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电影演员。1926年毕业于列宁格勒戏剧学院。先后在列宁格勒儿童剧院、列宁格勒普希金剧院任演员。同时拍摄电影,擅长饰演历史人物。先后主演《波罗的海代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伊凡雷帝》、《唐·吉诃德》等影片。
人物生平
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契尔卡索夫Никола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Черкасов(1903~1966) 苏联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47)。1923—1926年就学于列宁格勒舞台艺术学院,在列宁格勒少年剧场表演过节目。1933年起在列宁格勒普希金话剧院工作。初登影坛时在《诗人与沙皇》(1927)、《阁下》(1928)等
影片中担任配角。后来扮演过有喜剧色彩、充满魅力的人物形象,如《炎热的日子》(1935)中的阔里卡·罗沙克,《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1936)中的贾克·巴迦涅尔。1937年,他在
影片《波罗的海代表》中扮演波列沙耶夫教授一角而闻名,这是他30年代塑造的重要银幕形象,表现出了出色的戏剧才能。他还在《
彼得大帝》(1937—1939)中扮演了胆小怕事、反对进步改革的贵族傀儡阿列克赛王子。1938年,他在《七百年前》(1941年获苏联国家奖金)中饰演主人公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表现了古俄罗斯统帅的勇敢无畏精神。他在
影片《
伊凡雷帝》(上集1945,1946年获苏联国家奖金;下集1945,1958年发行)饰演伊凡雷帝,也获得成功。契尔卡索夫还在银幕上留下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列宁在1918》(1939)和《伊万·巴甫洛夫院士》(1949)中的高尔基,《天才发明家》(1949,1951年获苏联国家奖金)中的波波夫,《作曲家穆索尔斯基》(1950,1951年获苏联国家奖金)和《作曲家李姆斯基·柯尔萨阔夫》(1953)中的斯塔索夫,《他们知道马雅可夫斯基》(1955)中的马雅可夫斯基。1957年,他在根据塞万提斯小说改编的
影片《堂·吉诃德》中扮演堂·吉诃德。这是他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他晚年创造的最成功的角色是阿廖兴的一切都留给人们(1959)一剧中的学者德罗诺夫。 契尔卡索夫是国际著名的表演艺术家。1963年,他因在《一切留给人们》(获全苏电影节奖)中扮演科学院院士德洛诺夫而获得1964年的列宁奖金。
契尔卡索夫气质和外形条件俱佳,重视对人物思想内容的形象揭示。1947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著作有《一个苏联演员的札记》(1953)和《戏剧和电影》(1961)。
他参演的
影片还有:《左边升起的月亮》(1929)、《战地之花》(1936)、《金银岛》(1938)、《他叫苏赫·巴特尔》(1942,苏联、蒙古)、《春天》(1947)、《小海军》(1949,1950年获苏联国家奖金)、《第三个青春》(1966)等。
塑造角色
契尔卡索夫是五十年代我国电影观众非常熟悉的苏联电影明星,1952年曾随苏联电影代表团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我国电影观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观众所熟识、所热爱的苏联人民演员契尔卡索夫是一位献身苏联人民戏剧、电影事业三十三年的老战士。苏联人民热爱契尔卡索夫的创作的高度思想性,热爱他的艺术天才。他曾荣获五次斯大林奖金、两次列宁勋章和一次
劳动红旗勋章,苏联人民并授给他苏联人民演员的光荣称号。
他的杰出的演员工作和广泛的社会活动相结合。一九五○年他被选为
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他热情地从事艺术创作,并不倦地从事社会活动。
他在三十几年的创作活动中,曾扮演过数十个大小角色,演过工人、农民、海军士兵、步兵、科学家、批评家、俄国古代的皇帝和王子。他所饰演的每一角色,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的细致表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给观众以难忘的印象。契尔卡索夫在苏联
影片《波罗的海代表》中,非常深刻地表现出波列沙耶夫的复杂的心情。他艺术地把苏联学者蒂米利亚泽夫的真实形象再现于银幕上。在
