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生人学术讲座”1990 年成立于北京,是一个由天文学研究、地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人文学研究等诸多方面学者组成和主持的民间性质的学术交流平台。
成立背景
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与自然矛盾加剧,还原论科学双刃剑性和局限性显现,社会面临能否持续发展问题,于是整体论科学体系开始复兴,科学综合潮流崛起。20世纪70 、80年代,接连发生了
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其他气象灾害也相当严重.这说明对于重大地球变动的预测,仅依靠单因素分析方法是无法解决的,于是“天、地、生”的相关研究崛起。
1983 年 5 月20 日,张衡学社在北京大学地学楼成立,旨在以地球科学综合研究为主,以研究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为主要目标。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张衡学社组织了多个全国一级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二、三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研讨会”。90 年代,中国科协改革,虽同意继续召开第四届会议乃至国际会议,但已不再进行任何资助,需要自筹经费。
为继承张衡学社开创的天地生综合研究事业,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以促进四化建设,1990年4月,宋正海、周嘉华、高建国、李安平等人在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创办了天地生人学术讲座。
主要成就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张衡学社主要从事自然灾害的综合预报和研究。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则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有关工作很多,可分三类:
(1)
地震能否预报。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不少专家均认为地震可以预报,事实上包括唐山青龙奇迹以及许多大地震均有前兆也进行一定的预报,但由于还原论科学主义干扰,不重视综合研究,歧视群测群防,因而拒绝有效预测预报途径和方法。讲座在这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2006 年举办“从海城地震到青龙奇迹研讨会———中国特色的原始创新典型事例”,编印《从海城地震到青龙奇迹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与会专家又联名发表“关于加强地震预测工作的呼吁”,并上报中央。
(2)自然灾害形势分析。例如:1999 年举办“科学家谈 1999 年自然灾害形势报告会”,与会专家联名向中央提交《关于警惕黄河下游大洪水灾害和防灾减灾给中央的建议》。2008 年举办“中国南方特大冻雨雪灾成因的多学科研讨会”。2008 年又联合举办“汶川大地震问题交流座谈会”。
(3)历史自然学。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有着大量有关自然灾害和异常的记录。这是中国古人留给今人贡献世界的自然史信息宝库。有利于从宏观上探索自然规律,为解决自然预报和国民经济远景规划服务。20 世纪 80 年代,首届全国天地生相互关系会议,就提出历史自然学,并列入大会讨论重点之一。会后出版《历史自然学进展》(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进一步推动历史
自然学,例如 1992 年出版第一部综合工具书《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 年出版《历史自然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年出版《中国古代自然灾异整体性研究》(丛书,三本,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复兴自然国学
自然国学是中国传统的有关自然的学术。自然国学与人文国学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基本部门。由于近代还原论科学独占话语权,整体论的中国传统科学被贬低为“伪科学”,中国古代无科学论泛滥,国学研究中自然部分的内容丢失,为此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把复兴自然国学作为重要历史任务。主要有三项工作:
(1)中西科学比较。目的是说明中西科学体系主要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区别,两者各有优缺点。在当前还原论科学体系局限性已充分暴露,为解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整体论的科学体系可以有大的作用。主要有:1992 年举办“如果没有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传统科学自身能否近代化现代化”为主题的辩论会。1993 年开始举办“科学传统的光辉和暗区”的系列讨论。1998 年举办“中西科技传统的本质性差异会议”等。
(2)传统科学的现代创新功能。在还原论科学体系一统天下的情况下,要复兴自然国学必须首先发掘、证明传统文化在当代已十分先进的现代科技中,确实具有强大的创新功能。这方面工作较多:1996 年,申办第58 届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前沿发展”。组织与会全体高级专家联名发表《中国传统文化在 21 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做出重大贡献呼吁书》。在此次香山会议基础上,1999 年出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论文集,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年创办《东方文化与 21 世纪科技简报》(办到 2003 年,共19 期)。1999 年开始举办“取象比类在21 世纪科学探索中能否上升为基本研究方法系列讨论”。2003 年编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文献与重要资料》。