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战争是
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的
唐朝与
南诏、
吐蕃间的战争。
战争背景
南诏军队
隋朝中期短暂征讨云南,但是第二年少数民族政权就再次控制云南以及周边地区、并且独立于隋朝之外,成为后来南诏的前身。羌人南下将高大的西北马带到了云南地区,这种战马身材高大肌肉饱满,故能负担起人马俱装的重量。这为后来南诏重骑兵提供了战马来源。南诏军队有44%是骑兵,并且有相当高比例的重甲骑兵,“步军二百队,马军一百队夹道排立,带甲马六十队引前”,“马军一百三十队、步军一百七十队,夹道排立”,“马军一百队,步军三百人夹道排立”,“马步军三百队夹路排立”,“马步军排队二十余里”。根据《蛮书》,南诏国的军队按照不同兵种的用途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重骑兵、通用骑兵、重步兵、轻步兵四大类。 其中骑兵、重骑兵重甲骑兵的比例不低。
南诏全民皆兵,强壮的人作为战兵,骑兵,还选拔各地士兵作为重步兵罗苴子,罗苴子戴着红色的头盔,有铠甲与盾牌,能背着铠甲与盾牌走险如飞。南诏属下还有望苴蛮,善于骑马作战,擅长使用矛和剑,用铠甲保护胸腹,头盔上皆插猫牛尾,驰突若神。南诏出兵时,以望苴子为前锋。
唐军空额
武则天造成的唐朝内部政斗导致唐军大批人员回家,不当兵,不出征。“天下忠勇之士,万分未用其一”,武则天时期各地唐军的实际数量已经远远低于额定数量,还影响的之后的唐玄宗时期各地的实际唐军数量远低于当地额定的唐军数量。《
太白阴经》记载“朔方、河西,一人二匹。范阳、河东、陇右、安西、北庭,则二人三匹。平卢、剑南,则一人一匹”。《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河西节度使……玉门军……管兵千人,实三百人,马六百匹”,记载兵员数1000人,但是实际只有300人,证明了唐军实际兵员数远少于额定兵员数(“管兵”数),还证明河西的玉门军实际有300人、600匹马,正与《太白阴经》记载的河西唐军每人两匹马(“河西,一人二匹”)相符。可见,当时唐军的实际数量远少于额定数量,远少于记载的数量、账面账面数量。而且《太白阴经》记载的唐军的人马比例是可信的。《太白阴经》记载剑南地区唐军人马比例是1:1,《旧唐书》记载剑南地区的唐军有马2000匹,可知剑南地区唐军实际数量为2000人。唐军依靠精兵路线,经常以少胜多,打下并且统治庞大疆域。但是如果是昏庸的将领指挥军队,或者面对比自己多百倍的敌军,就有可能遭遇失败。
开元十七年(729年),巂州都督张守素指挥唐军击破西南蛮,攻克昆明及盐城,杀获万人。
何履光率唐军征云南,唐军攻占安宁城及五盐井,获得胜利,复立马援铜柱,然后返回。
天宝八年(749年),唐军的精兵猛将都到西北边攻打吐蕃,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缺乏军队。
唐朝在天宝年间日趋腐败,唐玄宗晚年昏聩,不理朝政,奸臣杨国忠结交北方的大将哥舒翰,与东北方向的大将安禄山交恶。天宝九年(750年),在杨国忠的推荐下,鲜于仲通成为剑南节度使。
战争起因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皮逻阁被唐朝赐名归义,封为云南王。
天宝七年(748年),皮逻阁(归义)去世,唐朝皇帝下诏立皮逻阁的儿子阁罗凤为云南王。不久,鲜于仲通任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任云南太守。鲜于仲通器量狭小、性情急躁并且缺少智谋,张虔陀矫诈。依照旧例,南诏王经常与妻子、孩子谒见都督,张虔陀却趁机奸淫了阁罗凤的妻子与孩子。张虔陀还多次向阁罗凤索取,阁罗凤大多数情况下不答应。于是张虔陀派人辱骂阁罗凤,并且密奏状告阁罗凤。阁罗凤愤怒怨恨,因此在天宝九年(750年)发兵反攻,包围张虔陀,杀张虔陀。
战争过程
天宝十年(751年),鲜于仲通率军进攻南诏。阁罗凤派使者来赔罪,与云南录事参军姜如芝一起来,请求允许归还所有掳掠的,并且说“吐蕃大军来了,如果不允许我们求和,那么我们就归附于吐蕃。云南的地方,不是唐朝的。”鲜于仲通不同意南诏的求和。鲜于仲通率军打到南诏首都大和城,被南诏击败,六万唐军全军覆没。阁罗凤改为称臣于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钟。蛮语称呼弟为“钟”。阁罗凤刻碑,碑上写阁罗凤时不得已才反叛唐朝,阁罗凤说“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杨国忠下令在中原募兵进攻南诏。人们都说云南多瘴气瘟疫、还没交战、士兵就会因为瘴气瘟疫而死亡十分之八、九,所以都不肯应募。杨国忠就派御史去抓捕人,带上枷送到军所。按照唐朝旧制,百姓有有勋者可以免除征役,但是当时作战多(西北、东北都在作战已经调走了兵),杨国忠就先取那些有高勋的人,导致出征的人愁怨,父母妻子送别出征的人,哭声在野外都能听到。杨国忠使鲜于仲通上表请杨国忠遥领剑南。天宝十年(751年)(农历)十一月,杨国忠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
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王朝试图屯兵姚州都督府,迅速被南诏吐蕃联军攻破。
