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
前苏联外交家
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俄语: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Чичерин,1872年11月24日-1936年7月7日),列宁斯大林早期的苏联外交部长(1918-1930),俄国贵族出身,懂六国语言,独身,喜欢莫扎特的钢琴,母系出自蒙古,1897年进入俄国外交部档案室工作。1904年迁居柏林,后迁居巴黎,并作为一位孟什维克,同法国社会党进行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一位布尔什维克。在伦敦居住时,因帮助英国工党反战,被关进英国监狱的牢房。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1月回到俄国。同年至1930年,先后担任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外交人民委员等职。曾为新生政权争取国际承认,提高国际地位,做了大量努力。后因病辞职。1936年7月7日逝世。
人物生平
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俄语:Георг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Чичерин,1872年11月24日-1936年7月7日),列宁斯大林早期的苏联外交部长(1918-1930),俄国贵族出身,懂六国语言,独身,喜欢莫扎特的钢琴,母系出自蒙古,1897年进入俄国外交部档案室工作。1904年迁居柏林,后迁居巴黎,并作为一位孟什维克,同法国社会党进行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一位布尔什维克。在伦敦居住时,因帮助英国工党反战,被关进英国监狱的牢房。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1月回到俄国。同年至1930年,先后担任苏俄副外交人民委员、外交人民委员等职。曾为新生政权争取国际承认,提高国际地位,做了大量努力。后因病辞职。1936年7月7日逝世。
主要事迹
布列斯特建奇功
1918年1月8日,根据列宁的建议,契切林被任命为副外交人民委员,在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中,他走马上任,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为了执行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巩固苏维埃的地位,必须建立自己的外交机构,但是,在当时外交人民委员会工作的大部分干部都不懂外语,不会起草外文文件,也不了解外事工作中的具体步骤,而契切林自幼聪颖好学,从未间断学习外语,他能够用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捷克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爱尔兰语、西班牙语等lo几种语言熟练地进行交谈。于是,契切林办起了外事干部培训班,帮助尽快掌握各种专业知识,使之成为内行。 ·
契切林走马上任之时,正是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决战关头。俄国当时还在同德奥激战,而国内许多封建主因不满于新生的苏维埃政府而发动了武装暴乱,生活日用品极端匮乏,许多人对苏维埃政权能否继续存在下去产生怀疑,在这种条件下,苏俄的出路就是尽快与德国及其同盟国谈判,以退出战争,取得和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致力于发展经济,才能稳住日益恶化的国内局势。
1917年12月2日,苏维埃政府同德国及其盟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签订了停战协定,几天后又开始了缔结和约的谈判。德国利用苏俄国内革命胜利不久,国内困难重重,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媾和条件。 ·
俄共(布)党内经过多次研究,形成了以列宁的“签约派”、布哈林的“国际派”和托洛茨基的“不战不和”派为代表的三派意见。在列宁的坚决要求下,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延长和平谈判,不使谈判破裂的决议。但当时的代表团团长、苏俄外交人民委员托洛茨基却违背了列宁的指示和中央委员会的决议,自行宣布苏俄退出战争,军队复员,但拒绝同德国缔结和约。于是谈判破裂。
2月18日,德国及其同盟国军队从波罗的海至黑海向苏俄发动全面进攻,在敌人的优势兵力下,俄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局势万分危急。2月23日德国提出更加苛刻的媾和条件,而且要求在48小时内接受,并规定在3天内签订和约,和约的批准不得迟于两周。
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鉴于托洛茨基的原则性错误,解除了他外交人民委员的职务,2月11日,列宁签署了任命契切林为代理人民委员的命令。2月24日夜,在列宁的建议下,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缔结和约的决议,授权契切林代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与德国签订和约。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契切林立即率领苏俄代表团赶往布列斯特,代表团经过长途跋涉到达布列斯特。这时德奥集团的代表早已抵达,并通宵达旦地研究和约草案,以期从苏维埃俄国那里捞取最大限度的好处。和会于3月1日在布列斯特开幕。契切林代表苏维埃声明,由于签订和约是“在吏无前例的条件下,在前所未闻的强制气氛中进行的,”因此讨论和平条件,就德国提出的和约草案进行谈判是虚伪和毫无意义的。 .
