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长拳
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编的拳法
太祖长拳,又名三十二势长拳、宋太祖拳、太祖拳、赵家拳、赵门、太祖门,有的地方也叫红拳、洪拳、炮捶、赵门炮拳。其精神偶像是赵匡胤。明代,该拳法已名闻天下。并对戚家拳、太极拳、洪洞通背缠拳等拳种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又有“百拳之母”的称谓。
历史文化
太祖长拳据说由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编,明代时该拳种大放异彩、颇有声誉。
中国武术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脉络,即宋代以前主要在部队中流行,是为军事武术发展的高峰期;宋以后,由于火器逐渐的配备部队以及中国文化转向的影响,军事武术开始向民间转移。这个转移的过程也有大致的规律:一开始是以器械来划分门派的,如少林棍、武当剑、杨家枪等;明末清初,则开始以拳术划分门派,如太极拳形意拳螳螂拳八卦掌等。其中形意拳的“化枪为拳”可看作这种趋势的一个范例。
但太祖长拳在明代就已出名、颇有声誉。戚继光在其《纪效新书》中认为:“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明代另一著名武术家程宗猷在其《少林棍法阐宗》中更是认为:“杨家枪、太祖长拳、绵张短打、孙家阴手棍、少林兼枪带棒乃五家正传,苟能习练精熟,以其心印,余可敝帚弃之矣。”另,产生于胶东一代的螳螂拳在其《十八家拳祖姓名》写道: “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郑恩的缠封尤,温元的跌拳更奇。马籍的短打最甚,孙恒的猴拳且盛。黄祐的靠身难进,绵盛的面掌飞疾。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刘兴的勾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燕青的拈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强。孟甦的七势连拳,崔连的窝里剖锤。杨滚的棍采直入,王朗的螳螂总敌”。不管是戚继光的十八卷本《纪效新书》,还是螳螂拳谱均将太祖长拳列在了第一位,太祖长拳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传播地区
“太祖长拳,山东专习”。太祖长拳在山东流传较为广泛。其中,流传于山东省茌平县杨庄和李井范村的太祖长拳拳理明晰、风格独特、源流有序而自成体系,在周边地区传习者颇多。
山东省茌平县杨庄和李井范村的杨氏同为一家,其祖先杨德红为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在这两个村庄中传习的太祖长拳来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一个烧火和尚。清末,该和尚回到原籍山东省博平县(今属茌平县)。有此机缘,杨庄和李井范村的习武爱好者及红枪会成员开始跟随其学习太祖长拳并一直传承了下来。至今已传承六代。
该支太祖长拳以十路弹腿、三十二式太祖长拳和盘龙棍为主体技术,讲究“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艺特易易尔”。其功法跑板和猫虎桩亦别具一格,具有很好的锻炼效果。
社会影响
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太祖长拳形成了很多的分支。如河南登封、开封、虞城的太祖长拳,山东郓城、临沂、莱州的太祖长拳,河北沧州的太祖长拳,天津的太祖长拳以及山西、福建、江苏等地的太祖长拳等均较为著名。
太祖长拳因形成较早,体系完整,效果明显等特点,对其它拳种影响较大。其中,受其直接影响的拳种有天津的太祖门独流通背拳、山东和北京的戚家拳、山西的洪洞通背缠拳以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等。其中,太极拳在创编时大量吸收了戚继光的“32式拳法”,而戚继光“32式拳法”又受到了太祖长拳的显著影响。现在河南温县陈家沟流传的“太极小四套”拳谱中有:“太祖立势最高强”、“要知此拳出何处,名为太祖下南唐”的记载。其经典套路“九排子”中扔保留有“探马式太祖高传”这个动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1:32
目录
概述
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