2009 年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与 21 世纪重大科技创新座谈会”,举办“中国传统科技对世界文明贡献研讨会”并编印《中国传统科技对世界文明贡献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3)科学与《周易》的关系。张岱年称“科学易”,是自然国学复兴中的重要领域。讲座在“科学易”上也做了开拓性工作。如 20 世纪 80年代,讲座顾问和组织人在北京策划在安阳召开全国性周易学术会议。在安阳旅游局领导组织下,周易研讨会成功召开,现已形成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会议系列。1990 年,第1 讲为“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第 3 讲为“当代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象还是先进文化现象专题辩论会”。同年,形成《当代〈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象还是先进文化现象笔谈》(《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0 年第5 期)。1991 年又形成两篇争鸣文章“《周易》热是科学进步的必然”与“《周易》热是落后文化现象”(《科学》,1991 年第2 期)。2006 年,举办“周易阻碍科学发展还是促进科学发展研讨会”,同时编印《周易阻碍科学发展还是促进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4)自然国学复兴。在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现代创新功能基础上,提出并推动自然国学。2001 年提出“自然国学”名词,并开始举办“自然国学”系列讨论。2001 年,联名发布《“自然国学”宣言———为中华科技传统走向未来敬告世界人士书》(《汉字文化》,2001 年第 4 期)。2002 年举办第 11 次天地生人学术会议“自然国学是否能形成体系”会议,同年形成《自然国学是否能形成体系笔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1 期)。2006 年出版《自然国学———21 世纪必将发扬光大的国学》(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年《自然国学丛书》第 1 辑(9 本)正式出版。
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是讲座的重要任务:(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000 年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座谈会”。2006 年举办“捍卫中华传统文化座谈会”。2011 年开始举办“中西文化的百年碰撞系列讲座”。(2)传统文化很广,讲座在儒、释、道、汉字文化等众多方面均有涉及,重点工作是周易、儒学、道德经、弟子规、汉字文化等。(3) 讲座协助组织国际学术会议。2003 年,韩国东洋社会思想学会、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联合举办“东亚传统与新文明的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印发《东方传统与新文明摸索》(论文集,中文、韩文)。2005 年,讲座协办欧盟中华文化高峰会议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圆满举行。会上,李树菁遗著、商宏宽整理的《周易象数通论———从科学角度的开拓》获莱布尼兹太极奖。(4)传统文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传统文化研究与社会新文明建设,讲座也有大量工作。1997 年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持续发展会议”,进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持续发展”笔谈(《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 年第 2 期)。2008 年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座谈会”。讲座还联合创办“全国中华科学传统与21 世纪研讨会系列”,已开过三届:2001 年北戴河会议、2003 年曲阜会议、2005 年黄山会议。
复兴中医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近代还原论科学体系统治中国时,
中医长期被歧视,几度面临被取消的窘境。20 世纪与 21 世纪之交,还原论科学主义沉渣泛起,中医竟被打成“最大伪科学”。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努力复兴中医,主要做了两项工作:(1)保卫中医。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保卫中医义不容辞。2000 年举办“中西医哲学比较研究座谈会”。2002 年,联合创办“中医发展论坛”。2003 年举办“中华医道”座谈会。2006 年,张功耀在何祚庥指使下,试图在互联网上组织万人大签名,以取消中医,为此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组织 150 位高级专家联名发表“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科普法”,并上报中央。这一事件导致“反伪”与“废伪”的世纪性大辩论。最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在《科技进步法》中去掉“伪科学”一词,其后
中国中医研究院升格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2)号脉中医。通过世纪大辩论,国家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大力支持中医,中医获得大发展,但也逐步暴露出中医内部许多深层次问题,阻碍了中医大发展,因而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又发起“号脉中医讨论”,帮助中医向国际性的大医发展。2012 年开始举办“号脉中医系列讨论”,已办到系列之十三。
