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时人,一作大颠,又作泰颠,为周之贤臣,佐武王灭纣。在
武王伐纣时,他与
散宜生、
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十位“治世之能臣”之一。
据《史记·周本纪》载:“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又载:“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
散宜生、太颠、
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
宋人吴仁杰在《两汉刊误补遗》卷四中提到了太颠、闲夭、散宜生、南宫适这四个人,说这四个人是“文王之四友”,由于《书大传》又说散宜生、南宫适、闵夭与太公望“见西伯于美里”被孔子说成“文王得四臣,丘亦得四友”。因此,他认为太颠与师尚父是一人,即“颠”是姜子牙的名。清人苏时学赞同吴仁杰的说法。他在《墨子刊误》中说:“泰颠,(“泰”通“太”)当即太公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