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杳位于福建省永定区湖坑镇东南方向,位于“福建土楼”
世界文化遗产地洪坑、高头、南溪、湖坑各五公里的中心地带。
村庄简介
历史沿革
奥杳,一个美丽神秘的微平原村庄,地球上没有第二个村庄叫“奥杳”。据北京大学一位研究边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家陈先生的查证:“奥杳”来源于同音字“奥窔”,“窔”意为“东南隅(角落)”,而“奥”字有奥秘、幽深之意,它应来源于同音字”嶴“(简化为岙),是山间平地之意。
在《中国历史地名词典》P49页:
上杭场,唐大历(766-779)中置,在今福建永定县东金丰乡。五代南唐保太十三年(955)迁至今永定县东北艺梓堡(即今之湖雷)。北宋淳化五年(994)升为上杭县,治所即今永定县东北艺梓堡。至道二年(996)迁至今福建上杭县白沙,咸平二年(999)又移治上杭县东北,距白沙二百步的语口,天圣五年(1027),复迁于钟寮场(今福建上杭县北中寮)。南宋乾道三年(1167),始迁至今福建上杭县城。
可见金丰地区曾作为上杭场(相当于县)的治所有近200年之久,而上杭金丰(里)奥香(或查)村又存在于多处从奥杳搬迁他处的乡亲的族谱之中。由此可知,“奥杳”是指福建道(相当于省)之西南,上杭场东南角的一个叫“奥窔”的美丽神秘的一个微平原村庄,作为上杭场(治所金丰)东南角的奥窔至少便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只是“窔”字太偏僻,一般字、词典基本上都查不到的“窔”字,在古代也早就被改成既通俗文雅、又美观大方的同音字“杳”了。上述事实说明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奥杳了。
行政区划
奥杳曾一度设乡,现分为四个行政村,即奥杳、山下、吴屋、楼下四个村,人口7000多人。鼎盛时期有18个姓氏,有黄、吴、李、林、赖、江、汪七姓。其中旅居缅甸、泰国、印尼、新加坡、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乡亲众多。交通方便,有水泥公路通班车,每天分别直通漳州、厦门、永定、龙岩、平和等地。
传说
奥杳是一艘仙船,但船腹部却有一处开口,使奥杳的河流能从此处开口流向南溪,这处缺口破坏了奥杳的风水。
相传一天夜里,有三巨石自东方来,想要堵住船腹处的缺口,却被起夜的孕妇瞧见了,孕妇见会移动的巨石,大吃一惊,呼喝家人起来围观。而巨石被孕妇惊扰,顿时停止不动,由此,奥杳南片山脉自东向西有出米石、帽石、人石三座巨石。
三巨石停止不动了,缺口却不能不堵。因此后人在缺口处建造了保安堂、公王墓,以镇压整个奥杳的风水,又在船首建了座西霖宫,供奉开漳圣王。
其他信息
地理特征
神话传说
人文景观
奥杳人文景观颇多,位于奥杳村水口,于明、清时期奥杳乡众姓村民所建,占地面积二亩多,由门楼、围墙、上下殿堂、走廊、天井和左右厢房组成的保安堂;位于奥杳村水口的石拱桥,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由吴乔石集资兴建的远昌桥。石拱桥双孔结构,一个桥墩,全长23米,高6米,桥宽4.7米,由花岗石条干砌而成;位于奥杳的南山之腰,有300多年历史,以山形地貌酷似莲花的金莲山寺,是1762年新出版的地图册中一再标明的著名佛门圣地和旅游景点;有于1874年兴建一座黛瓦青砖墙的欧洲中世纪
哥特式建筑天主堂,奥杳天主堂是永定境内的第一座美轮美奂的天主教堂;位于奥杳村口,供奉“开漳圣王”的西霖宫,香火很旺,保佑奥杳众姓平安、丰调雨顺;位于奥杳小学背后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奥杳是红军时期著名苏区之一,当时被誉为“铁打奥杳”的光荣称号。
金莲山寺背右侧的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出米奇石,高近40米,由几个超大石块天然叠成,中间有十多平方米的空间洞穴。坐在洞内,南来北往的凉风习习,清爽宜人,使人忘却人生之路的疲惫与烦恼;登上石顶,群山绵绵,视野开阔,使人胸怀天地。在嶙峋山脊上建造了登山步道、观星圆台、诗词方台,彰显村民深厚人文精神的育人价值,值得来客认真观赏游览。
奥杳的土楼有方有圆,颇为壮观,距今约四五百年前到今天,也是经历十几或二十几代人的历史。如80年前,第一座由外国神父用英德文向外国发行的圆土楼明信片挹薰楼;如单座占地面积最大,厅堂装饰古色古香,结构最为完整(有主楼,横楼,外大门等组成)“一等第”的裕德楼(上升楼);如方形四层,由主楼、横楼、围墙等组成的庆福楼(下升楼),楼中的厅堂装饰古色古香,雕龙画凤,颇具特色。这两栋楼是姐妹楼,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此外,裕兴楼(阿甘新楼)、东华楼,松柏楼,映日楼,首燕楼,及半圆半方的D形联奎楼等各具特色的土楼。
经济发展
奥杳村人民以烤烟、红柿、水稻、反季节蔬菜及高山茶为主要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