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桥春望》是唐代诗人
雍陶创作的一首
七言绝句。这首诗用天津桥畔红霞、烟柳的浓艳春色来映衬上阳宫里的寂寞、冷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难以诉说的深沉感慨。
⑷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
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
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闻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优美。唐朝前中期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侵,毁坏严重,而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天宝以后,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清·
徐增《而庵说唐诗》:唐以洛阳为东京,全盛之时,数尝游幸。至是阉宦用事,天子不能复游,宫殿空闭。此诗单写寂寥景观。天津桥下,春水如前,映红霞如前,烟中杨柳如前,风中游丝如前,独是不见天子之翠辇。金殿久闭,上阳宫中花,莺时衔出,望去能无感伤哉!上阳宫,在洛城外。
近代·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极写津桥烟景之美,益见故宫荒寂之悲。宫花无主,付与流莺,句殊凄侧。
雍陶(805年—?),字国钧,成都人。大和进士,历任侍御史、国子毛诗博士、简州刺史。曾多次越秦岭,穿三峡,远游塞北及今山东、湖南、福建等地。与张籍、王建、贾岛、如色合、殷尧藩等交往甚密。其诗多派游之作,律诗语言精炼,工于对仗。《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