天宝十三年(754年),侍御史、俞南留后李宓率军7万人进攻南诏。阁罗凤诱敌深入,李宓率军到达南诏首都太和城,南诏闭壁不与李宓交战。李宓率领的军队粮食耗尽,士兵因为瘴气瘟疫以而死的达到了十分之七八,于是率军返回;南诏追击之,擒获李宓,李宓剩余军队全军覆没。
虽然鲜于仲通、李宓遭遇了失败(另有史料记载李宓取得了胜利然后返回了长安),但是深入南诏,并且给南诏造成很大破坏,南诏方面损失惨重,云南自曲、靖二州以下东爨居地被唐兵破坏。
此外,阁罗凤反叛唐朝之后,唐朝任命赵国珍为黔中都督,赵国珍多次击败南诏。
天宝十二年(753年),左武卫大将军何履光率领岭南的唐军进攻南诏。
战争结果
南诏反叛唐朝,南诏称臣于吐蕃。此后,南诏时而与唐朝交战,时而称臣于唐朝。安史之乱时,一部分南诏军队还在唐朝广平王以及郭子仪的手下与唐朝平叛军一起对战安史叛军。
战争争议
高适的《李云南征蛮诗》及序记载李宓征南诏是李宓取得了胜利然后李宓返回了长安,“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三载四月,至于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战争影响
当时唐朝在青海、西北、北方、东北等多个方向用兵或驻扎大军,唐朝的主力都在青海、西北、北方、东北等地。与南诏的天宝战争,唐朝使用的基本都是临时征募的平民组成的军队。
唐王朝在天宝战争中前后丧师二十余万,严重削弱了中原实力,社会矛盾激化。杨国忠掩败以捷闻,朝野怨声载道。北方藩镇拥兵太盛而中原虚弱,尾大不掉之势日益显著,心怀不轨的安禄山蠢蠢欲动,大唐王朝风雨欲来。天宝战争结束的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
云南在隋朝中期永远脱离隋朝,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唐朝统一、结束隋末严重分裂大乱之后,向北、西、东北大范围的扩张,占据大片疆域,也向西南扩张,逐渐扩张占据了部分云南地区。但是天宝战争使得云南当地最大的势力南诏与唐朝敌对。随后因为唐朝被自己内部安史之乱削弱,南诏趁机收复失地,拥有了整个云南。
天宝战争中,南诏俘获了一些唐朝人,其中一些人得到南诏的重用,例如唐朝人郑回,在被南诏俘虏后,阁罗凤因为郑回懂儒学,所以非常看重郑回。阁罗凤的儿子是凤迦异,凤迦异的儿子是异牟寻,异牟寻的儿子是寻梦凑。郑回先后担任了凤迦异、异牟寻、寻梦凑的老师。郑回长期担任南诏君主、太子的老师,即使异牟寻、寻梦凑,郑回也可以用鞭子、棍子打他们。从异牟寻以下都很害怕郑回。南诏的宰相是清平官,同时有六个清平官。异牟寻以郑回为清平官,事情都与郑回商量,一起执政。其他5个清平官都很卑微谨慎的事奉郑回,一旦他们有过错,郑回就打他们。郑回经常劝异牟寻抛弃吐蕃,归附于唐朝。
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南诏联军20万进攻唐朝。唐朝派李晟率4000人、曲环率5000人迎战。唐军连续大破吐蕃南诏联军,斩首六千多级(通常实际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还把剩余的吐蕃南诏联军8万到10万人赶下山崖摔死冻死,唐军攻克飞越、廓清、肃宁三城,还攻克新城、七盘城、威武军、维州、茂州等地。南诏王异牟寻害怕,所以迁都到苴咩城。吐蕃因为这次失败而愤怒的把南诏王降为日东王。
吐蕃向南诏征收大量人员服兵役、还向南诏征收沉重的赋税。郑回劝异牟寻弃吐蕃,归附于唐朝。
贞元十年(794年),南诏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南诏王异牟寻派他的弟弟凑罗楝把地图、土贡以及吐蕃给的金印都献给唐朝。唐朝派袁滋等人为使节册封南诏。唐朝使节读诏册,南诏王异牟寻长跪着接受册印,稽首再拜。南诏王异牟寻说“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但异牟寻死后,南诏对唐时战时和,多次入寇西南。
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十一月,南诏攻占邛(四川邛崃)、戎(宜宾)、巂(西昌)等州,唐兵大败。南诏兵临成都,接着再犯梓州(今三台县)。后与西川节度使郭钊约和,大掠数万人及珍宝而去。
咸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土著引南诏兵3万余人,攻陷交趾,安南都护李鄠与监军逃奔武州(治今广西南宁武鸣附近)。次年六月,李鄠收集土军,攻讨群蛮,收复安南。三年二月,南诏军再次进攻安南。都护蔡袭据城死守,坚持到四年正月初七,南诏兵破城而入屠掠安南。866年,唐安南都护高骈大破南诏军收复安南。
广明元年(880年),卢携等宰相讨论南诏求和亲事时奏:“自咸通以来,蛮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天下疲弊,逾十五年。租赋太半不入京师,三使、内库由兹空竭,战士死于瘴病,百姓因为盗贼,致中原榛杞,皆蛮故也。“在南诏方面,也因战争频仍耗尽了国力,史称:南诏“为边寇殆二十年,中国为之虚耗,而其国中亦疲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