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簇
中医基础术语
十二律之一,亦作“大簇”、“泰簇”。为阳律,商音,应一月,可调节肝之疾病。
解读
古乐分为十二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十二律分别对应十二月。太簇亦指农历正月。太簇是阳律,取万物动生,簇地而出之意。这时竹管音与太簇声和,所以《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律中太簇。”后世遂称太簇为“正月律”。亦用以指代夏历正月。
中医应用
1、十二律的形成
关于十二律的形成,大致有两种说法。《吕氏春秋·古乐》云:“黄帝令伶伦作为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另外,《吕氏春秋·音律》记载:“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尽管这些只是传说,但它们说明十二律取象于自然界十二月。以上两种说法虽然不一致,但都可看出十二律通应十二月阴阳变化。
2、十二律吕制度
《史记·律书》云:“黄钟长八寸七分一,宫。……应钟长四寸二分三分二,羽。”又《吕氏春秋·音律》记载:“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簇、夷则、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十二律吕制度由“三分损益法”求得,参考以上文献用数学说明如下:
黄钟81
林钟81×2/3=54(三分损一)
太簇54×4/3=72(三分益一)
南吕72×2/3=48(三分损一)
姑洗48×4/3=64(三分益一)
应钟64×2/3=42.6667(三分损一)
蕤宾42.6667×4/3=56.8889(三分益一)
大吕56.8889×4/3=75.8519(三分益一)
夷则75.8519×2/3=50.5679(三分损一)
夹钟50.5679×4/3=67.4239(三分益一)
无射67.4239×2/3=44.9492(三分损一)
仲吕44.9492×4/3=59.9323(三分益一)
以上的顺序是阳律与阴吕互相间隔,黄钟为阳律之始,林钟为阴律之始。按“三分损益法”,黄钟之81减去1/3则为林钟之54,林钟之54增加1/3则为太簇之72,损益交替就得到十二律各管长。这样计算出来的大吕、夹钟、钟吕三管长度只有以上的一半,音序排列有了空缺(即十二律音高不能在一个八度内),故将它们的长度增加一倍,音高就降低一个八度(当两个音的频率比是这样的关系时,它们发出的声音非常协调,听起来就像一个音),这样音序就排列完整了。
3、十二律与五音
《淮南子·天文训》:“凡十二律,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角,林钟为徵,南吕为羽。物以三成,音以五立……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八生。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下生林钟。……上生仲吕。”阐明了十二律的定律由来及原则。
4、十二律与十二月的对应关系
《淮南子·天文训》指出,黄钟对应子月,即11月,按顺序类推,林钟为丑月,即12月,太簇为寅,即1月,后世遂称太簇为“正月律”。
5、十二律防治五脏疾病的机理
我国古典音乐的音调变化、高低宽窄、音色清浊、音量强弱、层次疏密、节奏快慢、结构繁简等无不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音乐治疗的原理正是利用不同的音乐类型调节机体的阴阳,同时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重新建立一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由于十二律遵循阴阳变化规律,十二律阴阳作用于机体阴阳而创造机体与十二律信息的同步,从而能够防治通应脏器的疾病。十二律在传入机体以后,一方面,与机体内有相应的振动频率和生理节奏的脏器相配合,引起共鸣(或共振)反应,从而激发人体内在的潜能,调整体内微振活动,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进而脏器协调起来。另一方面,作用于大脑和神经系统,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促进人体分泌一些相应的神经递质、激素、酶等物质,调节相应脏器,维持正常生理节律和心理平衡。另外,通过调节人的情绪,不仅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等器官和系统,有利于机体生理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通过以上途径,正常脏器保持正常状态的能力将增强,病变脏器将从病变状态转变为正常状态。
6、太簇应春,主肝之疾病
春季,由于肝与春气相通应,因此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注意顺应春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畅达之性,保持情志舒畅,多听通应肝气的音乐,寅月多听反映当月阴阳变化的太簇,卯月听夹钟,辰月听姑洗,夜卧早起,多做户外活动,进食升散之品。春季之气转暖而风气偏胜,人体之肝气应之而旺,故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或脾胃虚弱之人在春季易发病。用通应肝之阴阳的音乐治疗素体肝气偏旺、肝阳偏亢发病者,寅月用太簇,卯月用夹钟,辰月用姑洗,使肝与其信息同步,进而肝正常起来,病情好转。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52
目录
概述
解读
中医应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