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唐代高适诗作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作品原文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天子股肱守,丈人山岳灵。
出身侍丹墀,举翮凌青冥。
当昔皇运否,人神俱未宁。
谏官莫敢议,酷吏方专刑。
谷永独言事,匡衡多引经。
两朝纳深衷,万乘无不听。
盛烈播南史,雄词豁东溟。
谁谓整隼旟,翻然忆柴扃。
寄书汶阳客,回首平阴亭。
开封见千里,结念存百龄。
隐轸江山丽,氛氲兰茝馨。
自怜遇时休,漂泊随流萍。
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
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注释译文
①此诗敦煌选本题作《奉酬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见赠》。北海: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改青州为北海郡,治益都。”李太守:即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天宝初,为没郡、北海二太守,时称李北海。性豪放,有文采,重义爱士,刚直敢言,屡遭贬斥,天宝六载正月为李林甫构罪杖杀时年七十余岁。事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平阴:《旧唐书·地理志》:郓州东平郡有平阴县。”在今山东省平阴县。
②股肱:本意指大腿和胳膊。因二者均为躯体的重要部分,故引申为辅佐君主的大臣。《左传·昭公九年》:“君之卿佐,是谓股肱;股肱或亏,何痛如之!”山岳:又高又大的山,比喻藩卫重臣。
③丹墀:本为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后代指朝廷或天子。按,《新唐书·李邕传》:“(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拾遗。”青冥:青苍幽远的天。比喻显要的职位。
④皇运否:指武后朝武氏作乱,中宗朝韦氏擅权。
⑤酷吏:《新唐书·酷吏传》序:“武后乘高、中懦庸,盗攘天权,畏下异己,欲胁制群臣…于是索元礼、来俊臣之徒,揣后密旨,纷纷并兴。”
⑥谷永:西汉元帝、成帝时人。建昭中为太常丞,屡上疏言事累迁光禄大夫。前后所上四十余事,多被采纳。此处以谷永比李邕。匡衡:西汉宣帝、元帝时人,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著名经学家,以说《诗》著称,上书好引经传。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尤爱《诗经》,曾多次听匡衡讲《诗经》,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其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前36)任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此处以匡衡比李邕。
⑦两朝:指武后与中宗朝,或中宗与玄宗朝。武后、中宗、玄宗皆非从谏如流之君,此处为粉饰之辞。万乘无不听:《新唐书·李邕传》:“御史中丞宋璟劾张昌宗等反状,武后不应,邕立阶下大言曰:“璟所陈社稷大计,陛下当听。后色解,即可璟奏。…中宗立,郑普思以方技幸,擢秘书监,邕谏……韦氏平,诏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弹劾任职,人颇惮之。”
⑧盛烈:盛大的功业。南史:春秋时齐国的史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后因以为直书史实的良史典型。东溟:东海。
⑨隼旗:画有隼鸟的旗帜。古代为州郡长官所建,因以代指州郡长官。语本《周礼·春官·司常》:“鸟隼为旗,龟蛇为旐……州里建旗,县鄙建旐。”柴扃:犹柴门。亦以指贫寒的家园。
⑩汶阳客:高适自指,因时在山东东平,故云。
⑪开封:拆开封口。结念:念念不忘。
⑫兰茝:两种香草。屈原九章·悲回风》:“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
⑬遇时休:生逢盛世。
⑭木德:谓上天生育草木之德。亦特指春天之德,谓其能化育万物。语出《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孔颖达疏:“盛德在木者,天以覆盖生民为德,四时各有盛时,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于木位。”火星:星名。指大火。即心宿二。《左传·昭公四年》:“火出而毕赋。”晋杜预注:“火星昏见东方,谓三月、四月中。”杨伯峻注:“十七年《传》云:火出,于夏为三月。则夏正三月,天蝎座星于黄昏时出现。”
⑮羡鱼:希望得到鱼。《汉书·董仲舒传》:“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此处比喻有求仕的想法,却无路可施行。聚萤:收聚萤光以照明。喻指刻苦力学。《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⑯怀:敦煌选本作“俯”。拾青:即“拾青紫”,谓获取高官显位。
创作背景
此为高适和李邕《夏日平阴亭》之作。高适与李邕为旧相识,曾于滑州相聚,且有文字往来。后李邕任北海太守,其从孙李之芳赴齐州任职,李邕自北海来会,并驰书汶阳,请高适至临淄郡(天宝五载十月改为济南郡)相会,此诗即作于汶阳至临淄途中行次平阴之时。考高适行踪及李邕生平,诗当作于天宝五载(746)夏。
作品鉴赏
此诗前十四句赞颂李邕之才华、德行与政绩。李邕为天子股肱,出身近侍,志在青宵;当此国运艰难之时,谏臣缄口,酷吏专刑,而邕独能言事,得上采纳,功绩载于史册,声名播于海内。“谁谓”以下八句言李邕以太守之尊,不忘柴门穷苦之士,寄书相招并附新诗。诗人阅信而感对方千里相思之心,并由此想象对方所在之地江山富盛,兰茝气馨,不禁神往。“开封”以下八句回顾自己的身世遭遇,生当盛世却辗转漂泊,春去夏来,时光流转,半生苦读却一事无成,从此将日益闲放,不复以功名为念。按,此时高适年过四十,犹未出仕,此虽和诗,亦有希望李邕援引之意。高适一生热衷功名,结尾不过是牢骚之语。
作者简介
高适(约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县)人,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早年仕途失意。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0:4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