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女女
韩少功著中篇小说
《女女女》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1986年第9期。
内容简介
《女女女》主要塑造了“幺姑”,这样一位深受礼教束缚的“克己复礼”的妇女形象。她长期生活在闭塞、压抑的空间里,长期对周围的人们“以礼相待”,带着某种善心和善念过了大半辈子。而就在一次中风之后,她整个人完全变了。正是这种长期的怨恨郁结在心中,之前曾经包裹在体外的美德、善良通通都被抛掉,只剩下一些意识来折磨别人,试图把过去人们欠她的“良心账”全都讨回来。整个人性都在不断地退化,而这种退化并未终止,前阶段只是心理上的“退化”,而后一时期,就完全是一种生理上的退化。从像一个“知错的娃崽”靠竹条规矩生活,到被关在“笼子”里后,变得有点像猴,继续变化,像鱼,最后,是被一群娃崽当作鱼人,并和娃崽们嬉戏,在这难得的一次“自由天地”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物介绍
幺姑
幺姑是小说《女女女》中的重要角色,幺姑是一位东方礼教训练下驯良而克己的妇女,与十分尊重的其他善良人不同,造物主给了她一个中风致瘫的机会,使她得以窥视她内心隐藏的仇恨,这是韩少功在法文版《女女女》中对幺姑形象的描述。从幺姑的人物设定方面,人们能够看出出姑形象具有非常的象征意义,幺姑同健康的普通人有着身体上的差异,然而在心理方面也具有较大区别。关于幺姑的文化象征意义,作者在法语版《女女女》中有这样的序言解释:“幺姑受到东方传统的礼教影响,驯良而克己,然而这种善良人却有着中风偏瘫的命运,让幺姑内心隐藏的那份恨意涌现出来,别人得以窥视。”通过这个序言解释能够看出作品的批判主义内质,让人们对幺姑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老黑
老黑是小说中重要的人物角色之,老黑的形象不再是单纯的去反映文化间的矛盾,更多的是反映出人性的冷漠,如同一块永远无法融化的坚冰。老黑是幺姑的干女儿,老黑同幺姑是截然不同的女性,老黑是城市女性以及现代生活的典型代表,而幺姑则是传统乡村文化的写照。老黑看待事物的眼光非常特别,老黑将生育、男人、婚姻都看得非常平淡,她将这些都当做是一种玩物,没有丝毫的价值。老黑挂在最边上的一句话是“拿掉啦”,而这句话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对丧失生殖能力的冷漠。老黑有着强烈的金钱以及性的幻想和欲望,她经常毫无遮拦的去谈论男人,肆无忌惮的程度甚至是男人也无法达到的那种水平。老黑的冷漠是一种极端,她认为幺姑的关怀和关爱是理所应当的,而对出姑的病,老黑坦然地说“幺姑——必须死”。
“我”
“我”是小说中的主要形象之一,小说所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由“我”来观察事件,观察生活,去描绘发生的事情,去揭露那些尴尬而又沉重的事情。“我”是幺姑的侄儿,“我”不算是女性角色,但是“我”却是文章情感的重要线索。小说开头,“我”感到自己出现了耳聋的幻觉,而这也带出了幺姑这一角色,并对幺姑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介绍。在“我”的眼中,幺姑性情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一切也是以幺姑的发病为转折。在“我”记忆当中,最初的幺姑是积极的,是勤快的,幺姑热情又善良,幺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希望。幺姑是一个劳模,幺姑是“我”引以为傲的榜样,幺姑在纷杂的城市当中挣扎着,幺姑积极地去融入社会,幺姑让“我”知道应该报恩,幺姑那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更是支持她生存下去的主要动力。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人性异化
《女女女》中的幺姑在洗澡中风偏瘫前后的两种生存状态都是异化的生存境况。前者是在极端道德主义压抑下的异化生存,中风之后的幺姑则陷入了极端无道德主义的异化生存境况。这两种道德全都是异化了的道德。幺姑的前期是一种在极端道德主义压抑下的异化生存状态。在所谓的社会文明——异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制度对幺姑这样的弱势群体的约束制压下,她自觉遵守甚至坚决地维护这种异化的道德,自觉主动地压抑自己身为人的合理的生理需求(食欲、性欲等),强制自己向着道德理想主义的状态靠近,甚至达到了扭曲变态的程度,似乎任何生活感官上的方便舒适对她来说都是一种罪过,以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来严格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给她划出的界限。然而幺姑在身体瘫痪之后,备受摧残压迫的心灵终于失去理性和道德的控制,爆发出来的刻骨铭心的仇恨淹没了她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善良,使她只遵从自己的非理性的欲望和情绪的发泄。
艺术特色
楚文化痕迹
在《女女女》中,韩少功突破了现实,而是以一种更理性、理智的主体精神,把现实和历史错综地交叠在一起,思维不断跳跃,呈现了幺姑非正常的、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一次旅行。其次就是描述地震时的直抒胸臆式的骚体式的散文。这是段畅快淋漓的呐喊,喊出了力度,喊出了无奈,喊出了质疑。他向往那个年代“无比实在”的辉煌,他在“禁锢”和“放纵”双行道上,都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此外《女女女》有很多的象征意象。作为“寻根”小说,并不忙于追求结论,甚至不需要结论,只是留有象征意象待以体会。这种象征方式,也是巫楚文化中常见的。贯穿全文的“嬃”是巫楚文化中精灵鬼怪的意象,展示了人性扭曲的过程;结尾处,幺姑逐步退化成“猴”、“鱼”,人神同体的运用,更是韩少功对楚文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演绎。
作品评价
韩少功的代表作《爸爸爸》《女女女》等作品,表面上是通过对原始部落和传统乡村的寓言式描写,来挖掘民族的文化根源,但其艺术手法和思想意识,均可视为中国作家对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张向荣评)
作者简介
韩少功,男,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68年赴湖南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任汨罗县文化馆,1978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海南省文联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报告政府》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日夜书》《修改过程》等,长篇随笔《暗示》《革命后记》等,长篇散文《山南水北》,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法国文艺骑士奖章、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作品有40多种外文译本在境外出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8 18:0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人物介绍
参考资料