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冕洞由瑞士天文学家瓦德迈尔于1950年发现,瓦德迈尔从日冕仪观测的太阳图象中,发现日冕中有些暗黑的区域,他把这种区域叫做“洞”,后来天文学家把这些“洞”定名为“冕洞”。
1950年,瑞士天文学家瓦德迈尔从日冕仪观测的太阳图象中,发现日冕中有些暗黑的区域,他把这种区域叫做“洞”,后来天文学家把这些“洞”定名为“冕洞”。 冕洞是日冕中密度比较小的区域。它的平均密度约为一般宁静区的1/3。在冕洞的中心密度甚至小到1/10。冕洞又是低温区,日冕的温度为150~200万度,而冕洞的温度约为100万度。因此,从密度和温度来看,冕洞的确是个黑暗的“洞”。冕洞的面积可以缓慢地变大或缩小,但是它们在太阳表面上的位置变化不大,随着太阳自转,延伸型冕洞27天旋转一周,所以地球上的磁暴呈现出27天的周期。
2013年2月1日,美国宇航局(
NASA)最近发布了通过不同波长观测结果拼凑成一个太阳的图片。通过这种观测方法,科学家们可以监测太阳的表面和大气,掌握太阳的活动规律。太阳的表面含有的物质,在温度超过5700摄氏度时,可以发出黄绿色光芒;原子在630万摄氏度时,会发出
紫外线。
2015年10月14日,
NASA发布太阳上的冕洞照片,该照片是由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在2015年10月10日拍摄的。所谓冕洞是日面上剧烈太阳风产生的地方,它们会携带大量带电粒子流进入太空,轰击地球磁层,1950年,瑞士天文学家瓦德迈尔从日冕仪观测的太阳图象中,首先发现日冕中有些暗黑的区域,他把这种区域叫做“洞”,后来天文学家把这些“洞”定名为所谓冕洞是日面上剧烈太阳风产生的地方,它们会携带大量带电粒子流进入太空,轰击
地球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