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翠竹,是江苏省
无锡市创制的地方名茶,该茶外形扁似竹叶,色泽翠绿油润,内质滋味鲜醇,香气清高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整,风格独特,冲泡在杯中,嫩绿的茶芽徐徐伸展,形如竹叶,婷婷玉立,似群山竹林,因而得名。该茶在2002年江苏省第十届“陆羽杯”评比中 ,蝉联八届第一名,“中国杯”评比中荣登榜首,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蝉联二届金奖,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二次被认定为全国名牌产品。
太湖翠竹主要产地在无锡市八士镇山林茶果场、雪浪镇向阳林场、藕塘镇七一林场、张泾茶林场、茶桥东郊林场和无锡胡埭刘糖茶场。该地区位于著名的斗山地区,相传是倡导 “天人协和,万物共荣”的
舜帝躬耕发祥地,也是18世纪清康熙年间 “禁渔禁猎,禁止开山”的古代生态保护地。这里,斗山雄峙,绵亘数里,气候湿润,环境幽静,远离市镇,是江苏省自然生态保护区,是盛产茶叶的好地方,是名茶“太湖翠竹”的发源地,具有生态优势。
该茶外形扁似竹叶,色泽翠绿油润,内质滋味鲜醇,香气清高持久, 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整,风格独特,冲泡在杯中,嫩绿的茶芽徐徐伸展,形如竹叶,
婷婷玉立,似群山竹林 。
太湖翠竹茶作为茶叶商品中一朵奇葩,在众多的名茶中脱颖而出。该茶在2002年江苏省第十届“陆羽杯”评比中 ,蝉联八届第一名,“中国杯”评比中荣登榜首,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中蝉联二届金奖,在中国农业博览会上 二次被认定为“全国名牌产品”,是继“
惠山泥人、无锡面筋”后的又一大无锡特色。
2011年,从2006年开始申请注册的“斗山太湖翠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同年,当地的斗东、七星和太湖翠竹茶业公司3家茶场,已率先通过国家
有机茶认证。“太湖翠竹”绿茶的发源地斗山茶场也被确立为江苏省 “太湖翠竹”科技示范基地。
1984年开始,无锡有关部门通过引进
福安大白茶、
福鼎大毫茶、
安吉白茶等进行试种研制。用一芽一叶初展的嫩芽为原料,再经过摊放、萎凋、杀青、整形、烘干和辉炒、提香等工艺流程,每炒制500克成品需要3万余个嫩芽。研制出来的产品原定名为 “斗山青峰”、“梁溪浪尖”,1989年最终定名为 “太湖翠竹”。
太湖翠竹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作的名茶,最早是手工制作,1994年引进多功能茶机机械加工。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无锡斗山地区的茶叶种植面积2009年达到233.42平方公里。随着 “太湖翠竹”茶叶的产业化发展,斗山地区17家茶场成立了 “锡北镇茶业协会”和“茶叶研究所”,按照 “太湖翠竹”茶叶的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 “太湖翠竹”茶叶生产和质量监测,使茶叶产量、质量逐年提高。清明前后“太湖翠竹”的市场销售价由原来的每500克600-800元,提升到每500克 1000-1500元,且供不应求,当地茶农的经济收入也迅速提高。到2009年全镇每年产茶300多吨,收益达到5000万元。每亩茶园的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7000元左右,并且为当地安置了大批剩余劳力。发展 “斗山太湖翠竹”品牌茶叶,成为斗山地区茶农的致富之路和锡北镇的一大特色产业。2003年开始,当地政府牵头,茶场搭台、群众参与,连续五年举办春季 “无锡斗山太湖翠竹茶叶节”,有力地提升了 “斗山太湖翠竹”茶叶的
品牌知名度,远销日本、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成为锡山高端农业产业的代表。
到2011年,斗山地区茶园面积3500多亩,是无锡地产名茶太湖翠竹的主产地。经过努力,当地所有茶园均通过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并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绿色食品”。但是,由于当地茶场经营分散,在茶树栽培管理尤其是病虫害防治上,经常出现少数茶场用药不同步和乱用农药等现象,影响上市茶叶品质。为此,斗山茶农协会在组织茶农赴浙江杭州、安徽黄山等地茶场考察以后,决定在无锡地区率先实行茶树病虫害防治“五统一”做法。对茶树病虫害信息的发布、施用农药的名称和品种、技术培训、防治技术规范及防治次数实行“五统一”以后,所有茶场不再施用化学农药,均使用无毒高效无残留的农药生物,并将全年用药次数由13-14次减少至6-7次,努力打造
有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