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山道观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西安乡境内的道观
天都山道观(宁夏海原县),天 都 山 位 于 宁 夏 回 族 自 治 区 海 原 县 西 安 乡 ( 古 西 安 州 ) 以 西 7 . 5 公 里 处 。
历史记载
北 魏 至 隋 唐 时 期 , 天 都 山 上 已 开 凿 了 不 少 佛 道 教 石 窟 。 北 宋 时 期 , 天 都 山 上 已 建 有 庙 宇 。 据 《 续 资 治 通 监 长 编 》 卷 5 1 0 载 : 宋 哲 宗 元 符 二 年 ( 1 0 9 9 年 ) 五 月 丙 午 , 熙 河 兰 会 路 钤 辖 折 可 适 知 西 安 州 , 当 地 少 数 民 族 首 领 章 粢 乞 修 天 都 山 庙 , 诏 封 庙 神 为 顺 应 侯 , 并 赐 「 顺 应 」 庙 额 。 元 代 以 来 庙 宇 颓 废 , 明 万 历 二 十 六 年 ( 1 5 9 8 年 ) 重 修 。 清 同 治 年 间 ( 1 8 6 2 - 1 8 7 4 年 ) 毁 于 战 乱 。 清 光 绪 癸 未 ( 1 8 8 3 年 ) 至 戊 子 ( 1 8 8 8 年 ) 历 时 六 年 予 以 重 建 。 民 国 9 年 ( 1 9 2 0 年 ) 又 毁 于 大 地 震 。 民 国 2 7 年 ( 1 9 3 8 年 ) 开 始 重 建 , 至 民 国 3 3 年 ( 1 9 4 4 年 ) 大 体 建 成 。 1 9 5 8 年 全 国 大 炼 钢 铁 , 天 都 山 乃 产 铜 之 地 , 遂 将 庙 宇 全 部 拆 毁 。 1 9 8 0 年 张 理 穷 道 长 上 山 重 建 , 称 为 天 都 山 道 观 。
天都山位于宁夏海原西安乡之西十五华里,为火成岩的石山,据有史可查,在北宋和西夏时,即有天都山。
天都山一名,始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西凉府潘罗支(吐蕃政权)遣使入奏,愿与王师共击李继迁(西夏创始人),帝乃诏泾源路部署陈兴等,俟罗支报至,即勒所部过天都山策应,勿复奏俟朝命(卷五十六),又见于《宋史陈兴传》等书,从以上资料看,天都山之名,始于宋夏之前。
自唐末至北宋,陇山左右地区主要有吐蕃、党项等族,天都地区有妙娥、延家、熟嵬、章埋蕃族,宋初与之和好。咸平五年(1002年)三月,李继迁攻占战略要地灵州,形势骤变,各蕃族先后归夏。仁宗景?三年(1036年),夏元昊分左右厢,立监军司、右厢神武军驻天都山。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野利遇乞领兵驻守天都山称天都大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夏元昊纳妃没口移氏,于天都山下营造宫殿,内建七殿,极壮丽,府库馆舍皆备,日与没口移氏宴乐其中。相传在天都山避暑。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一月,宋李宪领兵由兰州经女遮谷(榆中)弩扎川(定西)屈吴山至天都山下,焚南牟内殿七殿,并其馆舍,南牟会由此衰落。
天都山现存石碑7座,最早者为明代万历二十六年重修碑,其余为清康熙八年以降。石窟六孔,有三孔为长方形平顶,为古代所开,其余三孔为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开凿,固原地区一些石窟,都是北魏至隋唐开凿,故天都山之开创,最迟当在唐代。
据现在碑文所载,元代以来庙宇颓废,明万历二十六年重修一次,清同治年为战乱付之一炬,全部焚毁,清光绪癸未至戊子前后六年,全部重建,民国九年大地震,全部震毁,仅余几孔石洞,民国二十七年开始重建、三十三年大体建成。1958年大炼钢铁,天都山乃产铜之地,又全部拆毁。1980年我上山开始重建,一切按原来庙址,原来神位建造。
