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市街
西安市境内道路
大麦市街:位于西安市西大街西段路北,在北桥梓口北面营里寺门口。民国时北至庙后街、南至西大街统称为大麦市街。1966年曾改称前卫路,1972年恢复大麦市街旧称。清末时,因北桥梓口有大的粮庄,粮食的交易也多集中于此,大麦市街也因此而得名。大麦市街的美食著名。,清末慈禧太后西逃经过大麦市街时,在一家叫“天锡楼”的泡馍馆品尝过羊肉泡馍。
来源
大麦市街历史悠久,名称也是一变再变,而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大麦市”这个叫法,是怎么来的呢?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告诉记者,大麦市街名字的来历,还没有定论。不过,流传的有关“大麦市”来历的两种说法都很有意思。第一种说法,是在清代时,在现庙后街的北边,有一处粮仓,叫做永丰仓,是当时省内最大的公粮仓,储存着从省内各地征收上来的粮食。史红帅说,清代,政府在丰年时收粮食,遇到灾年,便低价将粮食卖出,由此平稳粮价。由于当时全省各地的粮食都要汇集到永丰仓,所以,大麦市街就成为运粮进出永丰仓的必经之路。并且,从清代前期开始,由于临近粮仓,大麦市街道两旁逐渐开设起许多私人经营的粮铺,所以,史红帅认为,以粮食“大麦”来命名这条街道并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史红帅说:“关中等地区普遍种植的都是小麦,大麦的种植则很少。作为一个省内重要的粮仓,永丰仓里储存的,以及周围商铺经营的粮食中,应以小麦为主,大麦应该不多,那么,以‘大麦’来命名街道,就显得有些奇怪。”
有关“大麦市街”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即此名有可能是由“转音”而来。史红帅说,西安老地名的来历很复杂,其中,有不少都是因为人们读错了音,比如,“习武园”,就曾被称为“西湖园”,那里就是过去校场的所在地,而与“西湖”则没有什么关系。大麦市街这个名称的来历,也很有可能与转音有关。清代时,在大麦市街的东侧有一座营里寺,是专为方便当时军队中的回族将士做礼拜而建的,故名“营里”。相传那时的营里寺修得很气派,有一扇很大的大门,所以又俗称大门寺,年长日久,“门”字便逐渐被读成了“麦”。
来的另一种说法,称:位于大麦市东侧的营里寺,是明清专为军队回族将士做礼拜的寺院,因门楼十分壮丽,俗称大门寺,年长日久,因“门”字回民读为“埋”,就将大门寺演化为大麦市,即今大麦市街。
饮食
对于大部分老西安来说,对大麦市街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小吃,而对于世代居住于大麦市街的老住户来说,大麦市街则承载着他们的生活和美好时光。
民族
大麦市街的住户主要以回族为主。清末按照当时的人口分布状况,当时大麦市街里的大户主要有“四大家”:丁,兰,谷,赵“四大家族”。丁家世代书香门第,商铺遍及各地;谷家以做旅馆和商铺生意发家;以及皮坊生意闻名的赵家和开私塾的兰家;到了清末,从香米园迁来的杨家以“脚子帮”从事货运事业而闻名。“脚子帮”则是清末民国初年对搬运工的称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5 19:33
目录
概述
来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