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沙拉龙是一种发现于巴西的大型棘龙类,估计体长可以达到12-14米。该属下目前只有一种,即模式种歌伦波奥沙拉龙。和大多数棘龙类一样,奥沙拉龙的化石材料十分稀少且保存质量很差。奥沙拉龙的正型标本保存在里约热内卢自然历史博物馆。2018年的一场大火席卷里约热内卢自然历史博物馆,奥沙拉龙的正型标本很可能在这场大火中遭到损坏。
命名由来
奥沙拉龙的属名是取自非洲万神殿中最受尊敬的男性神祇Oxalá,在奴隶制期间引入巴西。种名来源于葡萄牙语 quilombo,即 quilombola(前巴西奴隶的后裔)居住的地方。标本的发现地卡胡尔岛(Cajual Island)就是这些居住地的其中之一。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奥沙拉龙的标本保存非常少,仅为一段愈合的前颌骨和一段上颌骨。
正型标本:MN 6117-V为一段愈合的前颌骨,长度约为20厘米,宽度为11.5厘米,高度为10.3厘米。
奥沙拉龙可以依靠以下特征组合来识别:第一前颌骨齿比较小,且没有带锯齿的前后边缘。前颌骨背部没有矢状脊。两侧前颌骨愈合,且背视图略呈卵圆形。吻部在第三前颌骨齿以后的位置略微呈现内外侧向压扁的趋势。前颌骨的腭骨突部分具有较为明显的骨质纹饰。前颌骨第三个齿槽具有一个功能齿和两个替换齿。
奥沙拉龙是发现于巴西的第三种棘龙类恐龙,另外两种分别是同属于棘龙亚科的激龙和很有可能与激龙是同一物种的崇高龙。这两种棘龙类也是依据部分保存的头骨进行定种的,其中激龙具有接近完整的头骨,而崇高龙的标本质量与奥沙拉龙差不多,仅有吻端最前部的骨头碎片保存。奥沙拉龙的吻端膨大,且吻端后部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吻端的外表面分布着一系列较深的小孔,其内部可能用于容纳神经和血管,用于感受水流微小的变化。从侧面看去,奥沙拉龙的吻端比较浑圆。奥沙拉龙的前颌骨具有7个齿槽,这一数量与崇高龙,脊饰龙和似鳄龙非常相似,而与棘龙不同,棘龙的前颌骨只有6个齿槽。奥沙拉龙正型标本的前颌骨牙齿数量到底代表的是成体的牙齿数量还是某个特定的个体发育阶段的牙齿的数量目前还不得而知,还需要更多的化石证据来支撑。在第3前颌骨齿和第4前颌骨齿之间有一比较大的牙间隙,这一特征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棘龙类中,但是似鳄龙的这一牙间隙比较小。在第5前颌骨齿和第6前颌骨齿之间还有一比较大的牙间隙。这一牙间隙见于棘龙,但是在似鳄龙和脊饰龙中缺失。奥沙拉龙的上颌骨碎片保存了两个完整的齿槽,和一个没有完整保存的齿槽。从齿槽中参与的牙齿来看,奥沙拉龙的牙齿没有锯齿边缘,这与脊饰龙和似鳄龙不同。奥沙拉龙的牙齿横截面为卵圆形,与其它棘龙类物种的牙齿非常相似,区别于典型的兽脚类的内外侧向显著压缩,且具近中脊和远中脊都带有锯齿的侧齿。
归入标本:MN 6119-V孤立保存的上颌骨。
系统发育位置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奥沙拉龙属于棘龙类的棘龙亚科,与棘龙和斯基玛萨龙构成的单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体型估计
亚历山大.克尔纳等人将奥沙拉龙的前颌骨和上颌骨碎片与棘龙的进行对比,估计奥沙拉龙的头骨长度大约为1.35米(小于棘龙1.75米长的头骨),体长大约12-14米(比棘龙略小,其体长估计是15米),重约5-7吨,是那个时代巴西地区体型最大的捕食者。而体型第二大的则是属于角鼻龙类的阿贝力龙类的密林龙属,体长大约为9米。由于材料非常有限,这样的估计通常会有比较大的误差,更准确的估计需要更完整的化石发现。
古生态学
奥沙拉龙的生存地区是一片潮湿的热带雨林。化石证据显示,这里生存了两种软骨鱼类,还有几种硬骨鱼类,其中包括辐鳍鱼类和肺鱼类的物种。与奥沙拉龙共存的恐龙包括植食性的梁龙类和基干的泰坦巨龙类。肉食性恐龙包括鲨齿龙类,西北阿根廷龙类和驰龙类,以及分类位置不详的棘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