全山自然形成三台,一台比一台高,故成为三个院落,上院几至山顶,依山约二十米高下的石壁,为人工由山顶直劈下来,阔约二十余米,最高处为太上楼,在悬壁之上,地形所限,小巧玲珑;下面石壁下连开三座石洞,上为玉皇洞,清康熙八年开,深5米,宽4米,平顶;稍下为观音洞,1980年重修;再下为祖师洞,乃天都山最大最早洞窟,长9米,宽5米,高5米,平顶方形。向左沿石峰而下,上有钟楼,下有雷祖殿,下接第二院。
二院由三面石壁(岩)环包而成,有三座石洞,右为子孙宫,左为忠义祠,中间为佛洞,深3米宽6米,平顶长方,亦为前代文物;右前为大成殿(新增),岩边建两层楼阁,上为魁星,下为文昌。左沿石峰而下,上为眼光菩萨,前为王母宫,下至路边为白衣大士庙。第三院尚未建。三院以下有法王阁、灵官殿、药王殿,山下为虫蝗、龙王、山神土地等庙。十余年来,费了千辛万苦,建成了这二十处,经济来源都是民间集资,较之名山则逊色良多,然山岩巍峨,错落有致。庙则或三间大殿,或斗室危楼,或在绝岩之边,或在幽谷之下,疏密得宜,高下相顾,加之年来植有云杉松柏等树,掩映其间,使人有古朴典雅,清静绝尘之感。
另外在大成殿下地基时,发现古代建筑遗址,方砖铺地,四周墙基犹存,而与我设计的殿基,完全一致,墙根柱脚,分耗不差,真乃巧合。而在院子四周发现三四处殿基遗址,均为方砖铺地,本地人从未提及,究属李元昊时建筑,还是早年殿堂,不得而知。
在民国建三官殿时,曾出土十余尊铜像,道教佛教都有,大小不等,可惜现存只一尊如来像和一尊文殊像。
主要景点
石台
天 都 山 自 然 形 成 三 台 , 一 台 比 一 台 高 。 道 观 建 筑 顺 应 地 势 而 成 为 三 个 院 落 。 上 院 几 至 山 顶 , 最 高 处 为 太 上 楼 , 在 悬 壁 之 上 , 地 形 所 限 , 小 巧 玲 珑 。 下 面 石 壁 上 连 开 三 座 石 洞 , 上 为 玉 皇 洞 , 清 康 熙 八 年 ( 1 6 6 9 年 ) 开 凿 ; 稍 下 为 观 音 洞 , 1 9 8 0 年 重 修 ; 再 下 为 祖 师 洞 , 乃 天 都 山 最 早 最 大 的 洞 窟 , 长 9 米 , 宽 5 米 , 高 5 米 , 平 顶 方 形 。 向 左 沿 石 峰 而 下 , 有 钟 楼 和 雷 祖 殿 。 二 院 有 三 座 石 洞 , 右 为 子 孙 宫 , 左 为 忠 义 祠 , 中 间 为 佛 洞 。 右 前 为 大 成 殿 , 岩 边 建 两 层 楼 阁 , 上 为 魁 星 阁 , 下 为 文 昌 殿 。 第 三 院 尚 未 建 好 。 三 院 以 下 有 法 王 阁 、 灵 官 殿 、 药 王 殿 , 山 下 有 虫 蝗 、 龙 王 、 山 神 土 地 等 小 庙 。
石窟
天都山(亦称西华山),位于海原县西安州古城西十五公里,从山口循沟进约五里,便可望见一座古刹,这就是天都山石窟。另外,古代还有“荣光寺”之称。
天都山石窟开凿于宋夏时期,全山共有石窟六座,大小殿宇十三座。当时国内佛教盛行,凡名山所在皆兴建寺宇。据旧志载:1046年西夏王元昊在此曾避暑行宫。昔日的天都山寺庙群,挑檐飞脊,雕梁画栋,高貌辉煌,山岩峻秀,群山环抱,树木苍浓,奇峰翠壁,清泉流注,殿宇参差,古洞幽深。
天都山石窟在千年的沧桑中,屡遭劫难,曾数次毁于战乱于地震,几次重修。所有的铜佛已毁坏殆尽。最严重的要属1958年大跃进炼铜时,寺庙周围树木被砍伐一空,庙宇变成瓦砾。
近年来,石窟内重塑神佛像,该窟群溶佛、道、儒三家于一体。为了纪念无量祖师的圣诞,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举行盛大庙会,会期限三天,届时善男信女纷纷朝山。1989年被县宗教局定名为“天都山道观”,为县级名胜古迹保护单位。道长张理穷。
宁夏海原天都山张理穷道长印象
西华山位于宁夏海原西部,与甘肃境内的屈吴山对峙。山之东麓,人烟辐辏,阡陌纵横,古西安州城池危耸,宛然如故。山之主峰天都山,其形峻峭有插天之势。古时树木蓊郁、云清气爽,西夏王元昊构夏宫于此,亭台楼阁,隐现云巅,如仙境一般。这大概是山名之由来。元昊的仙山琼阁后来湮没于成吉思汗的战火之中,再后来当地善信怀爱道之心,于瓦砾中建起道观一座,与山同名,叫天都山道观。从此数起数落,在“文革”期间又受到冲击,道士被迫还俗,天都山又归寂静。
