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世界中东陆王朝的政治中心(帝都),华族政权斗争的权利中心,位于整个东陆的正中央,是东陆第一大城市。
历史和地理位置
中央之州,帝乃居焉。
上古的大洪水淹没了大地,令文明重归混沌,先民流离失所。历史、秘术和技术都失去传承,幸存的人类从混沌蒙昧中走出,重新探察洪水后剧变的大地。
中州是东陆第一大州,人族最初兴盛起来的地方,在历史变迁中始终是人族的权力中心,为华族千载王域所在,其南部的帝都盆地,坐落着九州大陆最宏伟的城市——天启城。天启城被星象学家视为大地正中,中州因此得名,历代华族皇帝皆定都于此。
但在贲的肇始之帝“元”(孟元)定都于此前,号称“帝王居所”的天启城,只是一片荒野。史料记载,晁朝末年,大星飞坠,震击地面,有红色的云柱直冲天空。孟元认为这是上天的启示,带着部族向着星坠的方向策马狂奔,走了七天七夜,看到有光将夜空映成全红,巨大的坑中有红热的陨石还未熄灭。孟元遂于此修建大城,定都,名为“天启”。历代皇帝重重扩张,胤朝末年,已有人口百万。
后世的皇帝们入主天启城,都佩服孟元的远见。这座都城恰好处在一个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不仅交通便利,而且本身在盆地中央,被雨水滋润,土地肥沃。它的繁盛,从来都诱惑着充满野心的诸侯,每一位野心家们都梦想着“上京”,“上京”意味着带兵进入天启,掌握权柄,诸侯们总是觊觎着太清宫的皇座,但也深知能够换来入主天启的倾天权势,少不了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烈。
到了胤朝,开国皇帝白胤又在天启城周边的险要位置都设置上关隘和军队,合称为“帝都七锁”,就像七把钳子,锁死了帝都门户,也绝了野心家们“上京”的念头。
胤文帝时期,他穷尽天下财力,历时三十年挖掘了一条直抵淳国的大运河。大运河通航后,天启的贸易枢纽作用凸现,逐渐突破了坊市分离的格局,官府准予游贩在坊间叫卖。也准许在坊间街边开设商铺,并于南城胜武坊设“蛮市”,允许蛮族在天启经商。天启城脚下是十八尺宽的官道,四通八达,由此奠定了它能够在中州甚至整个东陆起到商业枢纽的重要作用。
城市
天启城,作为帝都,东陆第一大城市,具有严谨的规划和近乎完善的天人相应构造。
在晁的八百年中,天启的前身还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被称为“莲城”,这个名字的由来应是泺水上游的莲花池与莲丘。晁初郦扬的《水道经疏》中写道“泺水出于莲丘,而北流注于菸。源有池焉,名曰莲华,平地流泉,微涓浅薄。”
自贲朝定都天启,至于胤朝,两度修缮,自雷眼山被河洛占据后,胤昭帝征调民工,将南城墙北移三里,使原穿城而过的古运河南段被圈出城外,并将寰化、密罗两门北移,形成如今的天启城定型,东西长十八里,南北长十五里,呈长方形。
天启形制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当白胤建立胤朝后,毫不犹豫地继承了前朝的首都,连城名都没有改,就定都天启,住进了太清宫。在胤初曾有拓河道,改街坊之举,但直到胤昭帝(一说是胤惠帝)北移南墙,天启都还保持着旧形制不变。
天启城的城墙使用澄浆对缝的砖石结构。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在那之前的城池大多采用版筑土夯的方式,在地上挖掘沟道,插入筑版,然后将经过精心配比的泥浆灌注进去。即使被称为天下第二雄关的殇阳关,采用的也是版筑土夯的筑墙方式。砖石结构的技术则多用于普通民居,在洛族的地下建筑中也有常见。
太阳门是天启的正门,面对南方殇阳关,它是十二座城门中最高大和雄伟的一座,有高达十丈的箭楼以及半圆形的瓮城,这是天启唯一有瓮城的城门。
贲太阳门箭楼有两重歇山,胤太阳门向北推进后,改为三重顶,气势更见雄伟。门有匾额,现存的太阳门三个大字是蔷薇皇帝白胤手书,字体刚劲雄浑,笔力入木三分。白胤并非以书法闻名,这三个字是少有的存世墨宝。虽然有文人说此三字透杀伐之气,但终胤一朝,无有进太阳门不惊叹此三字者。
