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冬》是元曲作家
白朴创作的一首
散曲。这首曲子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通过冷月、黄昏、雪山、水滨、淡烟、衰草、茅舍、孤村等清寒凄迷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悲凉和无望的孤寂心境。全曲形象逼真,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王忠阁:“白朴散曲中的写景,常常以自然景物组成画面,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抒写情怀。《天净沙·冬》也是如此。画角、谯门、半亭、新月、黄昏、雪、山、水、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有机组合,巧妙点染,构成肃杀森严的一幅冬景。画角,古代军中的号角。谯门,古时为御敌修建有望楼的城门。时序更替,严冬时分,又是一岁之末,作者想到一生飘零,生出迟暮、悲切之感,实为自然。这支曲子和前三支曲子一样,形象逼真,意境感人,自然天籁,耐人寻味,堪称为名篇佳构。”(《
元曲大辞典》)
这支曲子是白朴咏四季的组曲《天净沙》的最后一首,当作于宋亡后作者寓居
金陵(今南京)时。白朴生于动乱之年,长于亡国之邦,于龆龀之龄就经历了家国破亡之变,在兵乱中逃难,于流离中失母。父亲白华先仕于金,后降于宋,终归顺于元,心情经历非常复杂。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小令的心境背景。
白朴(1226~1306以后),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先生。隩州(今陕西河曲)人。后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金亡时尚年幼,因其母为蒙古军所掠,遂得
元好问救助,幸免于难。入元后,不肯出仕,浪迹山水。曾一度寓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晚年仍归北方。杂剧、散曲作品以绮丽婉约见长。与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今知有16种,现存《梧桐雨》等3种,皆描写爱情。另有词集《天籁集》。清初杨友敬掇拾白氏散曲附于集后,名《摭遗》,有小令37首,套数4套。
这支曲子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诗的意境。
王夫之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白朴的这首小令,在情、景之间,正追求着“妙合无垠”的境界。
此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开篇首句,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气氛苍凉的环境之中:在暮色中显出轮廓的谯门,萦绕在谯门内外悠远而哀婉的角声,这是画面的一侧。接着作者将视线转向四方:随着黄昏夜幕的降临,新月冉冉升起,月光斜照着半个庭院;山坡上覆盖着白雪,山前溪流蜿蜒。水边有着竹篱茅舍的孤村,升起几缕轻烟,在衰草暮霭中弥漫着,扩散着。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虽然画角声打破了这冬季黄昏的寂静,却又于凄清中平添了一种肃杀森严的气氛,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
此曲与《
天净沙·秋》的写法上相近。其一,都是字字写景,全未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其二,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另外,这支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从时序上说,《天净沙·秋》写了落日残霞,而这首曲子写的是落日已经隐没山后,新月已经现于天际。从“秋”到“冬”,从“情”到“景”,都是从寥落、凄清进一步发展为悲凉和无望的孤寂。人们或许可以把《天净沙》四首,不仅理解为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而且进一步理解为对情感和人生体验,从欢快而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这样,这四支曲子所构成的便是内部情感联系的整体了。
郑振铎:“他颇长于写景色,春夏秋冬四题已被写得烂熟,但他的《天净沙》四首,却情词俊逸,不同凡响。”(《
中国俗文学史》
王忠阁:“白朴散曲中的写景,常常以自然景物组成画面,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抒写情怀。《天净沙·冬》也是如此。画角、谯门、半亭、新月、黄昏、雪、山、水、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有机组合,巧妙点染,构成肃杀森严的一幅冬景。画角,古代军中的号角。谯门,古时为御敌修建有望楼的城门。时序更替,严冬时分,又是一岁之末,作者想到一生飘零,生出迟暮、悲切之感,实为自然。这支曲子和前三支曲子一样,形象逼真,意境感人,自然天籁,耐人寻味,堪称为名篇佳构。”(《
元曲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