推动民间科技事业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是全开放学术交流平台,有大量民间科学家参加,促进了专业科学家和民间科学家的广泛交流和深入了解,认识到在我国长期被排斥在体制外的数量巨大的民科是我国亟待开发的科技创新矿藏。民科由于研究条件很差,也有些缺点,因而常被人误解乃至妖魔化。但他们人数众多,研究十分执著,有奇思妙想,有很大创新优势。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大力推动民科事业的崛起。2004 年举办“非主流科学成果与我国重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座谈会。2005 年,20 位专家联名发表“重视并开发民间科学呼吁书”,向社会呼吁,向中央建议。温家宝总理及时作了批示。同年,《快讯》开辟“开发民间科学建议专栏”。2005 年联合召开“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长沙),袁隆平出席。以后此全国会形成系列。2006 年,联合举办“全国民间科技发展深圳论坛”。2007 年,举办“民间科技发展政策问题研讨会”,同时编印《民间科技发展政策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民科人物志》(第 1 辑)。2008年举办“民科发展问题座谈会”,同年多人联名发表“民科访问学者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已有民科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呼吁书。2008 年联合召开“民科如何进入国家创新体制———2008 年民间科技北京论坛”,同时编印《民科如何进入国家创新体制论文摘要汇编》。2009 年,举办“当前民间团体如何为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贡献力量座谈会”。民间科技的发展已是当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问题。
推动爱因斯坦相对论学术争鸣
近几十年,国际学术界有关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会议也开了不少,美国、俄罗斯均有。中国早有多位著名学者和院士提出过意见。1999 年,开始举办“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争鸣系列讨论”。2000 年举办“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座谈会”,后出版《相对论再思考》(论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年)。2000 年创办《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争鸣简报》(办到第 29 期,2006 年)。2003 年举办“如何进一步开展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的争鸣座谈会”。同年举办“第二届全国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学术会议”,后出版《
时空理论新探》(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年)。2004 年举办“新引力理论和宇宙膨胀理论座谈会”。2006 年举办“相对论问题争鸣进展座谈会”。同年举办“时空理论探索研讨会”,同时编印《时空理论探索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伪科学问题世纪大辩论
改革开放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是一大进步,但随之还原论科学主义横行。“伪科学”一词在中国被政治化、扩大化,最终导致伪科学问题世纪大辩论。在“三大伪科学冤案”之后,中医被打成“最大伪科学”;钱学森被说成是“伪科学后台”;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被打成“伪科学大本营”。于是讲座再不能“默默无闻”,决定参加组织这场世纪大辩论。(1)科学概念讲座。“伪科学”一词原是科学哲学证伪流派提出的一个概念,学术界一向有争论,远未认同,更不能用来对某个科学体系进行评价和否定,但还原论科学主义者如获至宝,把它作为打压整体论科学体系、民族科学、民间科学的棍子,从而保持话语权和国家科学资源分配权。因而有必要首先分清究竟“什么是科学”。1998 年开始举办“究竟什么是‘科学’系列讨论”。2000 年举办“中国古代有无科学问题座谈会”。2002 年举办“赝科学、真科学与科技创新”会议,并形成“关于赝科学问题笔谈”(《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 年第 3 期)。2003 年举办“识别科学主义座谈会”。2005 年开始举办“‘谁’有资格来定义‘伪科学’系列讨论”。2006 年组织 150位高级专家联名发表“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科普法”,并上报中央。2007 年组织参加《凤凰卫视·一虎一夕谈》的 3 次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观”的激烈辩论,又接受《
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的采访。2007 年举办“什么是‘科学’———科学定义研讨会”,同时编印《什么是“科学”———科学定义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7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科技进步法修订草案,取消“伪科学”一词,从而宣布了“伪科学”政治帽子、棍子飞舞时代的终结。(2)为“伪科学冤案”申辩。工作较多的有蒋春暄的 Iso 数论、张颖清的全息生物学、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刘子华的八卦宇宙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人类是否要敬畏自然等。
