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铲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下辖村
大铲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位于蛇口街道西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渔一村、南水村。始建于清末。该村原位于大铲岛上,1979年,全体村民移居今蛇口街道招商路与花果路交界处的现址。大铲岛为深圳市第二大岛,位于蛇口西面的前海湾海面,与邻近岛屿小铲岛和孖洲合称大小铲岛。大铲岛地理形状如同一个铲,故有大铲之名。大铲村因此岛而得名。
历史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莲城、十约、南屏联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70年,属蛇口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蛇口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蛇口公社;1983年,属南头区蛇口街道;1984年,属蛇口区蛇口镇;1990年,属南山区蛇口街道;2001年,属蛇口街道大铲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运输、种植、捕鱼为主。1980年,村集体开办“三来一补”制衣厂,有工人50人。当年大铲岛上社员全部搬迁至陆地,在蛇口工业区企业或在队办企业工作。1991年,大铲公司在蛇口荣村工业区建厂房;1992年6—11月,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革,设立蛇口大铲实业股份公司。1993年,兴办大铲宾馆。1997年10月,投入560万元资金入股山东省东营市的东营保税仓储有限公司,占总投资额56%,与山东东营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总公司合资经营。1998年4月,集体股份公司利用自有资金对惠东县吉埠自来水有限公司注资1000万元,成为该企业的最大股东。现村集体经济以兴办实业、厂房出租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金融投资。
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317人,其中男性124人,女性193人;80岁以上7人,最年长者100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09人;海外留学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4706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2人,居住在奥地利。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世居村民主要为王、张、梁姓。第一大姓为王姓,早年从山西太原迁至东莞;清末从东莞迁至今大铲岛。第二大姓为张姓,民国时期从东莞迁至今大铲岛。第三大姓为梁姓,民国时期从番禺迁至今大铲岛。
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无存。
传统习俗
世居村民来自广东省内多个地区,风俗习惯多沿用迁出地的习俗。除夕是“卖懒”日。民国版《东莞县志》载:“卖懒,卖冷。”意为新春将到,寒冷的冬天一去不返。现在,卖懒意为卖去懒惰之意。在过去,儿童卖懒要做一只小纸船,上面放红鸭蛋,插彩旗,让小船随波飘走,小孩就不再懒惰。卖懒的儿歌,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唱:“卖懒仔,卖懒儿,卖得早,卖给广西王大嫂;卖得迟,卖给广西王大姨。今日齐来卖懒,听(明)朝早过勤年。”
历史遗迹
大铲岛有2 座界碑,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碑和粤海防疫大铲厂界碑。九龙新关大铲厂界碑位于大铲岛西北坡的大铲村西北侧。界碑通高159 厘米,分为碑身和碑座。碑身高105厘米、宽41厘米、厚11厘米 ,上刻“九龙新关大铲厂界”,侧署“光绪二十五年十月,本关税务司立”。碑座刻“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0月,大铲关厂开始办公,负责珠江口以北各口岸进出民船查验征税工作,并立该界碑。1986年1月和1987年7月,先后在大铲岛发现两块内容相同的界碑,一块现存广东省博物馆,一块现存中国海关博物馆。大铲岛现存此碑为原件复制。大铲海关2007年8月26日立”。
粤海防疫大铲厂界碑,位于大铲岛西北坡的大铲村南侧。界碑通高134厘米,分为碑身和碑座。碑身高91厘米、宽46厘米、厚10 厘米,上刻“粤海防疫大铲厂界”,侧署“宣统三年正月,关务处税务司立”;碑座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铲卫生检疫局1995年3月重立”。
本地美食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的糖环、年糕、萝卜糕等。
公共设施
招商路、花果路、蛇口新街、公园南路、南水步行街经过该村。1979年通自来水、通电,1982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3年通电话,1999年通互联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7 09:5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