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关
腾越八关之一
在云南陇川行政委员西境之邦欠山,腾越八关之一。故址在今云南瑞丽县西南边界外,、清时中缅旧界那仑寨之东四十里,汪公瓦、盏戛二寨之北三十里。清季中英勘定滇缅边界时,划属缅甸。
明万历二十二年建,控制猛广、猛密、猛曲等路,地当龙川江之北,为腾冲至缅甸要道,久为野人所占,清光绪间薛福成与英勘界,仍归中国,惟关内所筑之路,英人谓系八莫南坎往来要道,将新路归中国,而于销北一大路,许其借用。
果敢地区介绍
果敢地区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个神秘的地区,那里人口约15万,其中汉族(缅甸称果敢族)占95%,其他民族有掸族(傣族)、苗族、克钦族(与景颇族同源)、崩龙族(布朗族)、佤族、僳僳族等。那里使用汉语,方言和云南话没有多大差别,根本感觉不到那是国外。这一地区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国,明末清初缅人趁中国改朝换代的内乱之机,举兵向北进攻,先后攻占了八莫、孟洋等地。1593年,云南巡抚陈用宾受命用武力收复了蛮莫(八莫),为了加强边防,陈用宾在腾越州边界筑起了八关,即神护关(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动卡山)、万切关(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动弄山)、巨石关(今丢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铜壁关 (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铁壁关 (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距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界时,三关划归缅甸,从此并入缅甸版图。
长期以来,果敢人民在同英国殖民者和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争取民族利益的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缅甸耐温排华的年代,缅甸国内一律取消汉语和汉字,更不允许教授汉文,为了保存自己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称谓,并将他们操地方言的汉语称为果敢语,使用的汉字称为果敢文,最终保证中华文化得以传延。 1968年后缅甸人民军进驻果敢,1989 年果敢成立“缅甸掸邦民族民主同盟军”,同年获缅**承认成立“掸邦第一特区”。该辖区于2 002 年实现了基本禁绝罂粟种植,在当地的民族历史和禁毒的历史上迈出了一大步。
在弥渡县红岩桥头哨箐,有一条通向山巅的静谧幽深的青石古道,古道蜿蜒如随手抛起的丝绸飘带,这正是途经红岩的“博南古道”(丝绸之路)。  在这翠柏掩映的古道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天马关桥。此桥飞架东北与西南,如长虹般勾通了两山的情感。其砌石错叠有序,层层相扣,可以窥探出千古岩石的石罅,凝视出悠悠历史的层层重压。  关于这古朴的天马关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在很久以前,有一全身雪白的天马私自下凡来到人间,见此处山清水秀,实为栖身之地,便在此安顿下来,白天躲在林间吃芳美的野草,夜晚便出箐来吃庄稼。被残害到庄稼的百姓苦不堪言,可又无可奈何。观音老母得知此事后,极为愤怒,便在一天夜晚下界来制服它。那晚,天马正残害完庄稼,撑着肚皮得意洋洋地返回,忽然,电闪雷鸣,天马惊悸,扬起头伸长颈,纵鬃摆尾,四蹄凌空,就想逃命。霎时间,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天马顿时被观音老母用巨石镇在山崖上。  因此,桥被称为天马关桥。在天关桥东面的山崖上,只要仔细看,便会发现全是褐色的山崖上,有一块唯一的白石,形如一匹面朝北扬鬃撒蹄的白马,显示着桀骜不驯的野性,上面压着一块巨大的岩石。据说只要到了夜晚,山谷里还会传出天马幽幽的哀鸣声。  在天马关桥的正对面,有一弧形的双合石门,今天仍清晰可见。传说,这石门原是白马的洞府,里面装的全是金银财宝,只要石门一打开,金银财宝就会全部滚到红岩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30 19:4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