1918年3月3日下午5时50分,布列斯特和约连同经济和法律附件及其补充文件在布列斯特签署。3月15日,和约在第四次全俄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上得到批准。
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对年轻的苏维埃俄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列宁称它是一个“不幸的和约”,但正是这个“不幸的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从而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以发展国民经济,积蓄革命力量,以迎接帝国主义对苏俄的颠覆和斗争。
契切林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甘愿背上骂名而毅然前往签约的革命精神,虽然在当时为许多人所不理解甚至责难,但却受到列宁的高度赞扬。布列斯特和约签定生效后不久,德国政府就派人送来条文的俄文和德文文本。列宁在看到那些装帧精美的文本后,提议把它们送给立了功的契切林留作纪念。《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以后不久,1918年5月30日,契切林被正式任命为外交人民委员。
扬名热那亚
1921年9月13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决定:在偿还沙俄外债问题上准备对资本主义各国作出重大让步,以便同他们达成全面协议。10月28日,契切林代表苏维埃俄国就此向英、法、意、日、美5国发出照会,建议召开国际会议,以研究解决建立欧洲和平经济合作的问题。照会的发表震动了各国政府。并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的关注。英国和意大利马上表示赞同召开欧洲国际会议。
1922年1月7日,意大利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的名义邀请苏俄政府代表团于3月初到热那亚参加会议,并希望苏俄代表团能由列宁亲自率领。 第二天,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电复意大利外交部,表示苏维埃政府愉快地接受邀请,并且说明:“如果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因工作繁忙不能离开俄国,代表团的组成及拥有的全权和列宁本人参加时完全一样。1922年1月27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非常会议通过了参加热那亚会议的苏维埃代表团的成员名单:代表团团长——列宁,副团长——契切林。由于形势十分复杂,各种反苏势力活动猖獗,国内纷纷要求:“保护列宁,不要让他出国。”考虑到列宁的安全问题,俄共(布)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列宁不出席会议的决议,于是契切林成为代表团的团长,担负起全部的责任。临行前,契切林对《真理报》和《消息报》记者发表讲话,表示“将誓死保卫苏维埃俄国的主权不受侵犯。”
1922年4月10日下午3时热那亚会议召开。会议主席意大利首相法克塔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等协约国代表一唱一和,妄图把奴役性条约强加给苏俄。5时30分,会议主席由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代表团代理团长契切林发言。他首先用沉稳的法语发表演说。他说,苏俄代表团“到这里来的目的是为了和平,是为了恢复被长期的战争和战后政治破坏了的欧洲经济。”他强调指出:“在当前这个历史时代,衰老的社会制度和新生的社会制度并存是可能的,体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所有制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世界经济复兴是绝对必要的。”但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互利、平等和充分的、无条件的相互承认的基础上。”
接着他又说:“俄国是欧洲最大的国家,拥有无限丰富的自然资源,它的复兴是世界经济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俄国政府准备在经济上对外开放,把几百万俄亩肥沃的土地以及一部分森林、煤炭、矿产资源租赁给外资经营开发,“但是,只要新的战争威胁着欧洲和全世界,而这种战争又很可能是破坏力更大,更具有毁灭性的战争,恢复世界经济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因此,苏维埃俄国提出普遍裁减各国的军备和军队,宣布准备支持一切旨在减轻军事负担的建议。“为了建立普遍的和平,,应当在各民族完全平等,并承认各民族有权决定自己命运的基础上召开世界大会。”
