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奰是会意字,在小篆中从三个“目”和“大”,《说文》中的写法是从三目三亣(大),后省为一个“大”。奰本意是壮大。
字义
(1)〈形〉怒而作气的样子 [be angry]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诗经·大雅·荡
又如:奰怒(愤怒);奰屃(气盛作力的样子)
(2)〈形〉壮大
食楮多力而~。——《淮南子·地形》
(3)〈形〉迫,急促
到此但知山,尽忘水奔~。—— 魏源《粤江舟行》之五
汉语字典
[①][bì]
[《广韵》平秘切,去至,并。]
(1)怒。
(2)引申为乱谋。
(3)壮大。
(4)迫。压迫;被迫。
(5)迫。急促。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大部
壮大也。从三亣(dà)三目。二目为,三目为奰,益大也。一曰迫也。读若《易》虙羲氏。《诗》曰:“不醉而怒谓之奰。”平祕切
(左图为小篆“奰”字,从三大三目,右图为楷书“奰”字,已简化为一个“大”。)
说文解字注
壮大也。从三大三目。会意。二目为?。?各本作?。误。今正。三目为?。益大也。说会意之恉。张衡,左思赋皆用?字。而譌作贔屓。俗书之不正如此。见尸部。卧息也。许器反。一曰迫也。别一义。读若易虙羲氏。今易辞作包犠氏。孟氏,京氏作伏戏。许作虙义。郑大⺊注,应氏风俗通同。虙古音读如密。?古音同。今音平祕切。诗曰。不醉而怒谓之?。大雅荡曰。内?于中国。毛传曰。不醉而怒谓之?。於壮义,迫义皆近。不言诗传曰者,犹书曰仁覆闵下则偁旻天。不言书传。易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易曰井者法也。不言易说也。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大部】 奰 ·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5
《广韵》《集韵》《韵会》平祕切《正韵》毗意切,音备。《说文》壮大也。一曰迫也。
又怒也,不醉而怒谓之奰。《诗·大雅》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注》自近及远,无不怨怒也。 本作,从三目三大,今省作奰。
音韵参考
[广 韵]:平秘切,去6至,bì,止开三去脂B并
[唐 音]:bhyi?
[国 语]:bì
[粤 语]:bei6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字形对比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6 08:46
目录
概述
字义
汉语字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