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张载的著作《正蒙》一书的首篇。《
正蒙》各篇均以该篇首句命名,《太和篇》首句为“太和所谓道”。故名之以《太和》。
“太和”一词始见于《周易·乾·彖辞》:“保合太和乃利贞”,意谓天地、四时之气不失其序,保持合顺至极的和谐状态,乃能有利。在西周末年,“和”字已有哲学意义,如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春秋时晏婴说:“和如羹焉。”(《左传·昭公二十年》)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与没有差别的、绝对相同的“同”相区别。后人多用“太和”形容社会的太平景象。张载借用“太和”这一范畴和谐、统一的含义,用来表示气的一种状态,即阴阳二气和合的统一体。
《太和篇》在《正蒙》一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太和篇》的注说:“此篇首明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论述的是世界本源问题。张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气。《太和篇》系统地论证了关于气的学说,是张载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太和篇》主要内容有二:①论述了气和太虚与万物的关系。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太虚和万物,是气的两种存在形态,太虚与万物只是气的散开和凝集的区别。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是气散未凝聚的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不可见的,称为“本体”;万物由太虚之气凝聚而成,有生有灭,所以称之为“客形”。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气,太虚、虚空作为气的一种存在形态,虽不可见,但不是虚无:“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论证了虚和气的统一,即空间和气的统一。②论述了气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张载认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中,“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气本身含有对立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之始”。阴阳两极的相互作用,是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张载还探讨了“两”和“一”即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认为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太和篇》对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也做了探讨:“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经过对、反、仇三个阶段之后,矛盾最终又处于和谐状态。
张载根据“太虚即气”即“虚空即气”的理论,批判了佛、道以空、无为本的思想,指出道家的根本错误是主张“有生于无”;佛教的根本错误是“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除此,张载在《太和篇》中还提出了许多重要命题,如太虚之气、太虚即气则无无、“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