太阳门西五里,为明月门。明月门线条更加柔和,贲胤两朝形制相同。贲朝在明月门上有月纪台,上有观月仪,专以观测月相,结构精巧。胤朝移明月门后,此台无法重建,后有长门修士王某,名不可考,献月纪台修葺图,乃重修。
明月门内明月坛,为胤朝所建,怀春男女多往拜祭,以求佳偶。
街道
天启的街道有三种。
天启主要街道名称多有规律,南北为道,东西为街。而坊内巷无论多宽阔整齐,一律不能以街、道为名。但是在民间,会有人给它们一些俗称,比如永安坊的“御史街”,其实只是一条普通坊内巷,并无名字,但由于胤熙帝时候的御史侯域在这里修建了四进的巨大院落,客流如潮,故而得此俗名。同样被俗称为街道的还有“八王道”、“李阁老街”等,但这些民间称谓亦严格遵守了“横街竖道”的规矩。胤朝重视水面开拓后,很多街道沿水而建,多被冠以“某某斜街”之名,也有直接按大致走向命名者,如“浣纱道”、“伏波街”之流。
胤前期天启共有一百三十坊。街坊的建立是贲朝的规定,每坊长宽由一里至二里不等,坊多为方形,坊内有院落,坊周围多为木墙,偶有石墙。坊有四门或三门,晨开昏闭,有夜间私自出入者拿问。至于胤朝,拓河道,鼓励水运,有令凡近水道者,街坊不禁。到了胤光毅帝,街坊开禁,又数十年,很多坊私自将木墙拆除部分,形成出入口,胤礼帝期间,“帝都破坊为巷者,十之六七”,于是便也不再干涉。到白清羽的时代,很多街坊虽然还保持着夜间关闭的习惯,但坊间往来已经十分方便。街坊开禁后,很多原本只在市间的商贾转入各坊,开始只是在临水开禁之地,后来则渐渐散布全城,在白清羽的时代,商户还是多集中在水道附近。根据《天启杂记辑校》所记,在白清羽在位间,在水道附近共有商户四百一十七家,“鳞次栉比,幌札交叠,虽夜不闭户。”这些商户为天启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主要种族
华族
生民繁盛,衣有所着,食有所择,寝有所居,农田千里,天际临城,间有华庭盛景,故以华族为名。
华族是九州大地上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种族,集中分布在整个东陆。华族采用君主分封的中央集权政体,集权顶端的君王是其下各诸侯国的共主。
在九州的历史上,只有华族几度统一成为强大的帝国,但也常将九州大地陷入分裂的乱世。
生活
公卿生活
帝都的公卿生活充满了奢华和浪漫,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仪式,来联络世家贵族的关系和树立高人一等的感觉。公卿之间各种拜访是极为常见的,馈赠也经常发生,富有的世家之间以奢华相竞争,也在对于文化艺术的修养上和对珍宝的收集上互相比赛。诗歌、文章、玉石、歌妓、舞蹈、武术,都在公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入主势力
辰月
匡武帝时期,辰月一度被奉为国教,帝都天启城中,上至皇帝,下至走卒,皆以信奉辰月为荣。辰月教“星辰与月”的徽记一度和白氏的火蔷薇并列于朝堂之上,满朝的大臣无不以聆听辰月教幽暗神秘的教义为光荣,教派的追随者多达十万众,辰月教的威名在此刻达到顶峰。
然而匡武帝后期,古伦俄去世后,辰月干预立储,在各皇子势力间游走挑拨,在清帝即位后更是挑唆“逆王”白千行叛乱。叛军围困宫城达一个月之久,清帝在皇宫之内需要以人肉为食,天启公卿死伤甚众。最终,在楚卫大军驰援之下叛党覆灭,天启城中人口因为此乱十去其三,剿灭叛党之后,清帝愤恨辰月的背叛,将矛头转向了辰月。天启城再次迎来了一场血洗,国家肱股重臣几乎死伤殆尽,史官们迫于天子之威,将辰月教的种种痕迹从史书中抹去。
显赫一时的辰月教在公卿中的势力顿时被连根拔起,一度高高在上的星辰与月的旗帜被扯下、践踏、烧毁,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无人敢再提及辰月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