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门高岩百尺,长庚渡阔浪千重”,这是清代诗人毛凤韵对涪陵李渡景观的描写。诗作中“太乙门”、“高岩”还在,“长庚渡”指李渡。李白,名太白,太白金星即长庚星。不过,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李渡段不再是“阔浪千重”的景象了。
清末,曾经任《云南通志》总纂和主编《涪州志》等史籍的涪州(今涪陵)李渡人傅炳墀,在《李渡》一诗序文中写道:“在涪陵西,赤甲山之东,大
江北,余家在焉。唐李白曾渡江于此。”诗正文为:“赤甲山前古戍屯,江流浩淼抱云根。楼台夜月长庚渡,花柳春风太乙门。下届星辰浮水国,上方钟磐落烟村。年年送别河梁客,黄草峡西欲断魂。”
保存较为完好的太乙门,位于李渡老街西侧高岩边上,外侧凌悬于长江江岸数十米,内则与山崖相连。据说,现存的太乙门最早建于宋代,初为全石拱门,因传说太乙真人曾在此修道而得名。
太乙门里侧是5米多高的挡墙,不远便是十到几十米的高岩。挡墙及高岩上是今涪陵高级中学的校园,高岩下太乙洞佛像遗址处仍有市民烧香祈祷的痕迹。附近巨型岩石上,还有满清及以前留下的多块高近2米、宽近1米的题刻碑,其上书写的“旌表节孝”、“清福彤管”等字样清晰可见。
太乙门内长6.8米,宽2.8米,以木方横梁与楼板组成廊顶,青石为底板的通廊。其两侧为高2.5米左右的青石砌体,外侧砌体表面风化严重,廊边昔日轮廓明显且显粗壮的方条石凳,已被磨成黝黑光滑的苗条细凳。廊顶为双重屋檐的砖木清水瓦房,屋盖下不少木件有数百年历史。
1952年到1958年,太乙门内为贺龙元帅倡导建立的四川省第三荣誉残疾军人学校。此后,为涪陵大学(今长江师院前身)校址。1964年以来,太乙门及其附近用地一直属涪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