影片《
彼得大帝》
影片中,他扮演阿列克塞皇子,有力地刻划出包藏祸心的政治叛徒,卑鄙、虚伪、说谎的人物。
他在
影片《
列宁在一九一八》中,出色地扮演了高尔基。他在影片《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中,把一位俄罗斯名将——英勇、聪明而有远见的政治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性格刻划的非常深刻。在
影片《天才发明家》中,契尔卡索夫又一次成功地创造了俄罗斯学者——无线电发明家
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的鲜明形象。通过这位谦逊、含蓄、不多讲话的学者的形象,契尔卡索夫出色地表现了这位伟大的俄罗斯爱国者的远大志向、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品质。他还成功地扮演了许多别的角色。
他谈到他为什么能成功地创造这么多角色时说:“要对事业忠诚、热爱,而且要有坚毅的信心和终身奋斗的决心。”这是契尔卡索夫从自己孜孜不倦的工作中证实了的话。
契尔卡索夫认为:“演员必须象文学家,音乐家,雕塑家等一样地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任何艺术家都不能关在屋子里凭着空想来进行创作。任何性格都表现在交往中,生活中,行动和斗争中;一个睡着的人,就很难知道他是什么性格。只有当他醒了,开始为某一目的斗争时,我们才能知道他的个性。 他对我们谈起舞台表演。他说舞台表演因为每次观众不同,水平不一,人数不等,所以效果也不同,演员在每次演出中都可以对角色有新的创造。一个演员,应该在演出中不断发现新鲜的东西。
他在苏联上演了二百三十八次舞台古典剧《
伊凡雷帝》,当表演伊凡亲手杀死他的儿子那场戏时,每次都获得成功。“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教给我们什么呢?”契尔卡索夫说,“就是我们每个演员应该忘掉上一次是怎样演出的。我每次打死我儿子,都是突然的,出其不意的,每一次语言、动作等都是第一次;要每一次演出都能表达出新鲜的内在感情,这才是真实的艺术。但是,有的演员是人家读一句,他就答一句,甚至毫不关心的答一句,这样就阻碍了角色的创造。”他说在《
伊凡雷帝》中,有一场戏,他的独白有十六分钟之久,要通过独白使观众了解剧情的发展,这是很难处理的场面。他和导演研究这场独白,把这场独白分成六个单位。他费尽了精力,苦心研究、探索。经过长期的排练后,作为演员的他,已经有信心可以演出了。可是,真正能胜任这个角色,是在五十三次演出以后。到第一百次演出这场戏时,他又有所提高,当演二百次时就更好了。 这是经过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创造,这是非有“铁棍磨绣针”的艰苦工夫不能达到的。
谈到电影表演时,契尔卡索夫把《
彼得大帝》下集中王子打他爱人时的拍摄工作作为一个例子来说:这场戏是先后经过几个月拍成的。演员需要继续数月前的情绪,假如有一次演员的情绪表现得过高或过低,那就会前后衔接不上。这就要求演员演得恰到好处,使得每一场戏象血管似地联系起来,成为有机的东西。电影演员所演的戏,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分成好几块,而又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只有靠演员不断的实践,体验,再实践,再体验。电影对演员有多方面的要求,如摄影、录音、灯光等,都要对演员提出不同的技术上的要求。但是,演员却不能把注意力仅仅放在技术上去,因为那样,就会妨碍心灵的创造。并且不论在舞台上或电影上,演员最亲密的人是导演;不论有多大天才的演员,也不能离开导演。演员喜爱导演,导演也喜爱演员,只有这样的热爱和精诚合作,才能产生出健康的孩子(角色)来。
谈到关于创造传记性戏剧、电影中的人物问题时,他说:“我们创造一个形象,不是照像,最重要的不是要求绝对的外形上的像。首先,我们要做到能刻划出人物的本质的东西来,具体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苏联演员格洛瓦尼和吉基都扮演斯大林,但在外形上,有些地方,他们不完全相同。巴甫洛夫的学生写信来说:银幕上的巴甫洛夫很好,但和本来的巴甫洛夫不完全一样。我们的回答是:最重要的不是外形,而是表现他的思想本质。因为艺术是给大多数人看的,不光是给巴甫洛夫的学生看的。所以我们扮演伟大人物时,不要单纯讲究外形上的像与不像,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生活、工作、言谈、举动,表达出他们伟大的思想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