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前以4米长小桥与树木葱茏的土堤相通,门旁嵌有“天风楼”石匾。小楼为混合结构,平面近方形,下层边长10米许,上层有收分,边长6米许,绿琉璃瓦重檐四角攒尖顶。木楼板上铺花阶砖,四壁木板墙裙。下层以砖墙及
彩色玻璃屏门间隔,东南为卧室,西南为客厅及内阳台,角上以小曲桥通出码头。上层全为画室。清风徐来,盛夏中亦觉遍体清凉,高遂以“天风”名楼。现楼尚保存完好。
高奇峰(1883—1933年),少随兄高剑父学画,曾东渡
日本深造。他融合日本的绘画技法,形成自己的画风,并致力国画革新,与
高剑父、
陈树人共创
岭南画派。回国后,因积劳成疾,在天风楼静养作画,就近延请颐养院柯道医生治疗,并受聘为
岭南大学名誉教授。后准备赴
德国主持
中国画展览,经上海时病发住院。逝世前,他立下遗言把“天风楼屋及塘池献出”,“设奇峰画院用宏教育”,并将生平作品“分赠世界各国各省艺术馆暨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