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整体论思维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旨在发展我国大交叉、大综合研究,因而十分重视整体论科学观及其方法论的探索。1996 年出版《生命系统学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 年出版《边缘地带———来自科技前沿的报告》(论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年开始举办“走近复杂性和复杂性研究的科学哲学系列讨论”。2001 年创办《复杂性探索和复杂性科学哲学简报》。2010 年举办“钱学森学术思想研讨会”,同时编印《钱学森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中国科技创新性体制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发展大交叉研究,弘扬传统科学、支持民间科学,根本目的是为了创新,发展中国科技,推动整体论科学发展,从而与还原论科学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建立科技新体制。1998 年开始举办“科技体制改革与中国科技新崛起系列讨论”。2002 年举办“科学创新与中华传统会议”(江苏宿州市)。2003 年举办“天地生人综合研究与当代科技创新事业会议”。2003 年举办“科技原始创新与科技体制改革座谈会”,同年开始举办“科学主义·科学精神·科学创新系列讨论”。2005 年举办“如何营造我国科技重大自主创新环境座谈会”。2006 年举办“如何把我国建设成科技创新型国家研讨会”,同时编印《如何把我国建设成科技创新型国家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内容异常丰富,限于篇幅,以上重点列出了 9 个方面,在传统海洋文化、新能源探索、人与自然协调、健康与养生、教育、钱学森人体科学、
达尔文进化论、构建天地生人学术体系等方面,也进行了学术研讨活动。
成功原因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近30年,这个奇迹的产生,应归结为是
天时、地利、人和等。
天时
科学文化学术潮流综合时代的到来近四百年来,西方近代还原论科学(实证科学)体系充分扩展,席卷世界,这在科学史上自然是个巨大进步。但相应的一个重大损失是各国整体论的民族科学体系迅速萎缩,甚至被普遍地遗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与自然矛盾激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于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得到重视,整体论的复杂性研究迅速崛起,科学的综合潮流的到来已是时代的大趋势。天—地—生—人综合研究不仅符合世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而且其大跨度的多学科研究对综合研究在科学观、方法论方面有更大的创新性,因而有更大的启发的作用。这就是天地生人综合研究和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产生的天时,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因而得到学术界好评和积极参与,在多学科参与下,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在综合研究方面开辟出许多全新领域。
地利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科学、文化机构异常集中。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各大部委的研究机构集中北京,十分有利于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其中有不少离退休的专家学者成为了讲座的参与者或支持者。首都市民普遍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大的学术问题。所以即使在市场经济迅猛崛起时期,仍有许多专家学者关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天地生人学术讲座长期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会议室举办,是与得到该所多届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这是因为自然科学史这门学科本身是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相信所内大部分同志是理解天地生人综合研究的重要性的,所以连续三届的所长以及自然科学史所的院士均是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学术顾问。
人和
有关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人和,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1)公益。讲座是公益的,不管是组织工作,还是做学术报告的专家学者均是义工,均是为发展我国科学文化的综合研究无偿服务的。讲座只关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大学问,来者只关心的是帮助把讲座办得更好,所以十分齐心。讲座原则是“穷办会”,花钱的地方不多,因此回避了当前“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环境。(2)全开放。讲座是全开放的,没有任何门槛或歧视。来者欢迎,去者自由。学术讨论时谁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尽管学术观点时有不同,但学术上仍可成为切磋的朋友。讲座强调
公平公正原则。讲座组织人虽来自官科,但在讲座中能自觉克服官科的优越感,重视发现广大民科的才能,努力实现官科与民科的沟通、相互理解和优势互补。这就解决了当前因科学资源分配不公、话语权独占而不断引发的官科与民科的矛盾。(3)坚持百家争鸣。讲座旨在发展综合研究,因此努力创造条件,使不同学科专家学者沟通,成为朋友,讨论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乃至成为合作者。讲座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的思维习性不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因而易产生不同学术观点,并认为多学科交叉(特别是大交叉)是巨大创新的源泉,因此特别坚持百家争鸣方针,创造条件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把文人相轻变成文人相尊,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志同道合者。讲座坚信正确的理论应该在不断的理论责难中锤炼。(4) “四不”原则。在讲座组织实践中,一些矛盾不断显露出来,讲座面临能否持续的严重局面。最后制定了“四不”原则,即:不涉及政治问题,即不讨论敏感政治问题;不搞商业活动,主要指不搞商业宣传、产品推销;不讨论神秘文化;不搞人身攻击。这“四不”原则保证了讲座的安全,回避了大环境中各种不安全的风险。(5)1990 年讲座设计时,就专门加上一条“不把讲座上升为少数人感兴趣的课题组活动”,即把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定格为初级交流上。这一定格虽然保守些,时而受到一些不了解讲座的同志的批评,但向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敞开了欢迎的大门,从而保证了讲座的顺利发展。(6)优秀的组织人队伍和优秀的听众队伍。多年来,大家在激烈的辩论和思想撞击中,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听众队伍。应该说只有优秀的听众才是讲座学术水平提高的真正动力。正是有了以上的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够使讲座办到了 1000 讲。相信今后在国家支持全面创新、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好。
