翔的海燕。
精神文化
团结 自强 求是 进步
团结——包含着万众一心、群策群力、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含义,起到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凝聚智慧的作用。
自强——出自《周易》,包含着自我勉励、奋发图强、自信自立的含义,寓意永不懈怠,不断超越,开拓新境界。
求是——包含着探究规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强调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优良校风的基础。
进步——包含着追求理想、面向未来、向前发展、日新月异的含义,是指不断超越当前,个体和整体均得到发展。
社团文化
大连民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2016年1月经辽宁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部门是辽宁省教育厅,是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的非营利法人。基金会以全面支持和推动大连民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业务范围包括:设立大连民族大学奖学金、助学金,资助教学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支持教学与研究设施及校园环境的改善,为校友的事业与回馈母校提供服务与业务支持等。截至2021年9月,累积募集捐赠款200余万元,受益学生1000多人次,有力地支持了学校教育事业地发展。
校区情况
开发区校区
该校区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西路18号,拥有培元、融汇、弘文等十一栋教学楼及综合办公楼,配备宿舍、食堂、团结广场等基础设施。
金石滩校区
该校区位于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金石路31号,设有食堂、室外广场等基础设施。
行政管理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