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局旧址
南京市秦淮区建康路境内旧址
南京邮电局旧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建康路110号,太平南路建康路交汇处,是南京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邮局,是民国时期保存下来的一处重要邮政旧址,也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传入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南京邮电局旧址始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民国十二年(1923年)正式建成开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更名为建康路邮政支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清朝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南京贡院街设立的南京邮政支局标志着南京邮政事业的开始。
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南京辟为通商口岸后,邮政事业迅速发展,网点建设由城区扩展到句容浦口溧水六合等地。
民国九年(1920年)12月,南京邮政总局在贡院街原南京邮政局旧址(今金陵路15号、建康路110号),购买基地1112平方米,计龙洋5244元。
民国十一年(1922年),江苏省邮务管理局在奇望街(今建康路146号)新建邮政支局,称为奇望街支局。新建一幢两层钢混结构营业楼,建筑面积1319.61平方米,费用合计198111.84元。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新楼建成开业,定名为奇望街邮务支局,为当时南京最大的邮务支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奇望街拓宽成新式马路,按照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建康”定名为建康路,奇望街支局更名为建康路邮政支局,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2000年年底。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一度停业,翌年恢复营业。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创设示范邮局,局内设备配套,除备有笔墨、单式外,并设胶水机一台,成为邮局营业部门之楷模。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夫子庙邮局一直被编列为南京市邮政1支局,堪称“南京邮政第一局”,长期使用“1(支)”编号日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用“210001”邮政编码日戳
1950年,设报刊零售点,同时办理函购、电话预约和零售报刊业务。
1950-1953年,先后开办储蓄业务、午间汇兑业务和航空汇票业务。
1960年,下设内桥邮电所。
1966年8月,下设光华门邮电所。
1978年,光华门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和该支局脱钩。
1985年,建康路邮电支局将报刊零售点改设报刊门市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1995年,下设大中桥邮电所。
1997年3月,代办收缴电话费业务。年末,该局(含下辖内桥、大中桥2个邮电所)共有职工91人,邮政收入505.41万元,电信收入34.15万元。
2001年1月1日,建康路邮政支局更名为夫子庙邮局,沿用至今。
2015年2月4日,夫子庙邮局重新试营业,春节后将正式营业。整个布局参考了民国老邮局风格,还参考了不少南京民国邮局老照片。
建筑布局
南京邮电局旧址由英国人于1919年开始设计建造,建筑风格属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形式。邮局在设计上不同于传统建筑的南北走向,而是正门朝东,南北对称,平屋顶,共两层,建筑整体呈“凹”字形。入口处为花岗岩台阶,宽形柱式门廊和五座高大的圆拱门。台阶两侧各建有一座混凝土邮箱。大楼顶部中央建有一座圆顶西式风格的钟台。整个建筑物外墙为水泥拉毛粉刷,窗套为水泥仿砌石,门廊上部及装饰柱、阳台,围以花瓶图案的水泥栏杆。大楼底层为营业大厅,水磨石地坪,布局已作改造;二楼为办公用房,木地板,内廊式布局。原建筑还有地下室,现已废弃。当时邮局内部设施先进,有取暖设施,隔墙空心。冬天,热气在空心墙里流动传输,楼里每个房间都暖和,不过在后来的改造中拆除了。
文物现状
南京邮电局旧址朝东的正门为邮储银行,朝南的正门为夫子庙邮局,南门招牌上“夫子庙邮政局”六个大字。拾级而上,是由六个罗马立柱撑起的大门廊。木色的老旧玻璃门、落地窗,青灰色墙面上挂着铜质的格纹壁灯,绿色漆制门檐雕花精美。走进邮局内部,铁艺玻璃吊灯、老旧的木式柜台,处处透出民国范。最有“民国味儿”的要数邮政业务服务柜台了。取代玻璃隔断和大理石柜台的是铁质栏杆隔断和木质柜台,复原了民国时期的邮局风貌。柜台背后的墙上挂着复古的木质匾额,上题“夫子庙邮政局”六个字,墙上还挂了十几幅民国邮筒、邮亭、邮政大楼的老照片。这里除了能办理一般的邮政业务外,还设置了文创销售和慢递业务。文创销售柜台采用深色木质展柜搭配老式铜挂锁风格,推出了十里秦淮“旅游护照”、桨声灯影秦淮河邮折和夫子庙邮局专属个性化明信片等。慢递业务和南京特色专属明信片也是文艺小清新们的心头爱。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1 22:0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