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务武吵子,北京市大兴区传统舞蹈,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清乾隆年间,太子务村村民张鸿儒学成武艺后回村开设镖局,成立少林会,村内渐有习武传统。张鸿将一太监带回的宫中乐谱用于少林会表演的伴奏,并不断改进创新,形成击钹而舞的武吵子。
天子务武吵子的前身是文吵子的形式,后来逐渐在原有文吵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独特的武术背景,加重了原有武术的成分,形成了现今所看到的武吵子。定型后的武吵子的动作主要由武术、大秧歌组成。武吵子会的会员基本上是少林会的成员,武术套路有了音乐的伴奏,手中的镲既是器乐表演时的乐器,又是动作表演时的道具。这种动作表演以武术动作为主。武术在早期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技击,具有非常强的实战性。因此,会员们在表演时手持镲,或是攻击或是防守,动作彪悍,刚劲有力,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表演风格。
舞蹈特色
太子务武吵千以海笛、笞、镗、大鼓、铙、镲、大钹为主要伴奏乐器。现存《前朝风】《文朝风】《开山虎】《小金山】《龙虎叶】等传统曲牌,音乐节奏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生活气息浓郁。太子务武吵子主要有走街和摆档儿两种表演形式。走街时,令旗先行,大鼓和海笛殿后,众人排成二或四路纵队行进,只表演简单的亮钹、对钹,边走边打;摆档儿是到了主要地点后进行重点表演,可依场地大小临时决定队形和打法。花钹表演者双手持钹互相击打,动作成套,每套动作都由几个钹眼组成;特有动作是伴着鼓乐表演蹬健、蹦健、对打、节节高、金鸡斗亮扇、翻身打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太子多武吵子既有武术的勇武强悍,又有舞蹈的俏丽舒展,表演刚柔相济、激越活泼,融健身、娱乐、护村为一体,具有社会、民俗和艺术价值。
传承状况
现今太子务武吵子的乐器基本完整,但是演奏乐器的村民老龄化趋势严重。乐队中的成员之间还是用口授的手法传授演奏技能,后继乏力问题比较严重。乐队内部的队员有的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能,可以充当多个角色。天子多画吵子的乐器由专门的箱头保管,因此保存得较好。目前,乐队编制基本上保持鼓、海笛、镗、歌、铙、箵、镲的规格。
传承人物
赵建军,男,汉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太子务武吵子。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太子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太子务武吵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太子务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0年11月,永定河文化暨新国门文化展览还以演出形式展示太子务武吵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3年5月,北京市第五届“社区邻里节”在国家级非遗太子务《武吵子》舞蹈表演中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