此外契切林还提出必须修改国际联盟盟约,同时严正声明,苏维埃代表团决不会接受奴役协定。契切林的发言虽然简短,却是苏维埃政府成立以来第一次利用国际会议的讲台,郑重宣布对外奉行和平共处政策的一个声明,因而受到与会者的重视。但是,有人却说用法语演说是“不妥当”的,接着契切林撇开议员,流利地用英语重复全篇发言,这时任何人也无法制止全场的欢呼了。
契切林的讲话遭到英法的激烈反对,法国代表特别反对普遍裁军的建议,而英国则提出赔款要求,要求苏维埃政权承认沙皇和临时政府的一切债务,把一切已经收归国有的企业还给外国企业主,取消国家对外贸易的垄断。为了劝说苏俄代表团作出让步,4月14日一15日两天,英国首相劳合·乔治邀请契切林及其它代表到他的寓所亚尔培蒂别墅举行非正式会谈,协约国代表采用种种危胁手段,而契切林泰然自若,应付自如,以其闻名的“反建议”打破了帝国主义的阴谋,于是双方各执己见,谈判陷入僵局。
在契切林的坚决斗争下,协约国方面终于作出了让步。4月15日,劳合·乔治提出西方国家的方案,表示在讨论俄国的战时债务时,协约国会考虑俄国的实际困难,但在私人债务问题上,立场依旧。法国外长巴尔都声称:“首要的是,必须让苏维埃政府承认债务。如果契切林对这一点做出肯定的回答,则会议可继续进行;如果回答是否定的,会议只好就此结束;若他的答复既不‘肯定’又不‘否定’,会议就等下去。”
契切林宣布必须向莫斯科请示,而拒绝对这个问题作出正面回答。就在此时,一件使帝国主义列强大吃一惊的事情出现了。
那就是苏德拉巴洛条约的签定。在出席热那亚会议的西方国家中,德国的处境是特殊的。由于它是战败国,因此对整个会议的进程毫无影响。热那亚会议一开始,德国代表团就受到冷遇和压制,德国代表团惶惶不安,生怕协约国和苏维埃俄国签订不利于德国的条约。以契切林为首的苏俄代表团及时抓住了这个良机,马上开会研究并作出决定:利用德国代表团在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摇摆不定并开始把希望转向苏俄的时刻,发动一次外交突击。
4月16日凌晨1时15分,代表团成员越飞打电话给德国代表团成员德国外交部东方司司长马尔藏,邀请德方在16日上午11时到热那亚郊区拉巴洛重开谈判。并特意声明:这是星期日,苏俄代表团才能抽出时间来。马尔藏马上向德国外交部长拉特瑙报告,并把德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叫醒,紧急召开“睡衣会议”。会议开了两个小时,早晨5点才决定通知俄国人:依约赴会。
4月16日上午11时,双方举行第一次会谈。在下午进行的第二次会谈中,双方就条约文本达成了协议。拉特瑙和契切林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条约上签了字。在条约中,两国政府彼此同意完全放弃对于战争费用以及他们在战时给本国人民造成的战争或非战争损失而索求赔偿的权利。条约还规定,立即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双方还同意在相互贸易和经济关系方面采用最惠国的原则。
拉巴洛条约的签订是契切林卓越外交才能的体现。它就像一颗从天而降的炸弹,使帝国主义列强惊慌得不知所措。它使苏俄的谈判地位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但由于英法的顽固立场,热那亚会议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1922年5月19日,热那亚会议闭幕,劳合·乔治在闭幕式上攻击苏俄,把苏俄比作负债累累的穷人,当债主向他讨债时宣布说,“不,我的原则是不还。”对于这种攻击,契切林从容地回答:“英国首相冲着我说,邻人借钱给我,我必须偿还他。好,为息事宁人计,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我同意怎么办。可是我应当补充一点,若是这个邻人闯进了我的房子,打死了我的孩子,捣毁了我的家具而且把房屋都烧掉了。这样一来,起码他应先赔偿我的损失才对。”
契切林正是靠着他敏捷的思路,外交才能,认真执行列宁的指示,虽然在会议上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在会外却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苏维埃俄国成为热那亚会议的最大胜利者。
人物评价
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在纪念苏联第一任外长契切林诞辰90周年之际认为,契切林的光荣的名誉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末期在斯大林执政之下被无理地毁掉了。 他说,苏联的外交政策是以和平共处原则为基础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2 11: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