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塑(天门糖塑),湖北省天门市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天门糖塑兴于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糖塑古称糖供,旧时人们把祭祀当做极为隆重的大事,祭天地、社稷、祖先和各路神仙,因此,祭祀时要用上好的供品,糖供就是其中之一,唐宋时期的古籍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用糖供做成人物、鸟兽,果品等形状作为祭祀用品,后来逐渐演变成在街头巷尾叫卖的民间手艺。
文化特征
原料特点
制作天门糖塑的主要原材料是糖稀,而糖稀则是从麦芽糖中提取出来的,从麦芽糖中提取糖稀要经历一个极为繁琐的过程,而且制作糖塑的糖稀与普通家用糖稀有着明显的区别,因为其对于成型之后的糖塑在硬度及光泽感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在制作糖塑时,要注意气温不能太高或者是太低,温度高会导致麦芽糖发软无法塑型,温度低则会使麦芽糖太硬无法塑型,因此为了保证糖塑造型的优美,最好是将锯末点燃给糖保温。糖塑的制作对季节、温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十月份至次年的三月份是比较适合制作糖塑的。麦芽糖在加热后变软,其表面的可塑性更强,既可以吹成薄而亮的各类造型,同时还可以拉成粗细不同的糖丝,捏成不同形状的图形,粘连牢固。
色彩特点
天门糖塑的色彩有一个统一的色调,但在和谐色调中求变化是其最大的特色。麦芽糖加温变软后加入红、绿、黄、黑四种色素,又可调和成数十种复色,加上麦芽糖的本色,天门糖塑的色彩鲜艳又不乏和谐美感,可谓绘画与雕塑的精彩结合。
天门糖塑艺人很注重色彩的应用,多使用夸张的表现方法,并且很善于巧用颜色。天门糖塑做完后,放上半天,通过糖化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会产生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特别是糖塑所独有的,用梳齿压印后拉成多彩的肌理纹样,放在作品中,变化万千的肌理与主体吹成光滑的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丰富多彩,非常耐看。
制作工序
糖塑的用糖,对火候的要求要比普通家用的糖高得多,经过选料、熬糖、生火、化糖、加色等几道工序,才能用于糖塑制作。制作时将糖加热,使其变软,调入红、黄、绿、黑四种色素备用,再借助剪刀、木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青粉等辅助材料,通过吹、拉、捏、压、剪等动作使之成形。
天门糖塑的制作方法的特点在于吹和塑的结合,吹的时候讲究气息要均匀,要把握好力度,气大了糖膜容易吹破,气小了又难以让糖膜在硬化之前完成造型,因为糖膜是在20℃以下的温度中迅速凝固,气温越低,凝固就越快,这就要求艺人眼疾手快、气息均匀,动作熟练,不然就难以完成作品。
题材作品
天门糖塑的题材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有名目的就有数百种,天门糖塑艺人把飞禽走兽、器物用具、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作为题材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并且把糖塑艺术发挥到了极致。糖塑题材主要有三大类:忠义、吉祥、避邪。忠义类的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赵子龙救阿斗》《杨宗保点兵》等,吉祥类的代表作有《连年有》《麒麟送子》《龙戏凤》等,避邪类的代表作有《除五毒》《三怕》等。天门糖塑以吉祥题材为主。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由于民俗方面的祭祀活动少了,导致天门糖塑的生存空间减少,由于糖供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人们对它的认知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年轻人对这门走街串巷的手艺带有偏见,对它的价值认识不足,所以学习的人特别少。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也发生了改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天门糖塑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眼中的稀罕物,各种新型的玩具和品种繁多的食品取代了天门糖塑的地位,天门糖塑逐渐衰落,后继乏人,正在慢慢地走出人们的生活视野。
传承人物
罗照英,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糖塑(天门糖塑),湖北省天门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门市群众艺术馆获得“糖塑(天门糖塑)”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糖塑(天门糖塑)项目保护单位天门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3年10月,第14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天门糖塑在会上展出。
2014年,在“2014美国北加州旧金山湾区璀璨中华文化节暨启明快乐文化夏令营”活动中,肖木平展示天门糖塑艺术。
2017年6月,天门糖塑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