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汉语成语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拼音:shī zhī háo lí,chà zhī qiān l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礼记·经解》。
成语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成语典故
西汉赵充国,是上邽(今甘肃清水县)人。有一次他奉汉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区平定叛乱。到了那儿,发现叛军的力量虽大,但军心不齐,他就决定采取招抚的办法。经过他的努力,果然有一万多叛军前来投诚。赵充国便打算撤回骑兵,只留一小部分部队留驻原地开垦土地,等待叛军全部归顺。可是还未等到他把情况上报皇帝,皇帝却已下达了限时全面攻击叛军的命令。经过再三考虑,赵充国决定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打算去做招抚叛军的工作。
赵充国的儿子赵卯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派人劝他的父亲接受命令,省得因违抗皇帝命令而遭杀身之祸。这使得赵充国想起了种种往事:赵充国曾向皇帝建议让酒泉太守辛武贤去驻守西北边境,但皇帝却派了不懂军事的义渠安国带兵,结果被匈奴人杀得大败。
有一年,金城、关中粮食大丰收,赵充国向皇帝建议收购三百万石谷子存起来,那么边境上的那些人见到军队的粮食充裕,他们想叛变也不敢动了。可是后来耿中丞只向皇帝申请买一百万石,皇帝又只批四十万石,义渠安国又轻易地耗费了二十万石。正由于做错了这两件事,才发生了这样大的动乱。赵充国想到这些,深深地叹了口气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如今战事未停,危机四伏,我一定要用生命来坚持我的正确主张,替皇帝扭转这个局面。我想,明达的皇帝是可以对他讲真心话的。”
于是赵充国把他撤兵、屯田的设想奏报皇帝。宣帝终于接受了他的主张,最后招抚了叛军,取得了安邦定国的结果。
成语寓意
古语云:“成大事者,要不拘小节。”若想成就一番大事,就不能一直为了一些细枝末节而斤斤计较。这说的可能就是在人们生活中可以忽视的小的地方,人们应从大处着手,最终成就大事业。但是,中国的语言宝库里还有这样一些令人警醒的词语:“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见,“小”又是多么重要。所以无论如何,不要忽视小事,人若忽视了小习惯,人生也许会改变轨迹。这样看来,词语有正反,就像人生有选择一样。该着眼于大处的,千万不要因小失大;该注意细枝末节时,千万不要上演“差以千里”的悲剧。
成语运用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开始时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极大的错误。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分句。
唐·冯用之《机论上》:“语不相时则殆辱,薛冶谏其君也;默不相时则受谤,子家从其贼也。所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宋·程颢程颐二程外书》卷六:“师商过不及,其弊为杨墨,杨出于义,墨出于仁,仁义虽天下之美,然如此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这中间失之毫厘,就要谬以千里,不能不说明白。”
张洁《听彗星无声地滑行》:“对多数事体而言,十六分钟的出人,差不多算是成功,而在某些方面,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0:07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