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文庙
山西省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文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太原文庙巷3号,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明代重修并扩建。太原文庙为祭祀孔子的场所,太原文庙严格按照孔庙建制修建,是国内存量极少的省府文庙之一,是山西境内布局完整规模较大的文庙,也是太原市区内最大的文庙。
历史沿革
太原文庙前身是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位于水西关的太原府太原文庙。
据明万历《太原府志》、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在太原县治西原有府县两学宫并峙,宫内有府县两太原文庙。府太原文庙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一1137年),县太原文庙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一1189年),均规模较大。
清光绪七年(1881年),两太原文庙毁于汾水泛滥。文庙被水冲圯后,府城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学士,无不为之大惧,以为天降凶示于文人,水退之日,遂集聚府衙请求太原知府出面重建。太原知府把府城众文士的联名书上呈山西巡抚张之洞,请巡抚大人定夺。
清光绪八年(1882年),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烧毁了的崇善寺废墟上重建的太原文庙。移地重建的太原文庙,即现存的太原文庙。
民国八年(1919年),太原文庙被辟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曾作过民众教育馆。
民国十六年(1927年),易名为“山西省民众教育馆”。在这一期间,供奉孔子的大成殿,改作“古代礼物乐器陈列室”;大成门,改成“礼堂讲演厅”。其它殿宇或为阅览室,或为书库,或为其它活动室和陈列室。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进攻太原。太原沦陷之后,伪太原市政府又把太原文庙更名为“山西省新民教育馆”。
1953年,改为山西省博物馆。出于保护太原文庙以及其他多种原因,山西省文物局依太原文庙而建。
1998年,山西省文物局等部门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太原文庙进行修复。
2003年10月,山西省博物馆迁往汾河以西,改称山西博物院。同时在太原文庙成立山西省民俗博物馆。
2010年,太原文庙保护已经逐渐步入正轨,许多山西省各地收集的文物整齐的放置于太原文庙场院之中。
2019年,太原市提出在明太原府城范围内修建府城文道并整合府城内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串联起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巷
2020年4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在太原文庙大成殿广场挂牌成立。
建筑特色
太原文庙坐北朝南,为明代焚毁后的崇善寺遗址上重建,占地面积31000余平方米,以牌楼、照壁、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崇圣祠为核心,构成中轴线及四进院落格局、东西两翼建有花园庭院、亭阁等附属建筑。棂星门前的六角盝顶亭、寺前照壁及晋王府铁狮子为明代遗存。
太原文庙中轴线基本保留了太原文庙原有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六角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崇圣祠,前后三进院。现太原文庙是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博物馆展区面积18000平方米。
主要景点
牌坊
太原文庙牌坊原位于最南侧,后挪至西侧,三间四柱三楼式。中间坊心题有蓝底金字的“文庙”二字,坊间上额描金彩绘双龙戏珠,这在全国同类文庙的牌坊上相当少见,仅有北京国子监牌坊上有类似的图案。在次间枋上还绘有各式各样的彩画,纹饰精美。石砌的夹杆石共4对8个,每一对之间以铁箍拉紧。除了夹杆石外,为了防风,前后共有8根戗柱支撑。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在太原文庙入口处,在围墙外有三间四柱三楼式木牌坊,该牌坊原来位于太原文庙最南端。太原文庙的照壁,为一字青砖蓝瓦硬山式,壁长22.3米,高约11米,厚1.6米,正中镶有黄蓝绿三色琉璃制作的四方琉璃贴面方心,绘有流云海水、双龙戏珠图案。
