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Facully of Vehicle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DUT)是
大连理工大学学部之一。
发展历史
组建院系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于1957年由
钱令希院士和
唐立民教授领导创建。
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5年,设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4年,创办《计算力学学报》(原《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向中国国内外发行。
1987年,计算力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6年,首批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工程力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被确定为力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的前身是造船工程系(机造系),始建于1949年,是学校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
1955年1月,造船系调整到上海造船学院(今
上海交通大学)。
1960年,造船系在大工重新成立。
1989年,造船系分建成船舶工程系和动力工程系。
1996年5月,成立船舶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始建于1995年成立的“动力与汽车工程系”。
2007年5月,按照学校整体学科规划,通过引进国内具有学科优势的创新团队与校内原有车辆工程专业重新整合成立汽车工程学院。
合并组建
2007年7月22日,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成立,由工程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整合组建而成。
2008年12月17日,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正式成立,隶属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2009年12月,设立航空航天学院下属机构:气动与推进研究所、飞行器设计研究所、飞行器控制与仿真研究所、航空航天学院办公室和实验室管理办公室。
2013年10月,运载学部首获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1月,学部获批一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及一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2016年1月,学部获批一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月,辽宁省深海浮动结构工程实验室获批复组建。11月18日,大连理工大学极地海洋工程研究中心在学部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1月,学部设有工程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4个教学院系,有4个本科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
工程力学(含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车辆工程(英语强化)、工程力学(钱令希力学创新实验班)。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月,学部有3位两院院士,俄罗斯外籍院士1人,韩国两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973首席(含青年)4人(3个为首席单位)、教授72人和博士生导师69人。
韩国两院院士:李康镛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钟万勰、程耿东
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获得者:钟万勰、程耿
周培源力学奖获得者:程耿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洪武、胡平、申长雨、陈震、仝立勇、郭旭、亢战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邹丽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胡平 张洪武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林焰、胡平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名单:郭旭、刘书田、李刚、亢战、陈飙松、季顺迎、赵国忠、张亚辉 沙建军、吴志刚、武湛君、张昭、高强、郑勇刚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吴承伟、郭旭、张洪武
全国徐芝纶优秀力学教师奖:李刚、阎军、阮诗伦
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郭旭、亢战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秀教学团队:“弹性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1年)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1月,学部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重点建设专业3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1个,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辽宁省资源共享课3门。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国家级综合改革重点建设专业:工程力学、车辆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工程力学
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辽宁省资源共享课:《材料力学》、《现代力学进展导论》、《船舶设计原理》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1月,学部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涵盖二级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类别。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力学(涵盖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流体力学)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二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和力学基础、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岩土与环境力学、动力学与控制、应用与实验力学、航空航天力学与工程、生物与纳米力学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车辆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点: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
专业硕士类别: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
学术科研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1月,学部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重大土木水利工程防灾减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校建设工程学部联合)、橡塑制品成型数值模拟与优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结构优化理论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
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制造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车辆先进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控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空天飞行器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
辽宁省工程实验室:辽宁省深海浮动结构工程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18年1月,学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独立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授权发明专利近200项。发表学术论文3796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470篇,EI检索论文2026篇,出版学术专著53本。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单位)5项,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重大专项等重大、重点项目116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基于模拟关系的计算力学辛理论体系和数值方法(钟万勰,2010年)
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多孔多相介质力学及耦合问题的理论、模型化与数值方法(李锡夔、张洪武、武文华,2008年)
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车身结构概念设计智能CAE系统(胡平、侯文彬,2011年)
学术资源
《
计算力学学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首批入编期刊,由《
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被
俄罗斯《
文摘杂志》全刊收录,
德国《
数学文摘》收录期刊、
美国《应用力学评论》的核心期刊,美国《
数学评论》、《剑桥科学文摘》的来源期刊,荷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波兰《
哥白尼索引》核心期刊、美国《
工程索引》的核心期刊(2002—2013)。
文化传统
学部标识
部徽主体由变形的大写字母V、E、M组成,V是运载英文vehicle的缩写,E是工程英文engineer的缩写,M是力学英文单词Mechanics的缩写,vem即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的英文缩写,主体标志简洁大气,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和代表意义。字母Vem通过艺术旋转变形,互相融合,寓意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由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工程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与具有时代气息、焕发勃勃生机的汽车工程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整合组建而成,很好地体现学部独特的文化底蕴。主体颜色选择蓝色,和大连理工大学校徽颜色一致,鲜明、有时代感,代表学部师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部徽寓意深刻,构思新颖,富有创意,体现了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特色和文化底蕴;主题鲜明,有时代感,能代表学部师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云仔”是运载的昵称,诞生于运载学部成立的2007年7月22日,是运载学部的吉祥物。耳朵是车,头带是船,圆圆的小脑袋上是个火箭,整体形状是云朵,脚踏波浪,可爱祥和。学部部徽印在胸前,学部生日记在后背,“力船车航”全都体现,代表着运载学部的全体成员,象征着运载学部扬帆起航,驰骋天下。
精神文化
运筹帷幄,载物厚德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部长:张洪武 2007.7 —2013.5
书记:黄一 2007.7 — 2013.6
知名校友
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