天都山道观的最近复兴,与一位仙长的辛勤努力断不可分,这就是为人敬仰的道观住持张理穷。改革开放伊始,天都山万象凋敝,破败不堪,山下百姓在连年的天灾人祸之后,家徒四壁,两手空空,无力顾及修庙之事。张理穷好不容易遇上了政策宽松,早就有志修复道观的他,便义无反顾地上了山,开始了艰苦漫长直至终其一生的事业。天都山香火重续,活愚公的诚心和劳苦感动了山下的神仙,四方信众纷纷前来义务帮工,他们劈山凿石,烧窑制砖,依照过去的样式和布局,逐洞修复。道众们成功地修复了断流的泉眼,为这干旱的道观解决了生活和建筑用水的难题。或许是天人感应的缘故,当重修殿堂时,找不到旧时的资料,无法准确定位,张道长胸有成竹,指挥众人放线开挖,竟挖到古老的地基,与张道长指点的位置恰好吻合。
十年之后,天都山焕然一新,数十座洞殿楼阁恢复昔时容颜,又依山造景,增修了一些新的建筑。修山办道同时,张道长深叹山林荒疏,遂率道众种植树木,绿化天都,受到政府的表扬。道观兴旺,他不忘报国,去年长江大水,张道长主动号召徒众发扬济世救人精神,捐款1200元给灾区,而正当此时,天都山也遭了旱灾。随着道观香火日盛,天都山名声越来越大,张道长也成了知名人士。1998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六届代表大会,他荣幸地当选为理事。
张道长为人耿直而宽厚,处事机敏而果断,与当地政府、管委会及信众相处融洽。他办事得力,更兼认真负责的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故而把一座仙山修整得屋宇严整,庭院清雅。 1996年为送达中国道教协会下拨的宫观维修款,我曾游历天都山。从山脚沿幽谷上行,10里小道仅容人畜通过,建庙之艰辛由此可以推测。路旁张道长栽的树木亭亭玉立。上得山来,但见孤峰独立,数十间洞殿在山头一侧错落展开,飞檐斗拱,呼应山势;严亭危楼,欲接九天。风歌深涧,鸟舞疏林。香烟缭绕,清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殿堂院落一尘不染,树木花坛应景点缀。好个修仙求道的净地,游览避暑的胜境。不愧千年天都盛名,宁夏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绝佳去处。各处门首都贴着红纸对联,文字颇有生趣,当是张道长的手笔。这个季节,庙里的人大都经受不住寒冷,纷纷下山去了,偌大道观几乎只剩张道长一人。我终于见到这位老者,他面容深黑如炭,线条笔直刀刻一般,身板挺拔,步履坚实,不像年近九旬之人。老人不苟言谈,但精神矍铄,发语中的。我问起观中冷清,为何不考虑培养接班人,道长淡淡地答道:“现在的年轻人耐不得寂寞,山上住不久,就走了。”我很叹服建山工程浩大,便追索这段掌故,道长不肯多说,取出一个笔记本,原来建山的苦辛都详细记载于此。一笔秀气的钢笔字体呈现出作者的修养和气质,这正是从一生的奋斗和磨难中提炼出来的。道长的住处是一间窄小的砖石小屋,光线很暗,吃住全都在此,自己照顾自己,清苦自不必说。我在屋中看到一架木质手摇纺车,形状很是质朴,张道长用它来纺毛线,再用纺出的毛线编毛衣。这老“古董”引起我的兴趣,便详究它的工作原理。老道长没有推辞,便搬出纺车,端坐在小屋的台阶前,动手纺线,演示给我看。此时门旁一簇形似寒梅的花丛,枝条上串满小小的,深紫色的花苞,在这万木萧条的冬季,等待绽放的时机。张道长神态安然,腰肢挺直,自如地操作。我取出相机,拍下这一场景。
去年冬,突然传来张理穷道长羽化的消息。我将底片印出来,时隔2年,影像变得有些模糊,而且黑白照片上也显现不出色彩动人的花苞,但老道长的形象跃然而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30 19:30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