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麻羊,四川省
成都市大邑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大邑麻羊属肉皮兼用的优良地方品种,被毛呈赤铜色或麻褐色或黑红色,并有“十字架”和“画眉眼”特征;成年公羊47千克,母羊38千克以上;公羔8—10月龄可配种利用,母羔6—8月龄可配种繁殖;平均胎产羔数2.1只。大邑麻羊除具生长发育快、早熟、繁殖力高、适应性强、耐粗饲、遗传性能稳定等优点外,尤以肉质细嫩、无膻味及板皮品质佳著称。
外貌特征
大邑麻羊属大型山羊品种,体型大,生长发育快,经济早熟。成年公羊体高60—68厘米,体长68—76厘米,胸围74—82厘米,体重45—65千克;成年母羊体高56—62厘米,体长62—70厘米,胸围70—78厘米,体重38—58千克。一般周岁体重可达成年体重的70%以上。大邑麻羊全身被毛短而有光泽,毛色分为赤铜色、麻褐色和黑红色3种类型。多数羊有角,且从角基起沿颈背延至尾根有一条黑色毛带,从耆甲两侧至前肢下端又有一条黑色毛带,两条毛带在耆甲部呈十字交叉,习称“十字架”,尤以公羊明显,多数母羊从两角基部前缘外侧,经眼前上方过内眼角沿鼻梁侧面至上唇各有一条纺锤形浅褐色毛带,很象画眉鸟,习称“画眉眼”。
生产性能
大邑麻羊性成熟早,繁殖力强:母羊6—8月龄配种繁殖,公羊8—10月龄开始配种利用。母羊发情周期20±2天,发情持续期36—64小时,妊娠期148±5天,头平年产羔1.5胎。平均产羔率为初产160%,经产210%。
营养价值
大邑麻羊肉质细嫩,色鲜味美,无膻味,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高达21.42%。周岁羊屠宰率为48%以上,净肉率35%;成年羊屠宰毛皮符合国家特级、一级皮张标准。
产地环境
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西部,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由平原地区向山区过渡的纽带,幅员面积1284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依次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形区,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从海拔475米的平原到海拔800多米的丘陵再到海拔5364米的雪山,是一条重要的山水、田园生态廊道。
大邑县山区、丘陵和平原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60.5%、16.7%、22.8%。邛崃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入境,贯穿县西、北山丘地区。西北最高处为西岭镇境内的苗基岭,海拔5364米,为成都市第一峰;东南最低处为韩场镇境内的杨祠堂,海拔475米。县境内地层除缺失下古生界和石炭系外,从元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县境内的地质构造,是龙门山大地构造的一部分,前人称的彭灌大断裂在县境内则沿天车坡至西岭至唐王坝西一线通过。以此线为界,西侧山区是前龙门山推覆体前缘部分,东侧则是上扬子地台西缘,沿彭灌大断裂向西俯冲,并有白垩系及其以上地层沉积的前陆盆地。
大邑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较少,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无霜期284天,年均总降水量为1095.5毫米,年均日照1076.5小时,年均相对湿度83%。受地势的影响,由东南向西北,气温逐渐降低,降水量逐渐增多,日照逐渐减少,无霜期逐渐缩短,形成多种多样的气候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广阔的山地面积,孕育了境内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是大邑麻羊生长栖息的理想之地。
历史渊源
20世纪30、40年代,大邑麻羊就闻名海内外,并载入教科书。
建国50余年来,大邑麻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各时期的发展程度不同,起伏较大。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大邑县存栏麻羊8125只,出栏1232只,出栏率为15.16%。
建国后,土地改革运动促进了麻羊的发展,1957年存栏麻羊26164只,出栏4292只,出栏率为16.4%。
三年困难时期,麻羊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1961年存栏麻羊7088只,出栏仅1154只,出栏率为16.28%。
文革过后,大邑畜牧部门加强了麻羊的生产管理工作,使大邑麻羊生产在1979年存栏数提高到31018只,出栏1.4万只,出栏率达45.16%,分别比1949年增加22893只、12768只,提高出栏率29.96%。
1979年至1987年,因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对麻羊生产重视不足,使麻羊生产严重受挫,1987年全县存栏麻羊仅13457只,出栏5870只。
1987年以后,由于各级对畜牧业的关注,大邑县畜牧局迅速开展了多项科研活动,推广科学养羊技术,使麻羊生产走上正轨,成为山丘区牧业的重要支柱。
2005年,大邑麻羊存栏12.08万只,出栏17.14万只,出栏率达141%。
2014年9月,种羊场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成都麻羊遗传物质(冻精和胚胎)制作任务,目标任务冻精3300支,胚胎220枚。接下来种羊场还计划建设3个存栏1000只扩繁场和10个存栏2000只商品场,为促进成都麻羊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形成大邑成都麻羊塔型保护打下良好基础。
生产情况
2006年,大邑县存栏成都麻羊18万只,出栏22万只。全县养羊生产依托省畜牧高科技园区内2个种羊场,大力开展规模饲养,饲养规模20只以上的有1560户,50只以上的有480户,100只以上的有66户。
2014年,大邑麻羊总数量近2万只。
产品荣誉
1987、1988年,大邑麻羊先后被载入《四川省家畜家禽志》和《中国羊品种志》。
1988年,大邑麻羊又被农业部正式列入“全国畜禽良种基因资料库,”并被确定为“国家三级保护品种”。
2014年2月,大邑麻羊成功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2017年12月0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大邑麻羊”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大邑麻羊产地范围为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晋原街道、悦来镇、青霞镇、斜源镇、出江镇、花水湾镇、西岭镇、王泗镇、新场镇、鹤鸣乡、金星乡、雾山乡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成都麻羊。
二、饲养环境
保护区内海拔800米—1500米之间的丘陵地带,坡度不超过60%,植被丰富,场地开阔。
三、饲养管理
1.饲养方式:舍饲与半放牧相结合。
2.饲料条件:工业加工饲料原料及成品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嗅、味和形态特征,色泽一致,无发霉、变质、结块及异嗅、异味,青绿饲料、干粗饲料不应发霉、变质,不含杂质、泥土等。禁止在饲料中使用肉骨粉、骨粉、血粉、羽毛粉、骨胶、鱼粉等动物源性饲料。
3.饲养管理:羔羊15日龄诱食,60日龄断奶。根据放牧场饲草和羊只采食情况适量补充饲草和饲料。
4.出栏要求:羊只12月龄出栏,体重≥25千克。
5.环境、安全要求:饲料、饲养环境、饲养管理、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屠宰加工
屠宰放血干净,剥皮或烫皮去毛,去除头、蹄、内脏(肾脏除外)、大血管、乳房、生殖器、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结。鲜胴体羊肉无病变组织、伤斑、残留小片毛皮、浮毛,无粪污、泥污、胆污,无凝血块。
五、质量特征
1.感官特征:大邑麻羊体型清秀,四肢粗壮,毛色光亮。
2.肉品质特征:
(1)感官特色:色泽:肌肉有光泽,呈微暗红色,红色均匀;脂肪呈乳白色。纹理:纹理细腻,外面有白色的脂肪膜,瘦肉中混杂脂肪,丝丝分明;切面湿润,不粘手。组织状态:肌纤维致密,有韧性,富有弹性,指压后凹陷立即恢复。
(2)理化指标: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大邑麻羊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大邑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大邑麻羊的检测机构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