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礼赞》是近代文学家
郭沫若于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在诗中,作者用激情的语言赞颂了新生的太阳,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祖国的向往之情,以及愿意为实现光明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这首诗在艺术上,运用生动肜象的譬喻,拟人化的手法,以及重复叠唱;诗的韵律优美,节奏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浓郁的抒情气氛。
太阳是驱除黑暗的光明使者,又是万物的生命创造者。古今中外的大诗人几乎都曾对太阳表示过热烈的赞颂,屈原有《九歌·东君》祭祀太阳神:“日敦敦出兮东方,照吾榴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将日出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有声有色。马雅可夫斯基曾邀请太阳和他同坐饮茶,称之为“永远向光明的朋友”。在五四前后脱颖而出的诗人郭沫若,似乎对太阳更有感情,他先后写过《日出》《太阳礼赞》《新阳关三叠》《海舟中望日出》等诗篇,其中,《太阳礼赞》尤为人们喜爱。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行。前三节写景,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诗人如一位高明的画家,将日出前后的壮丽景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在读者面前: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这画面不只是具有色彩美,还具有动态美,因而能给人以一种飞动的感觉。在这里,诗人使用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太阳的光线由弱到强、色彩由淡到浓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而选用一个“笑”字,更是渗透了诗人的欢快之情,使画面顿时活跃起来。
诗人如此浓笔重彩地描绘这幅日出的胜景,并不单纯是为写景而写景,主要是为了抒怀。因此,从第四节开始,诗人便对太阳畅开胸怀,诉说自己的愿望,每一句都以“太阳哟”开头,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诗人希望能从太阳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第四至第七节,诗人的感情如火山喷发,像怒涛狂卷,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特有的狂飚精神。
诗人对太阳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追求。而这种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甚至是未来中国的象征。诗人后来说过:“十月革命对我是有影响的——虽然没有见到太阳,但对太阳的热和火,已经感受到了。”(《文学知识》1959年第5期:《郭沫若同志答青年问》)因此,诗人也渴望“美的中国”能够早日到来。于是,诗人就用笔将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通过《女神》,也通过这首《太阳礼赞》以及其他诗篇尽情地表达出来了。
五四时期是理想高扬、激情洋溢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诗篇比起那些如实地勾勒社会面貌的诗歌更能表达一代人的心声,《太阳礼赞》之所以受到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孙光萱《中国现代名诗100首》:“此诗具有整齐的句式和铿锵的韵脚,后四节均以‘太阳哟’开头,强化了赞颂的语气和力量。其‘格律化’倾向,在他早期以自由体诗为主的创作中也是不多见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李幼奇《大学语文》:“诗笔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特别是最后八句诗句均以‘太阳哟’领起,在‘你’、‘我’两两相对的分组排比中,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尽情地表达出来,从而强化了感人的力量。”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方铭《现代诗歌精品》:“诗人礼赞太阳,太阳倾心诗人,这个理想高扬、热情向上的时代是可以感受到的,它给了青年人多大的鼓舞呀!”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
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对中国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1924年后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
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
南昌起义。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成绩卓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并写下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建国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创作了大量的剧本、散文和小说。他的早年诗作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表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