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
加尔各答近郊的一个婆罗门种姓家庭。 7岁时到英国留学,曾在
伦敦圣保罗中学和
剑桥大学读书。他掌握拉丁、
希腊、
英、
法、德等语言,阅读了大量西方古典和近代哲学名著。1893年回国,在巴洛达大学任教,并着手学习
梵文和印度古代哲学经典。1905年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时,他积极投入反英斗争,在加尔各答创办并担任爱国报纸《敬礼祖国》报刊编辑,担任爱国人士建立的国民学院院长职务,成为当时
孟加拉民族运动的主要领导人。1907 - 1908年曾两次被殖民当局逮捕入狱。1910年移居印度东南海滨的法国属地
本地治里,在这期间,他创办了 “奥罗宾多书院”,主编
《雅利安》英文月刊。之后,转而研究哲学,神秘主义及瑜伽,直至1950年12月5日病逝。他所创建改进的新瑜伽,也成为今日瑜伽研习的主流之一。
精神进化论吠檀多不二论(
吠檀多派)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近代科学的内容,将东西方哲学,
唯心主义和
唯物主义,宗教与科学调和在一起。精神进化论是一种
客观唯心主义学说,主张
宇宙宇宙精神在分析世界的进化过程时,奥罗宾多把宇宙分为现象世界(现实世界)和超越世界(本体界)。现象世界包括物质、生命和心思。
物质指无机物,即一切无生命的现象;生命指有生命的现象,如植物和动物等;心思指人的心理或思维活动,即代表有思维能力的人。超越世界包括 “梵”,而本体界和现象界的中介就是超心思。超心思是指一种超越人的心理活动的意志,也就是超自然意识,它起着连接现象世界和超然世界的媒介作用。奥罗宾多认为,宇宙的进化包括两个过程:首先是梵以超心思为媒介下降或显现为现象界的过程,然后是现象界万物通过超心思上升或进化到梵的过程。梵的下降是按顺序一级一级地进行的,通过超心思下降为心思,由心思下降为生命,再由生命下降为物质。下降过程是梵的自我否定,是它从纯精神状态异化为自然万物的过程。
奥罗宾多的
社会进化论历史观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认为个人是社会的基础,是组成社会的成分,国家和社会是由无数个人所组成的集合体,国家和社会的进化同个人的进化一样,也是通过自我完善的道路使其内在的精神本性得以显现。他认为,历史的发展虽然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柢还是由人类的理性决定的。按照理性的发展水平,他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五个阶段:象征时代、典型时代、约定时代、
个人主义时代和精神化时代。他预言,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精神化的时代或精神化的社会。在精神化的社会中,人与人在共同的精神基础上达到统一,和谐美满地生活;国家与国家也在同一精神基础上达到统一,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睦相处。到那时,人类将实现统一的理想。
在奥罗宾多哲学体系中,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手段是极为矛盾的。他渴望建立一个统一和谐、自由平等的社会,但是不主张通过社会变革的方式,而主张通过自我完善、精神进化的道路来实现。这种矛盾现象反映出印度
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格以及所处的矛盾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