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石阶高台上,由三座一间两柱冲天式棂星门并列而成,中间一座棂星门的两柱高出额枋呈冲天状,柱顶有琉璃云罐套头,并蹲坐朝天吼。门檐下两面蓝底金字匾额分别书有楷体、篆体“棂星门”三字。三座棂星门间墙上镶有4个绿琉璃团龙。棂星门东西两旁,有两座六角亭,原是崇善寺遗存,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亭基是砖砌台座,亭身为木柱梁架结构。六角亭北侧,有东西两小门,西为礼门,东为义路,是太原文庙的出入口。
琉璃砖墙
三座棂星门间共筑有4座琉璃砖墙夹壁,棂星门最外两侧筑有2座灰砖制团龙影壁。4座琉璃夹壁为砖构造,采用须弥座,外表通体贴有黄、蓝、绿三色琉璃面。底座饰以各不相同的花卉图案,中部以凸点构成的壁心内饰以浮雕云舞团龙图案,檐顶两侧使用琉璃筒瓦,额枋以上饰以彩画。顶部壁檐仿木构建筑形式,有琉璃檐椽斗拱装饰,檐下斗拱明间为十一踩,两次间斗拱九踩。正脊饰以黄色琉璃鸱吻。在影壁琉璃斗拱中还饰以黄色琉璃制的福禄寿三仙。这四座夹壁每一座都体现了色彩艳丽,装饰性强的建筑特点。琉璃烧制工艺较高,属于晚清琉璃制品的精品实例。
泮池泮桥
太原文庙的前院内有一半月形水池,称为“泮池”,池上跨一拱桥,称作“泮桥”。过去秀才新入学时,都要在当地官员带领下,登泮桥跨泮池,穿过大成门进入大成殿祭拜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仪式被称为“入泮”或者“游泮”,即进入孔学大门。
中举人者,更要在桥上挂满红灯笼,取登龙门之意。一般人进文庙,须绕池而行。唯有状元可以从桥上过。这不仅体现了等级,也有激励学人的成分,因此泮桥也叫状元桥。
大成门
大成门是太原文庙的第二道门,宫殿式建筑,面阔五间,绿瓦飞檐,彩绘斗拱,由3个门组成。中为大成门,两旁掖门,东曰“金声”,西曰“玉振”,门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之意。金指钟,玉指磬,比喻孔子的德行就像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完美至极。以此盛赞孔子“德牟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大成”相呼应。
大成殿
太原文庙过了大成门为第二进院。院内正面的大成殿是太原文庙的中心建筑。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称为文宣王殿。宋徽宗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更名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重昂斗拱,庄严雄伟。殿内曾供孔子及其四配十二哲木主神位,也有说是塑像。四配是颜回(字子渊)、曾参(子舆)、孔伋(子思)和孟子,这是孔子的四大贤弟子及嫡传人。特别是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十二哲是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端木赐(子贡)、冉求(子有)、仲由(子路)、言偃(子游)、卜商(子夏)、颛孙师(子张)、有若和朱熹。四配十二哲的供奉与陪祀,显示出孔子之学后继有人,济济一堂。但塑像和牌位现已无存。
大成殿两侧的东西两庑,是供奉先贤先儒之处,先被辟为陈列室,加之大成殿,整个展区面积达18000平方米。在孔庙建制中是专为祭祀和供奉历代先贤先儒而修建的。
中院
中院,是太原文庙的核心区域,院心宽广,古木众多,花草繁盛,景观漂亮。院内有旱柳、柏树、银杏等古木,周围建古香古色。
崇圣祠
太原文庙崇圣祠是在第三进院落(后院)中,是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所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建筑,崇圣祠是供奉孔子先人的地方,据说后来把孔子夫人的牌位也移进供奉。崇圣祠原来被称作启圣祠,供奉有孔子的父母,正中崇圣殿面阔五间,正面单檐歇山
文化活动
2006年,太原文庙完成民俗基本陈列《华夏衣冠一馆藏古代服饰展 》和民间艺术专题陈列《山西馆藏工艺品展》。
2007年,太原文庙完成基本陈列“千秋孔子展”。 
2010年8月8日下午,山西首场笄礼举行在太原文庙举行。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太原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太原文庙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太原文庙巷3号。
太原市内乘坐公交23路、55路、73路、81路内环、81路外环、105路、201路、602路、606路、606支路、611路、816路、820路、825路、829路、830路、838路内环、843路、856路、861路、869路、870路、K861路、K870路,火车站下车步行前往。
参考资料
尚文崇儒蕴华章太原文庙.太原新闻网-太原日报社.
.中国国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9 20:4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