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奥租界是
近代中国唯一的一个
奥匈帝国租界,同时也是
天津的九个
租界之一。其地址位于今天津市
河北区南部。
开辟
1900年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时,
德国军队占领了
天津城东海河东浮桥对岸的一片市区(今河北区北安桥至河北区狮子林桥一带),当这支部队调防
北京时,改由奥国军队驻守。当
沙皇俄国、
意大利、
比利时陆续在天津开辟租界后,
奥匈帝国也要求援例设立专管租界。
1902年12月27日(清
光绪廿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奥匈帝国驻天津署理领事贝瑙尔与天津海关道
唐绍仪订立了《天津奥国租界章程合同》,天津奥租界正式开辟。该租界西面濒临
海河,与天津城隔东浮桥相望,东面到
京山铁路,北面到海河的支流
金钟河(今河北区狮子林大街),隔河为位于河北区的百年建筑
法国建筑
望海楼天主堂,东南方隔路(今河北区北安道也称河北区胜利路)与同样位于河北区的
天津意租界相邻,面积1030亩。是天津九国租界中最北面的一个。
奥租界的
行政管理机构为
工部局,下设警务处、工程处、捐务处,还设一个卫生巡捕长,管理全区的卫生事宜。奥租界的行政大权掌握在警务处下,巡捕长为奥国人,副巡捕长则有中国人担任,巡捕七、八十人,均雇用中国人充任。同时将位于河北区的海河以东地区化为四段,每一段设一个派出所,由一副巡捕长带领两个头目,负责全地段的治安工作。
居民
奥租界所在区域原为天津老市区的一部分,租界开辟前已经有众多的华人居民。靠近中国老城区,其界内居住的大都是中国人。
1906年,天津奥租界人口为25744人,其中外国侨民232人,中国人25512人。此后,奥租界工部局规划挖高垫低,填平租界南部的低洼沼泽,强迫居住在北部高地的中国居民迁移,造成界内中国居民大量外迁,到
1910年,居住在奥租界内的华人还有14946人。
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不少失意下野的中国政界人物选择入居濒临海河、又邻近繁华商业区的奥租界,以求安全。例如
冯国璋、
袁世凯、吉林督军
鲍贵卿、湖北督军
王占元、国务总理
王士珍、
龚心湛、大总统
曹锟等人,在此建有富丽堂皇的寓所,现代保护良好,成为受保护的风貌建筑。如李叔同故居,位于粮店后街,建于1880年代,后于2007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全面修缮。
奥租界地处海河岸边,闲时可以欣赏海河的迤逦风光,别有一番情趣,颇具寓公风雅。且又与繁华的和平、南开商业区隔河相望,自然成为一部分军阀政客的首选之地。最早在奥租界添置房产的是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冯国璋。他1913年任直隶总督时,就将工部局工程师布吕纳建造的三所楼房纳入名下。1917年7月30日,冯国璋的眷属和男女仆夫百余人为躲避张勋复辟所带来的动荡住进奥租界。其后,吉林督军鲍贵卿、湖北督军王占元、国务总理王士珍、龚心湛、大总统曹锟等人,卸职后都曾在奥租界建房居住。这些寓公进入租界所带来了大量财富,推动了租界的建设和发展。
管理方法
奥匈帝国领事馆位于大马路(今河北区
建国道)与沿河马路转角处(今河北区建国道153号和河北区海河东路33号)。奥国领事馆始设于1869年,但直至1899年,奥匈帝国驻津领事均由英国驻津领事兼任,1900年奥地利始派出首任驻津领事。1902年天津奥租界划定后,于1908年修建该建筑并作为领事馆使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的租界由中国政府收回,该建筑也几经易主,逐渐成为民宅。
发展
奥匈帝国对华贸易本身极为有限,加之天津奥租界位于海河最北端,不利于开展航运,因此天津奥租界并非重要的金融贸易区。但是,奥租界位于旧城与东火车站之间,租界划定后不久,
比利时世昌电车电灯公司修建从旧城东门通往东火车站的电车线路,同时将东浮桥改建为铁桥,定名
金汤桥,于是在电车通过的大马路(今河北区建国路)沿线形成华人零售商业集中的商业街。
奥租界划定后,首先就是修建道路。因东浮桥一带是中国老城区,在租界划定之前已有数万中国人在此居住,屋户鳞次,人烟稠密,商业也比较繁荣,堪称是天津城市的发源地,像兴隆街、十字街、于厂大街、粮店前后街都是老居民区,街巷已经定型,难以改变。只能将规划地带集中在奥租界的东浮桥大马路的南面(今河北区建国道、民主剧场附近)。这一地区是大水坑,地势低洼,住户寥寥无几。为此,奥租界当局首先实行填平工程,并规划了四条马路,即今之河北区建国道、河北区民主道、河北区进步道、河北区自由道;横向马路有河北区平安街、河北区寿安街、河北区庆安街,还有一个大兴昌胡同。东浮桥大马路两侧的地势陂斜,北高南低,为了找平,将高处挖出一米多,才得以建成平行马路。天津比国电车电灯公司为修建从东北角通往东火车站的电车线,同津海关一起和奥、意租界当局合资,将东浮桥改建为名为金汤桥的铁桥,开通了通往东车站的电车。
随着租界地区的发展和电车的运行,城市中心逐步沿着电车行驶线路向租界地区转移。电车沿线也逐渐形成新的商业区。同时,大批华商在民初以后也将其资本从华界转入奥租界,大马路电车沿线到处是商店、戏院、茶园、菜市场、饭馆等,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坐落于
天津法租界的济安自来水公司和法国电灯公司直接供应天津奥租界居民用水用电。
交还
1917年8月14日,中国政府对德奥两国宣战的当天,中国北洋政府军警进驻天津奥租界,该租界被改为天津第二特别区,区公署主任为刘凤鸣。
1919年7月12日,
意大利王国的代表致函
巴黎和会,提议由
意大利接租天津奥租界,在遭到美、法、日三国反对后,意大利又改而建议天津奥租界交还中国,再由中国将一部分奥租界转归意租界。该建议遭到巴黎和会6国专门委员会的反对,因而意大利接租天津奥租界的计划未能实现。
奥租界自设立到被中国政府收回只存在了十七年,是天津各国租界中存在时间最短的。
现状
21世纪初,奥租界所在地域被彻底改造,原有华人街坊悉数拆除,而沿河北区的海河东路的欧式建筑得以保存。在拆迁过程中,发现了隐藏在民居后面多年的
奥匈帝国领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