文化传统
宗旨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宗旨:讨论天(宇宙) -地(地球) -生(生物) -人(人类社会)之间的大跨度、大综合学术问题,以推动我国科学文化综合事业,为我国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贡献。
理念
纯学术、纯公益、大综合、大交流。
选题
围绕着宗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的选题主要是:1、一是有关天地生人的综合研究成果。2、当代学术热点,或可能有广泛影响的学术生长点。3、为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意见建议;
特点
第一,公益。“讲座”是公益的,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做学术报告的专家学者均是为发展我国科学文化的综合研究无偿服务的。“讲座”只关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大学问,来者只关心如何把“讲座”办得更好,所以十分齐心。“讲座” 秉持“穷办会”的原则,尽量不花钱,多办事,确实需要花钱尽可能做到少花钱,回避“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
第二,全开放。“讲座”是全开放的,没有任何门槛或歧视。来者欢迎,去者自由。学术讨论时谁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尽管学术观点时有不同,仍可成为切磋的朋友。“讲座”强调公平公正原则。“讲座”组织人虽来自官科,但在“讲座”中能自觉克服官科的优越感,重视发现广大民科的才能,努力实现官科与民科的沟通、相互理解和优势互补。这就解决了当前因科学资源分配不公、话语权独占而不断引发的官科与民科的矛盾。
第三,坚持百家争鸣。“讲座”旨在发展综合研究,因此努力创造条件使不同学科专家学者能够讨论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乃至成为合作者。“讲座”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的思维习性不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因而易产生不同学术观点,并认为这种多学科交叉是巨大创新的源泉。因此“讲座”特别坚持百家争鸣方针,创造条件使不同专家学者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把文人相轻变成文人相尊,成为重大原始创新的志同道合者。
第四,首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学术标准,坚持
百家争鸣和自由参加的原则。其次,是“四不”原则:1、不涉及政治问题,即不讨论敏感政治问题;2、不搞商业活动,主要指不搞商业宣传、产品推销;3、不讨论神秘文化;4、不搞人身攻击。
第五,不把讲座上升为少数人感兴趣的课题组活动,即把“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定格为初级交流。这一规定向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敞开了大门,从而保证了“讲座”的顺利发展。
第六,优秀的组织人队伍和优秀的听众队伍。多年来,在激烈的辩论和思想撞击中,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听众队伍。应该说只有优秀的听众才是“讲座”学术水平提高的真正动力。
代表人物
宋正海
宋正海,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1938年生于浙江海宁,1964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后,分配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93年评为
研究员,1998年退休。曾任该所生物学史地学史室主任,兼研究所科技史综合研究中心(组)主任,中国科技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正式发表论文和重要文章500余篇;在《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快讯》等非正式刊物发表文章60余篇;出版专著和主编论文集20余部;主编丛书3套。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十多个奖励。
徐道一
徐道一,男,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34年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
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普查及找矿专业毕业,1963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56年至197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1976年至1982年在国家地震局工作,1982年后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1994年退休。徐道一曾先后到美国国家宇航局月球与行星研究所、加拿大卡尔加里石油地质研究所、日本神户大学城市安全研究中心等进行学术访问。曾任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1986年徐道一获得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他“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从1991年起国务院发给特殊津贴。从1990年起协助宋正海组织天地生人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